諾貝爾文學獎要頒發了,聊聊再也不能得獎的米蘭·昆德拉

2023-10-05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諾貝爾文學獎要頒發了,聊聊再也不能得獎的米蘭·昆德拉

本文作者:川美眉

又是一年頒獎季,年年都有村上春樹的獲獎梗,今年少了些,因為殘雪被更多人談論了。

殘雪會獲獎嗎?可能性不大,西方的賠率榜之所以殘雪排第一,不過是因為她的書《新世紀愛情故事》瑞典版今年剛剛發表,在西方她的風頭正盛。剛發表就能獲獎,這種可能性太小了,上一次剛發表就獲獎的應該還是1953年的邱吉爾,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剛剛發表兩年就獲獎了,而且是在擊敗了海明威等大作家的情況下。邱吉爾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史上最有爭議的一個,沒有之一。

邱吉爾好歹還發表了兩年後才獲獎。殘雪能夠在發表的當年就獲獎?難,太難了!

現在,我們不聊邱吉爾,不聊殘雪,也不聊村上春樹,咱來聊聊米蘭·昆德拉。這更是一位被諾貝爾獎忽視的超級大冤種,是諾貝爾獎永遠的痛。

長假裡我讀了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只覺得作者筆下描寫的幾對人物中,充滯著哲學的人生拷問,關於生命的存在意義,關於生命的輕與重的哲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正如加拿大作家、著名昆德拉專家弗朗索瓦·里卡爾所說,昆德拉的小說「以毀滅、嘲諷,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準,尤其是投向政治與詩為基礎的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

里卡爾又說「我從未讀過比這走得更遠的文學作品,也從未讀過將幻滅之藝術推得如此之遠,將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籍以為本的基本謊言揭露得如此深刻的作品」。我深以為然。坦白說,以我的淺薄與陋知,我可能沒有讀懂米蘭·昆德拉,但是,他的文字之美,來自於其特有的語義與形式的完美,令我無比賞識和傾倒。376頁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囫圇吞棗,三天就讀完了。

想起去年看過的由此小說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我也是喜歡得不行,說震撼或者熱愛都不能全然表達我的心儀之膜拜。

那麼就沉入小說和電影,來說說以下兩對人物,和那可愛的卡列寧吧_____

1.關於托馬斯和特蕾莎

托馬斯腦科醫生,因為科主任坐骨神經痛使他無法前往波西米亞某個小鎮為患者做手術,他派托馬斯去了。做完手術,托馬斯在療養院附近的一家咖啡館休息,宿命般的他遇上了那個招待員特蕾莎,他要了一杯白蘭地,姑娘送到他面前。他付帳的時候,請姑娘幫他記在自己的房間號帳上,她問哪個房間,他揚起手中的鑰匙板,「六號」。姑娘歡快地說,這麼巧,我明早六點下班。嗯「六」這個幸運數字,正巧酒店在放著貝多芬的一首四重奏最後一個樂章的兩個樂曲「Es muss sein,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十來天后她來布拉格看他,她怯生生地告訴醫生,我想在布拉格找份工作。她望著他,手裡還有個行李,不知該怎樣。托馬斯接過行李把他讓進自己的小屋,為什麼不進來?然後他將他擁入懷。他們彼此似乎思念了很久,順理成章地他們做了愛。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托馬斯有過一個婚姻,還有個兒子,前妻比較霸道,他們不太和諧,離婚了。法官判決他每月三分之一的薪水必須付給母子倆,他才能獲准每月看兒子兩次。

但前妻常常爽約,目的是要他送上豐厚的禮品。連同他的父母也站在兒媳婦一邊 ,這讓他很惱火,憑什麼道德綁架,親情綁架?之後他和父母、妻子、兒子徹底斷了關係,從中給他留下惟一的東西-對女人的恐懼。

但是,作為一個正常的大男人他總有他的渴望,於是在恐懼與渴望之間,他找到了某種妥協,這就是他的「性友誼」。他常對情人們說:誰無感情投入,誰就無權干涉對方的生活和自由,惟有這種關係才能給雙方帶來快樂。

因此,他既保持著和老情人的和諧關係,又擁有許多露水情人。薩賓娜就是他比較信任和理解的老情人畫家。後者說,我很喜歡你,因為你是媚俗的對立面,在媚俗的王國,你會是個惡魔。

