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 田軒:諾獎的經濟學研究新啟示

2022-10-13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教授觀點 | 田軒:諾獎的經濟學研究新啟示

202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由於對於銀行和金融危機領域研究的貢獻,Ben S. Bernanke(本·S·伯南克),Douglas W. Diamond(道格拉斯·W·戴蒙德),Philip H. Dybvig(菲利普·H·戴布維格)三 位學者獲獎。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近日撰文梳理諾獎經濟學研究的新啟示。

Ben S. Bernanke——行動的力量

本·S·伯南克,不用多說,多數人都很熟悉了。前美聯儲主席,自2002年進入美聯儲成為理事至2014年以美聯儲主席的身份離任,伯南克也因經歷了最真實的經濟環境的起伏和政策影響。而回顧他的職業生涯,卻是與學術研究密不可分的,他的研究對真實的經濟實踐也具備理論指導性意義。伯南克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宏觀經濟領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實際上就一直在致力於進行經濟蕭條與貨幣政策的研究工作,此後數年裡一直在探索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以應對經濟衝擊的貨幣政策手段以及金融環境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在貨幣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的基礎上,伯南克對於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給出了突破性解釋,深刻揭示了經濟蕭條中金融因素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充分揭示了 經濟蕭條的本質之後,伯南克又提出了「 金融加速器」的理念,並對現實中的金融市場環境進行了剖析,提出金融市場的不完美性在經濟蕭條期會進一步惡化外部衝擊效應,並使得經濟衰退周期延長,銀行的擠兌便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基於理論研究,他後來與合作者在一篇展望格林斯潘之後美聯儲政策的評論文章中,提出需要設定通貨膨脹的量化控制指標,對於貨幣政策的執行者也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對於伯南克的獲獎,我本人最大的感受是: 經濟學研究的價值導向,越來越脫離純粹象牙塔內的自娛自樂,而更傾向於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理解。特別是從近年來諾獎趨勢來看,是否能夠幫助世界建立經濟學洞見、推動人們用經濟學思維解決經濟領域以外的問題,成為判斷經濟學研究是否有價值的新標準

Douglas W. Diamond & Philip H. Dybvig:風格迥異的學術CP

道格拉斯·W·戴蒙德和菲利普·H·戴布維格兩位學者,主要聚焦於金融中介(主要是銀行體系)的研究。他們最著名的學術貢獻,是共同創造了經典的 銀行擠兌模型(D-D模型)

他們兩人在1983年合著發表於國際頂級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銀行擠兌模型將存款人劃分為三種類型,通過儲蓄、消費、投資等行為,與銀行建立起了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契約關係。在面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突發外部衝擊時,可能會引發存款人大規模的現金提取行為。此時,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體系將面臨巨大的擠兌風險。若不加以干預,銀行體系崩潰可能會加劇風險的傳遞,從而帶來巨大的金融海嘯。

為應對這一風險,戴蒙德和戴布維格提出,銀行需以信用中介的形式存在,建立科學的信用評估機制,保證銀行信貸的質量。同時,國家可建立 銀行存款保險制度,以政府發起的形式充當銀行體系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同時也為儲蓄者提供信心和最後的保障。並且,恰恰是因為存款保險的存在,其反而(在理論上)永遠都不會被使用。

實踐也表明,戴蒙德和戴布維格對於存款保險制度重要性的闡述是正確的,美國、歐洲等國通過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避免擠兌導致銀行破產以及平抑金融風險的作用。

最關鍵的是,戴蒙德和戴布維格提出的D-D模型非常簡潔、乾淨和優雅,完全沒有炫技式的數學和故作高深的推理,但卻有著非常直觀的經濟學直覺和深刻的經濟學洞見。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曾與戴蒙德和戴布維格有一些接觸和交流。

戴蒙德是一位非常紳士的學者,性格沉穩、具有風度。雖然成名已久,但還十分活躍,經常在各種學術會議上能看到他的身影。

關於戴蒙德,學術圈還有一個流傳很久但未經證實的段子:戴蒙德早期的文章投稿從來沒有被拒稿過。這對於經常被拒稿率高達95%的國際頂級經濟學和金融學期刊「傷害」的科研人員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與自帶學霸體質的戴蒙德不同,另一位獲獎者戴布維格則非常有個性,甚至有些老頑童的氣質。戴布維格是一位資深音樂愛好者,會組織自己的樂隊。此外,他還是一位「中國通」,近十幾年來,和國內學術界交流非常多。疫情前的每年暑假,他都會在中國度過。

我每次看到戴布維格時,他都是身著一身唐裝,留著辮子。他喜歡秀中文,雖然有的時候不太容易聽明白他的意思。這也激發了我不斷練習英語口語的學習熱情。因為,戴布維格的中文時刻提醒著我,那些英語為母語的人在聽我講英文的時候是什麼感受。現在回憶起來,戴布維格對於中國文化的親近,大概與他有一位華裔太太相關。

總之,戴蒙德和戴布維格,兩位性格和風格迥異的學者,在學術上卻碰撞出了足以記入史冊的火花,的確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對於後來者的啟發:做有品味的經濟學研究

總的來說,今年三位諾獎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為後續學者在現代銀行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世人應對經濟危機提供了科學的實踐依據。在當今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的背景下,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們,確實是實至名歸。

對於很多學術新人來說,諾獎大佬的研究成就或許是遙不可及的,但對於他們成就背後研究規律的把握,卻是我們值得總結和效仿的。

對於很多處於初級階段的學者來說,很容易將經濟學研究的好壞與技術手段運用的玄妙等同起來。數學、計量、編程......似乎以眩目的技術證實了因果關係,就能在研究領域封號斗羅、一舉成名。

反觀近年來的諾獎,獲獎的研究都是清新脫俗、「化繁為簡」的研究。它們著眼於務實的意義建構,不是為了發表而在浩如煙海的學術文獻中硬找「missing links」,而是立足實踐尋找有價值有意義的「真問題」。

而要達到諾獎大佬般對於學術研究「無為卻有為」的境界,研究過程中對於價值的判斷是很重要的方面。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小小的判斷建議:進入了學術圈子足夠久、了解足夠多之後,當你回首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你仍然能夠自信地說:「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那麼恭喜你,找到了學術「價值」的門把手。

以爆發力和技巧取勝的短跑,如果擁有驚人的速度,的確令人羨慕。但是, 在當下這個不確定性極大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多關注於如何才能跑得更久、跑得更長、跑得更遠

來源:田軒的田字格

編輯:丹凌

師友沙龍

  • 危•機並存——周延禮談「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格局下的風險與對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在線講座
  • 肖鋼:疫情下資本市場及未來展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疫情下銀行的新舉措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王忠民詳解疫情後的宏觀經濟影響與分析|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程實:大動盪,大拐點,大趨勢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季昕華:雲計算人工智慧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浪潮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亨利·蒂爾曼:「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挑戰,成績斐然,數字化將成發展關鍵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崔曉波:消費產業如何打贏數字化基建戰「疫」?|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PreIPO投資的影響及企業的轉型努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的市場分析和應對策略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謝清海:新冠疫情如何應影響投資布局?|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保險行業支援防疫工作實踐及業務轉型的探討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沈鵬:從疫情看2020年網際網路健康險趨勢及水滴的普惠實踐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昆仲資本王鈞:銀髮經濟的未來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智慧物流:數字化與人工智慧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校友代表看兩會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柯成興: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數字+合縱連橫,新基建一觸即發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看點摘錄
  • 三大轉換與四個自信| 師友沙龍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師友沙龍特別策劃:現場校友看兩會|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ec6e40755e18a1db813713ff4584a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