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原生家庭,易養出「吸渣體質」的女孩,希望你們不在其中
原生家庭對女孩究竟有什麼影響?
我見過一個最有趣的回答:
在教育專家們看來,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孩的性格和三觀,最終決定了她們未來社交和婚姻的走向。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特別是對其擇偶觀會帶來較大的影響,以至於她們經常被渣男盯上。
三種原生家庭,容易養出「吸渣體質」的女孩
1、冷漠型原生家庭
女孩幼年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往往會導致她們內心缺愛,變成討好型人格,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一個人身上,甚至為了對方失去自我,這種「飛蛾撲火」的熱情,很容易在感情中受到傷害。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很好地詮釋了「缺愛的女孩是如何實現自我毀滅的」主題。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松子,她一直渴望獲得父親的認可和愛,卻屢次希望落空,父親的忽視,讓松子開始自我嫌棄,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好好珍愛,這也致使她在尋求愛的路上顛沛流離。
松子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幾次戀愛,可每次都遇人不淑,經常被渣男傷害,最終以痛苦的方式告別。
每當重刷裡面的經典片段時,總會為松子的經歷而淚目,一個低自尊的女孩,在親密關係中低如塵土,用不斷地喪失自我為代價,渴望能討得對方的關注,只會讓你的愛被渣男隨意踐踏。
2、溺愛型原生家庭
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女兒在外面受傷、被欺負,所以從小就把孩子保護得特別好,讓女兒變得天真爛漫又不諳世事。
就像《心居》裡面的葛玥,她從小在母親的呵護中成長,活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純良又天真,結果最後在婚姻中受盡委屈,被迫著成長。
3、打壓型原生家庭
這類家庭中,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給女兒定過高的要求,一旦孩子沒實現,就會對其實行言語上的打壓,美其名曰在幫助孩子成長,實際上是對她們信心的摧毀。
一個在人際關係中處處遷就對方,以對方為中心的女孩,往往就容易誤入渣男的圈套,被傷害、被PUA還不知,出現問題只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壓根不敢怪罪對方。
總的來說,「吸渣體質」的女孩,通常有以下特徵:
- 沒有自我,容易被他人影響;
- 低自尊人格,處處以他人為中心;
- 內心缺乏,習慣性討好。
而這些特質,往往與孩子們從小的經歷有關,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就是導致她們一步步變成「吸渣體質」的元兇。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吸渣體質」的本質是什麼
1、女孩沒有充分的自我認知
心理學家認為,渣男就像一面鏡子,他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某個「自我」。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渣男在追女孩時都有固定的套路,稍微清醒一點的人都能識破,即使被暫時蒙蔽,通過戀愛時一些小細節也能發現他們的「不真誠」。
可是有些女孩因為對自我沒有充分的認知,她們不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違背自己的感覺去選擇相信對方,這無疑就是在給對方傷害自己的「工具」。
2、女孩自己不願面對現實,拒絕改變
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遇上這類朋友:
她們每次都在感情中受傷,屢次被渣男傷得遍體鱗傷,不停地抱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可是只要對方稍微勾勾手,她又陷進去了,你怎麼勸她都不聽。
其實,這告訴了我們,所謂的「吸渣體質」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正常人經歷過傷痛,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會選擇遠離那個傷害自己的人。但也不乏有些喜歡逃避現實的人,她們拒絕改變。
明明已經在感情中受到傷害,卻不願意成長起來面對,而是不停地逃避,或許在她們心中,只要不改變就有機會回到從前,而且我是受害者,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批評對方,一旦改變我便失去了這個優勢。
實際上,感情就是要學會及時止損,這樣才能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