而特蕾莎是托馬斯的關於「性友誼」的悖論。前面說了,他以為她是被人放入籃子裡順水漂來他床榻的孩子,他除了收留她照顧她沒有別的路徑。他第一次和她做愛後,她發燒了,他留下她在家裡住了一星期。他感覺到了特蕾莎全身心投入的愛,她睡夢中都緊緊攥著他的手,他從中呼吸到了莫名的幸福的芳香。

他有些感動了,他心想: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不是通過做愛的慾望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當然是自己喜歡的女人)而體現出來的。

他因為寫過《俄狄浦斯》的文章,主任讓他寫一個檢討之類的說明,他拒絕了,他被醫院辭退了。他和特蕾莎一起出逃蘇黎世,他做了擦窗工。他又開始和女客戶幽會,特蕾莎察覺了,她很傷心留下一封信回國了。

他自由了,哼著小曲,在擦窗空餘時間流連不同的女人,他感覺到了生命的「輕」。但是,他時常想念他的特蕾莎,她在布拉格過得怎樣?夜深人靜,他在床上輾轉反側,他回憶那天特蕾莎懷抱著一隻受傷的烏鴉,她的慈悲傷心的表情,他夜裡緊緊攥著他的手熟睡的天使模樣,他放不下他的小女人。他啟程追到布拉格,他們的小狗卡列寧歡快地膝下承歡,他覺得這才是他的家。後來他們一起去了鄉間,和所有的朋友斷了聯繫,惟有他倆,他和她在一起有了生命「重」的體驗。

2.弗蘭茨永遠慢薩賓娜半拍

弗蘭茨是大學老師,他的女兒已經十八歲了,政治傾向隨他母親很「共產主義」。但相貌像他多,她誇誇其談,那嘴唇右下角翹起像他。他和薩賓娜在日內瓦一次捷克流亡同鄉會上相識,他欣賞她的特立獨行,她的畫很受歐美有閒有錢階層的青睞,他看著薩賓娜戴著那頂圓頂禮帽,沒有一點激動,甚至還有一絲疑惑。

他哪裡知道,當薩賓娜還在布拉格時,她每每和托馬斯幽會,他們用這個她祖父留下來的禮帽打情罵俏很有默契,有時還能激發雙方的情慾。但是弗蘭茨有些弱勢的腔調她受不了。比如做愛,她喜歡托馬斯的霸道「脫掉你的衣服!」而弗蘭茨謹小慎微,唯唯諾諾,讓她看輕了他。

薩賓娜對共產主義的反叛不是倫理性的,而是美學性的。令她反感的,遠不是世界的醜陋,而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的面具,換句話說,就是媚俗。

米蘭·昆德拉很直白的說「媚俗」,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運動的美學理想。從這一觀點來看,所謂的古拉格,可以視為極權的媚俗亂倒垃圾的化糞坑。

薩賓娜無疑是認同以上觀點的 。她有一次向特蕾莎解釋那些油畫的意義:前面是明明白白的謊言,後面則隱現出讓人無法理解的真相。後期,薩賓娜給自己生平塗上了神秘的色彩,她去到美國生活,她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曾經是捷克人。她一生都在背叛,背叛父母,背叛愛情,背叛祖國。她在弗蘭茨回家和妻子離婚後又來找她時,她悄悄離開了。

弗蘭茨很沮喪,她看上的女人看不上他。他喜歡陶醉在「偉大進軍」中。將一個左的人造就為左的人,就是將任何一種理論都納入所謂偉大進軍這一媚俗之中的能力。多麼辛辣的諷刺!

