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熱帖「我很不懂媽媽們的心理」:這1種思維,比戀愛腦更可怕

2023-07-27     精讀君

原標題:豆瓣熱帖「我很不懂媽媽們的心理」:這1種思維,比戀愛腦更可怕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40/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573天

01

前幾天,在豆瓣看到一條吐槽帖。

帖主既無奈又很疑惑,說了這樣一段話:

「每次她都會催你快點找男朋友快點結婚,可是她自己也嫁得不好,丈夫一吵架不只會言語貶低她,就還會動手打她。

究竟是什麼心態讓她覺得嫁給男人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不嫁人不行,地球不會轉動。

難道是為了讓別人體驗一下自己婚後挨打,受男人的氣的感覺?

我真的很想不通,明明自己就被婚姻圈住了,還一味催女兒找對象結婚的媽媽們。」

突然想到,最近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奶奶勸自己的孫女結婚,孫女問奶奶:「那你說說結婚有什麼好處?」

奶奶思考半天,吞吞吐吐講不出一句好處。

視頻引得眾人發笑,但笑了後又覺得為什麼這麼多人,明明講不出結婚的好處,又那麼真情實感地勸別人結婚?

圖源Veer

02

我想社會的規勸讓他們默認了人必須要結婚才算完整,而這種規勸的內核,就是無處不在的「性緣腦」思維。

所謂性緣腦,就是人們常常習慣或早已默認在與異性相處時,總是考慮對方是否可以成為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

隨之而來的就是,只與符合自己擇偶需求的人交往,不再與其他異性交往。

我們也能常常看到一種現象,戀愛以後,戀愛中的雙方就會主動拒絕和其他異性相處。

坊間也更有一個一直在爭論不休的話題——男女之前有沒有純友誼?其實也是源於性緣的討論。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女孩說自己遇到一個很好看的男孩子,舉止行為也很溫柔,希望可以認識他,但馬上就會被一句「他有對象了」阻止;

另一天,她又遇到了一個看過去很好的男孩,三觀很正,談吐也風趣幽默,然後就有人跟她說「我問過了,他沒對象」。

女生表示,其實與那兩位男生都是一面之緣,只是在當下想認識一位優秀有趣的人,並沒有把他們列為可以成為伴侶的目標

隨後她想,也許正是因為大家在與異性相處時,總會下意識地把對方當作伴侶,抱著戀愛的目的去聊天,才導致缺失了很多異性朋友。

我們不是說非要有個異性的朋友,而是如果拋開性緣的羈絆,你可能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你與一個人成為朋友,也只是因為一個人的個性,而無關乎性別。

03

前不久,蕭敬騰求婚他的經紀人林有慧備受關注。

除了相傳已久的緋聞終於落地之外,大家更關注他們的年齡差,蕭敬騰36歲,林有慧50歲。

因為年齡的差距,有人調侃蕭敬騰「戀母情節」,嘲諷他找了一個媽;

有人的第一反應是考慮女方的子宮:

「好恐怖女的都絕經了吧。」

「50歲,不能生孩子了吧。」

在他們眼裡,女性結婚就是要生孩子,在性緣腦思維下,女性的生育能力成了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審判標準。

即使一位女性她有多厲害的成就,有多勵志的奮鬥史,人們對她的期待最終都會歸結到結婚、生孩子上。

早有楊麗萍被評價:「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看個《紅樓夢》就得出「林黛玉不適合生養,不能選她當老婆」的結論。

現如今就是看到50歲結婚的女性,就揣測她還能不能生。

拜託,人家事業有成,能不能別只把目光聚焦在她的生育能力上?

想起之前看到一個女生的自述,她奉勸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女孩,一定要努力搞事業。

因為她也是這樣的情況,但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女生說,自己的父母下崗後就沒什麼工作,一直靠打零工過活,家庭氛圍也變得緊張起來,後來父母天天吵架,最終離婚了。

讀大學的時候,她的生活費是爺爺給的,每個月大概500元,她的成績很不錯,但放棄去讀研究生,原因是」太想賺錢了「,一畢業就去大城市找工作。

第一個月,她拿到八千多的工資,後來變成一萬五,現在穩定在稅後兩萬五。

她說,自從薪水穩定後,整個人的心態和性格都不一樣了,再也不會畏手畏腳的了,人也變得開朗自信。

「出門敢打車了,敢去商場試衣服了,買東西挑適合的,而不是最便宜的,上學的時候羨慕別人用蘋果手機,就安排了全套蘋果。」

如今,曾經那些看不起她的親戚現在一個勁地奉承,從小沒怎麼旅行的人現在每年至少一次旅行,常常給媽媽錢讓媽媽開心,她也開心。

她回想,自己剛畢業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勸她相親結婚,讓她「趁年輕賣個好價錢」。

但她並不這樣覺得,她覺得自己條件差,誰有都不如自己有,靠自己賺來的才踏實,她很感謝當初堅定的自己。

拋開性緣腦,遠離社會時鐘的規訓,不是每個人非得結婚生子。

其實想想,所謂的最佳生育年齡,又何嘗不是女性在事業、學業上創造出成就的最佳年齡呢?

生育可以是女性的選擇,但也只是一種選擇而已。

每個人,都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有無限的可能,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當你拋開性緣腦,讓世界帶給你源源不斷的靈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流動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用來連結世界,探索自我的渠道。

永遠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讓萬事萬物為自己所用,而不是用萬事萬物來限制自己。

拋開社會規訓的性緣腦,世界,就在你面前展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00fe3e64a5a7dbce4cf4b53fdc819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