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慢、沒天賦、總犯錯……史丹福教授:這些說明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生長!

2022-06-16     外灘教育

原標題:腦子慢、沒天賦、總犯錯……史丹福教授:這些說明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生長!

看點 最新的研究結果已揭示,父母親的負面語言常常是孩子成績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喬·博勒數十年深度研究學習規律,找到了打開孩子高效學習底層邏輯的鑰匙。她認為只有打破大腦固化論等陳舊觀念,給孩子充分的犯錯和糾錯機會,鼓勵孩子多維度地思考問題……才能真正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喬·博勒 編丨Leon

請大家先思考這樣3個問題:

第一,你有沒有被人說過,不是做什麼什麼的料兒?

第二,你有沒有自己覺得,不是某某塊料兒的時候?

第三,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是某某塊料兒?

某某塊料兒,可以是任何料兒:學習某學科的料,數學、語文、英語;學藝術的料,繪畫、雕塑、音樂;搞體育的料,跑步、游泳、體操……

當父母說出這種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呢?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取決於孩子的智商。

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訴你,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往往是由父母的負面語言造成的。

這很顛覆。如果你迷信各種神奇的、大補知識的超綱課,一邊期待孩子今後學業有成,一邊又因為孩子跟不上難度、不會做題而批評孩子:腦子慢、不是這塊料,這可能對孩子造成災難性打擊——不僅僅影響學業,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和幸福。

你相信嗎?

《學習天性》一書中,作者就從腦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學習中,給孩子做了「他不擅長某個領域」的定論,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並且,這本書 不僅僅是指出問題,同時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如何幫助孩子激發學習的天性,發揮更大的潛力。

《學習天性》的作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喬·博勒,她數十年深度研究學習規律,在結合神經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念的基礎上,打破人們的錯誤認知,給出了打開高效學習底層邏輯的鑰匙。

同時,作者是數學領域的專家,出版過9本關於數學的圖書,所以,她對於數學的教學非常有心得,在講學習方法時,常常以數學為例,如果覺得孩子沒有學數學的天分,那更不能錯過她的觀點。

破除大腦固化論

當我們說「這個孩子不是學這個的料兒」的時候,我們是在說什麼?

我們是在用固有思維來評判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當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得沒有那麼「聰明」,接受某項知識沒有那麼快,在某個科目總是犯錯等等,我們會用經驗做出判斷:

這個孩子或許在這方面沒有天分,他不適合這個學科/領域,所以就出現了他不是「學數學的那塊料兒」「學英語的那塊料兒」「學藝術的那塊料兒」……

這種有關學習潛能的負面信息,有的孩子會被直接告知,有些孩子會被間接傳達,比如經常產生的挫敗感或是來自家長的抱怨等等,這種負面認知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焦慮。

對學科產生焦慮的後果是,一碰到這門學科,大腦中的恐懼中樞就被激活,問題解決中樞的活動就會減少,就會變得更加不擅長這門學科。

我們應該打破這種固有觀念,打破大腦固化論,沒有什麼所謂的天賦,每個人在學習的時候,大腦的神經通路就會生成、增強或連接。

不能給孩子貼標籤,不能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大腦最重要的特質是具有適應性以及改變和生長的潛能。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學習促進神經重塑,研究人員發現,學習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有三種生長方式:

第一,生成新的神經通路,新生的通路細小而脆弱,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會變得越發強壯;

第二,原本毫不連接的兩個通路會形成新連接;

第三,現有的神經通路會增強。

誰也不是天生就具有學習某門學科的大腦,每個人在通過學習來開發所需要的大腦神經通路。

給孩子貼上「不擅長」「不聰明」的標籤是有害的,還有一種我們會忽略的標籤「聰明」「天才」也是有害的。

比如被貼上了「天才」標籤的孩子,他們往往感覺自己擁有天賦,一旦學習吃力,就會認為自己天賦耗盡,他們會想辦法隱藏自己,不露出任何學習吃力的樣子,否則會害怕被認為沒有天賦。