弗蘭茨弄丟了他崇拜的畫家以後,他聽從了一位以前他在巴黎大街上一起遊行過的朋友的建議,去到柬埔寨,支援這個被越南占領的亞洲小國。不幸的是有一天他遭到那裡的難民強盜的襲擊,讓他交出身上的錢。他學過柔道,將那人舉起從自己頭頂上摔下倒地,他仿佛看見薩賓娜對他豎起大拇指。少頃,有人用重物敲擊他的頭部,他癱倒在地,他死了。

最後為他舉辦葬禮的還是他的前妻。

米蘭·昆德寫道:「在被遺忘以前,我們會變為媚俗。媚俗,是存在於遺忘之間的中轉站」。我覺得好深刻,我在這句話下面畫了浪線。

3.卡列寧的微笑

卡列寧是特蕾莎和托馬斯結婚時丈夫送她的寵物。它是女性,但不知怎的,它特別依賴女主人,它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隨特蕾莎。那時他們夫妻在布拉格,丈夫去醫院上班,卡列寧在家陪女主人,它愛吃羊角麵包,每天特蕾莎帶著它去商店採購,給它買只羊角麵包,它很很開心地叼著麵包,隨時聽候女主人的召喚,它是特蕾莎的小棉襖。

連他們夫婦逃到瑞士的蘇黎世,小傢伙也跟隨出了國。托馬斯醫生執照被吊銷以後,做了擦窗工,有一陣子他又開始和別的女人幽會。特蕾莎抱著卡列寧傷心落淚,這小母狗真的是特蕾莎最忠實最貼心的僕人,它常常把頭靠在女主人的臂彎里,溫存地毛絨絨地給特蕾莎取暖。

他們後來回國雙雙定居鄉下,這是他們夫婦生活最幸福的十幾年。托馬斯再也沒有沾花惹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條狗一個家,如此溫馨寧靜美好的生活。

特蕾莎放牛,小狗就幫著女主人看管牛群,跟前跟後督促牛們不要掉隊。托馬斯開運貨卡車,他們是集體合作社的一員,他們得勞作才有收入,維持一家三口的開銷。

這個平靜在某一天被打破了,卡列寧病了,托馬斯帶它去獸醫站看了,說它右腿長了腫瘤,開刀以後它瘸了,只能用三條腿走路。最終它骨癌轉移了,它站立不起來了。有一天特蕾莎抱它,它突然要咬特蕾莎。托馬斯是醫生,他知道小狗的大限要到了,它渾身疼痛,它已經認不出主人了。讓它安樂死吧,減輕它的痛苦。

特蕾莎心裡很亂,她捨不得陪伴了她多年的小棉襖,她突然有一種褻瀆神靈的想法:她與卡列寧連接在一起的愛似乎要超越與丈夫托馬斯的愛。這份愛應該更美好,也許不偉大,但是狗狗給人類的愛是無私的,它不要求人類給它什麼,而反過來特蕾莎也不要求卡列寧對自己做什麼。她養她它就是一種慈悲,一種憐憫,尊重一條動物生靈的生命。

而審視自己,他和托馬斯的男歡女愛,他們各自都是有條件的,也許,常常還會追問你愛我嗎?借特蕾莎之口,作家發出了人類之愛的叩問: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愛,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也就是說我們總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愛),而不是無條件地投入其懷中。

想想卡列寧從來不奢求從女主人這裡得到更多美食,它總是快樂的滿足的叼著那隻羊角麵包,討好地乖巧地跟在特蕾莎後面。

人類卻永遠不滿足地嚮往幸福,因為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卡列寧呻吟了整整一夜,天亮了,托馬斯對它進行了診斷,說「不必等了。」特蕾莎去找狗狗,它在門後向特蕾莎投來信任的目光。

托馬斯拿起了針劑,卡列寧想站起來,然而它徒勞地又趴下了,尾巴有氣無力地搖了搖,他的生命力極其微弱。

它的兩隻眼睛慘澹地微笑著,它最後用舌頭舔了舔特蕾莎的臉。針劑推進了它的腿靜脈,它抖動了一下,然後不動了。

又讀了一遍《卡列寧的微笑》我的眼淚盈滿了眼眶:這部長篇小說的最後一個章節,無疑是作家精心設計的一個篇章,他用動物和人類的情感的細節交流,來烘托愛與慈悲這一不朽的主題,給讀者一個世紀的偉大迴響。

當托馬斯和特蕾莎雙雙死於車禍後,這條可愛的小狗又病了,它奄奄一息,惹人憐愛。但是,最後它平靜而溫柔的微笑,透出了被遺棄的世界的憐憫,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曾經有過的炫目,這一點,我想讀者被深深的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1ec2bd5177a645aa44366b1e57d1a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