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微短劇熱潮引發關注,是銀齡「精神食糧」還是「錢包殺手」?

2024-11-02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婧宜

中老年微短劇火了。近幾個月,短視頻平台上中老年微短劇井噴。

《閃婚五十歲》《五十歲保姆嫁豪門》《人到五十,閃婚霸總》等熱播出圈,《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即爆款。

WETRUE短劇熱度榜顯示,《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後連續五日霸榜第一,相關抖音話題播放量最高的達19.3億。

《閃婚老伴是豪門》播放量最高的抖音話題

然而,隨著中老年微短劇的持續走紅,質疑聲也不斷湧現。有人擔心,短劇讓老年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可能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短劇究竟是中老年人的休閒好選擇還是隱患滋生處?

中老年微短劇有多火

「媽媽最近迷上了短劇,目光就像釘子一樣卡在手機螢幕上。」「這些短劇真的好看嗎,把我媽迷得五迷三道的。」「不僅老太太看,老頭也看,我爸只要有空閒就捧著手機刷。」

最近,網際網路上關於中老年微短劇的討論聲日益高漲。這些短劇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業奮鬥等為主題,憑藉緊湊的劇情、高密度的爽點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觀眾的關注,也成了中老年群體與朋友交流的熱門話題。

中老年微短劇究竟有多火?「周圍的親戚朋友都在看!」55歲的吳大伯這樣回答記者。

吳大伯迷上短劇不久。他告訴記者,一開始他是刷短視頻時無意中刷到短劇,沒想到一看便「上了頭」,「現在每天至少要花3到4個小時刷短劇,與親戚朋友聊天也會聊到。但我不算痴迷,就刷刷免費的。我有個朋友為了看短劇充了好多錢。」

吳大伯不是個例。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今年8月發布的《第5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看,截至2024年6月,我國較2023年12月新增網民742萬人,其中,50-59歲、60歲及以上群體分別占15.2%和20.8%。「銀髮族」已成為新增網民主力。

2024年5月,艾瑞諮詢調研了1022名微短劇用戶,同時發布了《2024年中國微短劇行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40-59歲用戶占微短劇用戶的37.3%,60歲及以上用戶占比為12.1%。可以說,短劇正在成為大量中老年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隨著中老年微短劇市場的持續火爆,不少內容創作者和平台方也看到了商機。據財聯社報道,短劇業內人士透露,近期多部中老年題材的短劇在橫店開機,「黃昏戀」成了熱門題材。借著中老年劇的熱度,不少製作方開始採用端原生付費模式以拉高利潤空間。

短劇何以「拿捏」中老年人

為什麼短劇能吸引那麼多中老年人?究竟是哪些內容讓中老年人「上頭」?浙大城市學院心理中心專職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心理師符國帥認為,短劇之所以能夠「拿捏」中老年人,首先得益於內容的貼近性。

「為老人量身打造的微短劇,取材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家長里短、親情友情、職場競爭等主題,主角基本都是為兒女默默付出的年邁父母,為人善良,生活節儉,中老年人能在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產生共鳴。」符國帥說。

陳女士的媽媽和外婆皆是短劇的忠實觀眾,媽媽從事文化行業,外婆則已退休多年。不同的社會背景讓母女倆愛看的題材很不相同,但也有一個共通性——「她倆都愛看主角逆襲的戲碼。」

事實上,細數這些爆款中老年微短劇作品,其中都有「逆襲」的元素,且占據主要篇幅,主打一個「爽」字。符國帥分析,這些「爽點」正是中老年群體的情緒共鳴點。老人看「爽劇」不僅消磨時間,更是在虛擬的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反差中,放鬆心情,得到慰藉。

除了情感需求外,市場上中老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也是中老年微短劇一推出立刻引起熱潮的原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老年人群的娛樂需求日益增長,中老年微短劇的出現填補了市場上針對這一年齡段的文化產品匱乏。