這種標籤同樣是「大腦固化論」的體現,沒有人的大腦是固定不變的。即使人們公認的天才——愛因斯坦、莫扎特、牛頓,也不是天才,他們的成功也都源自超常的勤奮和努力。

我們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 大家都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不管是所謂天賦還是缺陷。

劃重點:不要給孩子的學習能力設限,沒有人不適合數學、科學、藝術、英語等任何學科。要知道神經學和醫學都證明:大腦是處於持續的生長和變化之中的。給大腦設限只會讓孩子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早早放棄,我們要做的是樹立正確的觀念,用正確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大腦及學習的潛能。

學習吃力,

正是大腦生長的過程

在應試體制下,我們都在追求做對題、少犯錯甚至不犯錯,因為犯錯就會被扣分,甚至會受到責罰,所以,大多數孩子對犯錯會有負面反應,會產生自責、難過,其實不僅是孩子,我們成年人在職場中、生活中也都被這樣的觀念束縛——「必須永遠正確,不犯任何錯誤」。

但是,科學家卻用研究告訴我們:犯錯才是大腦生長的最佳時機。這是怎麼一回事?

人們每次犯錯,大腦神經元突觸都會被激活,表明大腦在生長。神經學家們做了一項研究,讓參與者做題,同時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監控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然後觀察參與者答對和答錯題時大腦掃描的結果。

他們發現,大腦在答錯題時比答對時更為活躍,表明神經通路得到了增強和生長。神經科學家們都認為,犯錯有助於增強大腦神經通路。

掌握這一點對看待孩子的學習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孩子做題答題的正確率,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同類型的缺乏挑戰性的習題,孩子做對大多數習題,他們就會受到激勵,但是問題在於,做對習題,並不利於訓練大腦。

大腦要獲得成長,孩子必須做有挑戰性的習題,做那些處於其理解力邊緣的習題。同時,我們還要給孩子提供鼓勵犯錯、看重犯錯價值的學習氛圍。讓孩子不怕犯錯,鼓勵犯錯,他們面對挑戰和難題時才不會感到畏懼。

在他們不畏懼犯錯、努力解決處於他們理解力邊緣的難題的時候,他們會不斷犯錯、糾錯,繼續努力和犯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推動自己去突破難題,會加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大腦的活躍度會非常高,神經通路的發展也會特別迅速。

比如,有時候課堂上老師會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延伸」孩子的答案,甚至是故意「曲解」,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孩子的獨立思考,逼迫他們挑戰自己的理解力,深入思考。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總是犯錯或者學習吃力,就說明孩子學得不夠好,其實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建立高效神經迴路的最佳方式,是「激活它,犯錯,再激活」。犯錯和努力糾錯恰恰是幫助孩子知識掌握更進一步或提升能力。

愛因斯坦就是容許自己犯錯,擁有高效學習法的人,他說過:從未犯錯的人,肯定也從未嘗試新的東西。不是因為我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的時間更久。我並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是擁有激情和好奇心。機會蘊藏在困難之中。

劃重點:學習過程中,願意直面困難、願意犯錯,可以促進神經通路連接,從而促進和提高學習。神經學和高成就人士行為研究均表明,犯錯和吃苦具有積極的作用。孩子犯錯時不要責難,鼓勵犯錯,引導糾錯,打造對錯誤包容的氛圍。

多維度的學習方式,

才能解鎖潛能

有時候,家長們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的困境,我們只跟孩子強調努力,不傳授方式方法,我們只強調孩子要多多練習,卻不知道重複、僵化的練習方式,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思維。

多維度地思考問題,神經通路和學習就會達到最佳狀態。

神經學家們對大腦交互網絡進行了研究,他們重點研究了大腦解決數學題的工作機制。他們發現,即使是最簡單像「5+8=?」這樣的算術題,竟然也需要五個不同的腦區參與。

神經學家們還發現,不同腦區如果相互連通,可以提升學習效果。如果我們藉助兩種以上的學習方式,並連通相應的腦區,就會獲得更佳的學習體驗。

被視為「天才」的愛因斯坦,就很擅長將自己的想法視覺化。他說,他所有的想法都是視覺化的,然後才努力將視覺化的想法轉變為文字和符號。在他那個沒有現代的工具和技術的年代,他通過自己的思考推測出相互圍繞、旋轉的黑洞會造成時空漣漪。他的這個推測直到100年後才被證明。愛因斯坦能有這樣卓越的成就,和他的執著、勤奮以及擅用視覺化學習法不無關係。

