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與暴富,短劇神話幾分真?

2023-11-22     娛樂硬糖

原標題:出海與暴富,短劇神話幾分真?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一款叫ReelShort的APP從國外火到國內,11月上了不少新聞頭條。而與其說它在國內實火,不如說是它在國外的火震驚了國內——這麼多年過去了,洋人對我們的什麼東西很感興趣,還是會讓我們大感興趣。

放在國內,ReelShort不過是平平無奇的短劇APP。它背後的資方——中文在線,不過是把國內土掉渣的短劇故事移植到了老外的世界、找了老外出演,怎麼就能一夜之間讓ReelShort登頂了美國的APP下載排行榜?

回顧近些年短劇的發展史,最早是2018年,愛奇藝率先開闢專注微短劇的「豎屏控劇場」,隨著《生活對我下手了》爆紅,長視頻平台吹起了一陣短劇風。爾後,短視頻平台開始大舉進軍微短劇,快手、抖音相繼開闢各自專門的短劇入口,各大MCN公司則入局短劇生意,短劇進入蓬勃發展期。

這一時期,數據掌握在平台端,對於短劇是否盈利,各方都莫衷一是。直到2022年,小程序短劇時代到來,民間突然流出很多短劇致富的個人故事。小程序短劇脫離了長短視頻平台,主要發布在一批新興的第三方小程序平台上,比如九州、點眾、蜜糖的小程序。

就在小程序短劇風頭正勁時,監管之手也伸向了短劇,似乎結束了這個最短風口。但ReelShort的出現,又讓短劇看到了出海的新航向。而我們更關心的則是:短劇這門生意,是否概念噱頭大過實際收益?

小程序,短劇的「法外之地」?

當年,長短視頻平檯布局短劇時,其實都明白以低俗內容成功引流後,終究要受到相關單位的監管,短劇必然要走向「提質減量」的、更艱難的那條路。

所以,長短視頻這些年都在不斷加強對短劇的內容監管,積極引入老牌傳統影視公司入局短劇,試圖把短劇做成一個「長生意」。今年抖音的霸榜短劇《二十九》,就是由檸萌影業出品、楊蓉主演,豆瓣評分高達7.3。它表面上是個抓出軌打小三的故事,實際上是個「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很顯然,這就是平台現在推崇的高質量短劇榜樣。

隨著專業入局者越來越多,最初靠擦邊低俗內容走紅的短劇團隊不得不面臨轉型,或者另闢蹊徑。正是另闢蹊徑的那批人,開發了脫離視頻平台監管的第三方小程序短劇平台。於是乎,諷刺的一幕發生了:就在視頻平台短劇大舉提質減量之時,低俗的小程序短劇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流量窪地,搶過了高質量短劇的風頭。

相比視頻平台的短劇,小程序短劇單集時長更短,大多在1-2分鐘,採用網文一樣的更新與付費模式,每部平均有80集,有的甚至多達上百集。硬糖君隨便點開一個小程序短劇,故事開頭第一集,要麼是性感美女跳鋼管舞、艷舞,要麼是男女主隱晦啪啪啪的黃段子。

擁有如此勁爆的開篇,小程序短劇為何能製造那麼多暴富故事,也就不用硬糖君多贅述了。因為他們吃的就是「法外之地」的內容紅利,而隨著廣電監管的到來,小程序短劇生意必然要遭到重創。

2022年11月下旬開始,廣電總局開展了3個月的「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今年11月初,廣電又宣布會繼續展開新一輪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

某IP公司的朋友向硬糖君透露,她所接觸的小程序頭部短劇公司,現在也在尋求轉型,比如九州會去購買一些網文IP進行改編,試圖提升短劇質量。但大部分小程序短劇公司,還是抱著漏網之魚的心態。

有人認為監管之手不可能面面俱到。小程序短劇的量太大了,不可能都走備案審查的流程。抖音規定百萬以上成本的劇集需要備案,但大多數小程序短劇的成本都在20-30萬。現在很多小程序短劇都會打上備案號的視頻水印,作為自己的「護身符」,但實際上根本沒備案,完全是一種避免被舉報的糊弄之舉。

不知道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小程序短劇生態還能持續多久。相形之下,短劇出海倒確實更像一條有長期潛力的出路。

短劇成功出海,是真的嗎?

就在國內小程序短劇老闆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中文在線做出了一款依照小程序付費邏輯的短劇APP ReelShort,意外地在國外走紅了。

根據全球移動應用情報平台Sensor Tower數據,ReelShort曾在11月的11-13日連續稱霸美國App store的娛樂類應用榜單,位列總類榜單第2名。

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ReelShort僅在11月份,就實現了190萬次的下載量。雙十一這天,ReelShort的下載量和收益都創下了日記錄,新增安裝量為32.6萬次,凈收益為45.9萬美元(指的是支付應用商店費用後的收益)。自2022年8月以來,該app已經創造了2200萬美元的凈收入。

其實回過頭來看,ReelShort所走的「投流/廣告-下載-付費」流程,就是硬糖君曾討論過的網文出海模式(《美國網文市場,中美韓大戰一場》)。論資排輩起來,小程序短劇模式在網文面前,完全是小老弟。

但2200萬美元的收入,真就意味著ReelShort賺錢嗎?這就要看ReelShort花了多少營銷成本。techcrunch也明確指出,短暫的霸榜現象可能是大量廣告營銷費支出的結果。也就是咱業內常說的「投流的錢」——投資在Tik Tok、Facebook、Instagram、YouTube、Google上的信息流廣告的成本。