《閃婚老伴是豪門》劇本監製花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老年人的精神娛樂需求一直都有,只是處於「精英視角」的盲區以及影視劇創作的「無人區」,《閃婚老伴是豪門》的爆火,證明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尚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

「中老年群體能看的東西就那麼多,選擇性不是很強,如果有一款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文化產品自然容易受到歡迎。」符國帥說。

中老年微短劇熱潮背後的隱憂

中老年微短劇的爆火也引發了不少年輕人的吐槽。從最初吐槽中老年霸總短劇劇情狗血,到之後擔憂沉迷短劇影響長輩的生活,到認為短劇正在從長輩錢包中「搶錢」。中老年微短劇的爭議聲越來越大。

記者翻看社交平台,發現有不少網友發帖吐槽。大多直指長輩為了看短劇不僅「勞神」,還「傷財」。

社交平台上部分對父母看短劇的看法

姚琪的媽媽最近也「被動」看起了中老年微短劇,「她可能無意間點了一部短劇,此後就經常收到各種短劇的推送,看了一集就自動連續播放,一看就是連續好幾個小時。」姚琪覺得,媽媽好像被社交平台的大數據「圍獵」了。

陳女士也有類似的困擾。她告訴記者,現在她的外婆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在觀看這些短劇上,有時甚至會熬夜追劇。「每天忙完一日三餐,就開始玩手機刷短劇,眼睛也盯著螢幕不放。」陳女士擔憂地說,「而且有的短劇是收費的,我外婆的手機自動就跳轉到免密付款了,還有好多平台和付款渠道,根本算不清到底花了多少錢。」

如今,為短劇而消費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數。網友「jo」表示,家裡老人平時看短劇的平台多,對收費規則也不了解,一開始充的都是八九塊這樣的小錢,之後越來越貴,39、69的都有。「我們統計了一下,最近兩個月大大小小五十幾個短劇小程序,被扣了9千多人民幣。」對於這個花費,「jo」感到難以接受。

除了時間和金錢上的花費,還有不少人擔心短劇里的一些離譜劇情,會讓中老年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構情節,造成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

杭州市公安局錢塘區分局白楊派出所民警王知秋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兒。

今年9月,50歲的趙大姐刷抖音時收到私信,對方自稱姓李,是個「軍官」,下個月就要退役了,因為紀律不能使用微信、抖音等,提出讓趙大姐去微博聊天。每天,李某都發來問候,「關心」趙大姐日常生活起居,並提出等退役後,希望和大姐一起生活。

9月底,李某說自己有投資渠道,想要帶趙大姐掙錢。就在趙大姐取出連同李某「贊助」的3萬元在內、自己存款共28萬元現金,趕到約定地點,等待見面時,被及時趕到的民警阻止。

面對民警的勸阻,趙大姐仍然不相信自己被騙。「他說他10月份就退役,到時就會和我結婚,打算創業好好賺錢來經營我們的家庭。」隨後趕來派出所的趙大姐的孩子表示,「她經常看那些網劇,看得太投入了,才相信這種事情。」

杭州市反詐中心負責反詐宣防工作的羅永此告訴記者,今年來,中老年人被詐騙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他分析,短劇給中老年人提供了情緒價值,讓他們也嚮往美好愛情,騙子正是抓住了中老年人這些心理需求,對他們下手。

當中老年微短劇市場魚龍混雜,如何避免其暗藏的隱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符國帥建議,家庭層面,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女,要儘可能了解中老年群體最新的狀況和情感需求,社會層面,則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一方面應多關注這一新興文化現象,共同為中老年群體創造健康、積極的精神文化產品,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加強對中老年精神文化產品市場的規範和管理。

「現在很多平台針對未成年人群體會跳出提醒彈窗或打造專門青少年模式。若平台能打造更適合老人的防沉迷和風險警示模式,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符國帥說。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17a09b3c96697597bbcc9e94c76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