我們幫助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也應該充分調動孩子多維度的思考能力,促進大腦連通。

我們拿數學題來舉例,看下面這張圖,上圖是我們常見的習題練習形式,下面的圖則是我們更提倡的方式。上圖和下圖的區別是什麼,上圖調動的是最簡單的學習模式,主要啟用的數字模式,而下圖則利用了圖像、圖形,甚至可以是顏色、編碼、運動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不同維度的學習方式。

這種做題方法被叫作「鑽石紙片」,題目寫在紙片的中央,四個象限內可以寫出不同的解法。一個問題只對應一個答案、一種解法,是很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的。

多維度學習法可用於所有學科的學習,比如研究一部小說,可以通過閱讀分析它的結構、主題,還可以採用更多的方法:找到相同主題的視頻、自己錄製配音或視頻、創作漫畫小說、製作PPT、繪畫或雕塑模型……

這種多模式的思維,可以幫助孩子多角度地理解學科內容,同時可以為大腦的生長和連通創造機會。神經學家得出的結論是: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知識,採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呈現想法,大腦的不同區域就會連通。

劃重點:學習新知識需要不同的神經通路,如注意力、記憶、推理、聯繫、視覺化。多角度思考新知識,以此激發所有的神經通路,大腦的功能就會增強,學習效果會更佳。

創造性和靈活性,

才是衡量學習效果的關鍵

無論我們在孩子身上,還是在自己以往的學習經歷中,都受到過類似的困擾:誰誰誰腦子不夠快,學起來比較吃力。

大家更看重腦子轉得快、思維敏捷的孩子的學習能力,認為思維敏捷代表了聰明,預示著可以學得好。

我們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這樣判斷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對於數學學科,思維敏捷更容易跟學得好掛上鉤。尤其是學校還會經常有限時答題的測試,看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是不是能又快又准地答數學題。

快真的意味著好嗎?

首先,這種基於速度的數學活動,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如果孩子在重壓之下無法快速準確給出答案,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甚至一輩子討厭數學和科學。

再者,數學並不是一門需要速度的學科。有些思維強大的數學家對數字和數學的其他方面的思維速度並不快,他們不是快速地思考,他們思考的速度慢,但很深入。

世界著名數學家洛朗 ·施瓦茨曾寫了一本自傳,講述自己上學期間曾因為思考速度慢而覺得自己笨的經歷,他說「我需要時間才能理解東西,因為這樣我才能理解透徹。」

他還說「速度與智力沒有必然的確切聯繫。重要的是,深度理解知識點及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才是體現智力的地方。思維速度的快慢,與智力真的毫不相關。」

學習速度快,可能會增強現有神經通路的連接,但這種連接「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會逆轉。人們通常認為,學習速度的快慢可以體現孩子的潛能差異,但真正的差異在於大腦活動,速度慢、深度的大腦活動尤為重要。研究表明,長遠來看,學習更吃苦、速度更慢的人,成就會越大。有時候,慢才是快。

劃重點:不必糾結于思維的敏捷性,所有的學科,都會受益於思維的深度和靈活性。追求速度,方法僵化,不會讓孩子走得更遠,注重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才能解鎖更多潛能。

結語

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方法和錯誤的假設,以多種形式束縛學習的潛能。比如大腦固化論,犯錯無能論,思維敏捷論等,我們只有拋棄這些錯誤的觀念,才可以促使孩子發生深刻的、有創造性的變化。

就像《學習天性》作者所說的,扔掉了這些有害的觀念,不僅可以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還會賦予他們更多的力量,對他們將來面對生活的困難、人生的選擇時,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甚至,不僅是孩子,對於我們成年人,也有同樣的啟發。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c48a1b64d297a51d3d5d98dec7989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