以目前反饋的結果來看,無論它投資了多少,ReelShort都驗證了北美有自己的短劇用戶,只是當初北美人自己做的短劇APP沒能找到他們。2020年4月,好萊塢著名製片人傑弗里·卡森伯格聯手前惠普CEO梅格·惠特曼創立短劇平台Quibi,致力於開發5-10分鐘的豎屏短劇。但Quibi僅存活了半年時間,就匆匆關站了。

Quibi的敗北讓北美影視與資本圈一直沒敢再嘗試手機豎屏短劇的形式。直到如今ReelShort橫空出世,才讓他們意識到:豎屏短劇是有市場的,但不是他們之前整的那種高成本精品劇。食材精緻、價格高昂的麻辣燙,那不對味兒。

於是,就在11月16日,紐交所上市公司MPU宣布進軍全球短劇市場,與一家做短劇APP的公司 Yuder簽訂了收購意向書。

而這個Yuder,正是一家中國人的公司——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安悅網絡。他們所推出的短劇APP FlexTV,之前主要針對東南亞市場,現在被收購之後,應該會大舉進攻北美市場。

老外也終究是明白了,下沉內容還得中國造。明明ReelShort上的內容相比Quibi,低俗、質量也差,外媒techcrunch形容「像早期誇張的肥皂劇」,可它就是找到了它的受眾。而卡森伯格請了好萊塢知名導演、編劇來聲勢浩大的創作短劇,放在Quibi上卻無人問津。

這就像亞馬遜進軍網文界,找來了專業作家連載網文,卻打不過中國出海的網文APP。因為適合下沉用戶的內容特點就是「通俗、直給、爽感」,專業人士降維打擊什麼的,不存在的。

比Quibi晚兩年出現的ReelShort,也算是趕上了好時候。因為Tik Tok的出現,YouTube、Mate等巨頭都在做短視頻。可以說,短視頻已經改變了北美用戶的觀影生態。上個月,隨著短視頻侵權影視版權的cut版越來越多,派拉蒙率先接受了這一趨勢,宣布授權TikTok發布23段《賤女孩》(Mean Girls)片段。

這一幕,像極了優愛騰和抖音的握手言和。

短劇出海賺錢嗎?

出海這門生意,不是誰都能做。無論是MPU投資的安悅,還是ReelShort背後的中文在線,他們之所以能被資本看好,是因為他們都是先前網文出海的佼佼者。

網文出海階段起碼積累了兩個優勢。一是,他們大量簽約歐美作者,推出了受歡迎的作品,沉澱下了可供短劇改編的IP庫。二是,他們積累了大量歐美下沉用戶數據,完全掌握了他們的審美與喜好。現在ReelShort能夠霸榜,正是因為他們拍了歐美網文界的兩大熱門類型——狼人與霸總。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好奇,北美下沉用戶什麼樣?硬糖君曾在《美國網文市場》里提到,做網文出海APP的那群中國人早就驗證過,歐美下沉用戶的喜好與其主流影視作品呈現的情況完全不同。好萊塢影視圈熱衷的吸血鬼題材,在網文界的表現就遠遜於狼人題材。

而真正的狼人題材極少被好萊塢拍攝,可能也是因為狼人文的尺度很大。比如,硬糖君曾經講過一個熱門狼人網文故事,主角是通過不停上床來驗證對方是否為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性愛的露骨程度可想而知。

這還只是最粗淺的例子。不了解歐美用戶喜好的中國短劇老闆們想要出海撈金,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摸索出門道,這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而眾所周知,這一行本質是「快錢」生意,只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才可能賺錢。

後面入局的便是冤大頭。一方面,晚來的會碰上用戶審美疲勞期。另一方面,投流的成本會增加,而效果則會大打折扣。Facebook大中華區行業副總陳晶曾經透露,在網文出海的巔峰時期,多達200家中國公司在Facebook上投放廣告。Facebook倒是賺得盆滿缽滿,但90%的網文公司都血虧了。APP Growing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1-7月,中資公司在娛樂類APP投注的廣告量占了69%。

事實上,先入局的網文佼佼者們也面臨很大難題,首先就是人才缺失。

網文出海只需要找會打字的老外培養就行,拍戲則有很高門檻。在國外找專業人士拍戲很麻煩,一是老外從業者幾乎都在工會體系里,短劇拍攝參照不了工會制度那套標準;二是要他們認知短劇拍攝模式,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所以很多短劇公司傾向於找懂行的華人。他們求賢若渴的手伸向了國內各大社交平台,微博、小紅書上隨處可見招募海外留學黨與華人創作者的帖子。現在回過頭來看,ReelShort這波國內輿論造勢,或許也是想打廣告招募人才。

其次則是版權問題與侵權問題同時存在。一方面,國外版權管控比國內嚴格,短劇劇情可不能隨隨便便抄襲,音樂也不能隨隨便便截取。但另一方面,短劇同行肆意抄襲同行的情況,卻屢見不鮮。

都說短劇賺的是「早吃螃蟹的快錢」,可如果它在國外就是快不起來,平台保證不了內容供應,完全留存不下幾個用戶,一切都白搭。解決了上述問題,咱才能討論短劇出海到底是曇花一現的概念炒作,還是可以長期賺錢的財富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f87b8d77227e93cb9cceb8fc34987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