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探長(共1532字,閱讀約4分鐘)
在現代社會,老年人對於帶孫兒的態度往往呈現出了明顯的兩極分化。
有的熱衷於此,而有的則持保留的態度。
我們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總是會看到很多老人「不帶孫子笑哈哈、一帶孫子苦哈哈。」的畫面。
似乎不帶孫子,老人的幸福指數很高,而一帶孫子,老人便像帶上了解鎖一般失去了自由。
我的一個鄰居張奶奶,在退休的第二天,就主動跟兒媳婦說:
「我要安心過我的晚年生活,身體不好了,幫不動了,但是我每個月會給你2000塊錢帶娃補貼,不會讓你們經濟上太緊張。」
兒媳也很理解婆婆的心聲,便也不再強求什麼。
雖說張奶奶很喜歡自己的孫子,也知道兒媳婦帶孩子辛苦,但是她說:「帶孫子不比帶自己的孩子,責任太大了,稍微磕著碰著孩子,我可擔不起。」
我的閨蜜,她在生完孩子之後,婆婆就主動過來幫忙,婆婆說,她當年就沒有人幫忙,自己摸爬滾打熬過來的,現在當了婆婆,可不能讓兒媳婦受委屈,得讓孫女幸福的成長。
我們都特別羨慕閨蜜能有如此疼她的、有責任感的婆婆。
雖說有些老人會選擇不帶孩子,但是經過一項數據顯示:有73%左右的老人,還是參與到了帶孫兒的過程當中。
為什麼帶孩子那麼累那麼辛苦,還是有很多老人選擇默默付出,幫助子女帶孩子呢?
那些樂於奉獻自己、幫助子女帶孩子的老人,往往具備了3個特質。
1、強烈的責任感
——老人帶孫的心理基石
願意幫助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往往具備強烈的責任感,這是他們行動的主要驅動力。
-責任感通常來源於對家庭的深厚感情,為了家庭的和諧、為了家人的幸福,老人迫使自己去承擔自己的責任。
-老人帶孫子,不僅是在幫助子女減輕經濟負擔,更是在傳授人生經驗和傳統文化。帶娃行為在他們看來是對家庭責任的直接體現。
2、無條件為子女付出:
——老人對家庭的無私奉獻
對於願意帶孫的老人來說,為子女無條件的付出是他們的動力和核心。
-許多老人認為支持子女和孫子,是維持家庭穩定和幸福的必要條件,他們希望通過自己付出的勞動和情感,來達到家庭和諧幸福的目的,讓孩子們過得幸福,也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老人這種無條件的付出,也會讓晚輩們更加的感激,加強了家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促進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
3、經濟無壓力:
——寧願為孫輩貼錢照顧
老人的經濟條件寬裕是她們願意並能夠高效地幫助帶孫的重要前提。
-經濟自由度高的老人,更能承擔起帶孫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例如教育、娛樂和日常生活的支出,老人不會過多的斤斤計較,能夠補貼出一部分,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質量。
-寬裕的經濟條件,使得老人在幫助兒女的同時,不會感到生活壓力或財務負擔,從而更能享受與孫輩相處的樂趣,而不是將其視為負擔。
我的表姐生了孩子之後,由於開支大了,自己又不能出去工作,所以在帶孩子的時候總是發脾氣,和她老公吵架。
而她的婆婆為了讓子女能夠生活的更輕鬆,便主動提出幫忙照顧孩子並且拿出2/3的退休金給兒媳婦支配。
她的婆婆說,我的責任是讓家人都幸福,讓孩子們過得更好,能拿錢解決的事兒都不叫事兒。
辣媽語錄:
雖說老人幫忙帶孩子,能夠省去年輕人很多的麻煩、減輕生活壓力,但是那些不願意帶孫的老人,我們也要給予理解,她們可能是由於健康、經濟或個人興趣等原因,不能夠提供幫助。
我們身為晚輩的,要理解老人,一家人和睦幸福最重要,只有互相理解並尊重、有效的溝通,才能促進家庭的和諧。
而維持一個幸福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你對於老人幫忙帶娃有何看法呢?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