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帶動超百戶就業、千萬產值,極農科技打造聯農帶農利器

2023-04-19     35斗

原標題:「新農人」帶動超百戶就業、千萬產值,極農科技打造聯農帶農利器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胡小鳳。

農村自有廣闊的天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入鄉創業正成為一種新潮流。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首次超出1000萬人,全國在鄉創業就業人員達3150萬人;到了2021年,全國有611.9萬個以「新農人」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21.9萬個合作社,帶動約1.2億農戶,390萬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達4.7億畝。

新農人群體崛起,隨之而來的是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一方面創造了更多工作機會,經農業農村部綜合測算,一個返鄉創業項目,平均可吸納6到7個農民穩定就業,17個靈活就業。另一方面,他們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發展經驗,潛移默化影響著本地小農戶的種植經營理念,帶動地方經濟。

但挑戰與機遇並存,農業現代化革新進程長期且複雜,一些新農人帶著滿腔熱血來到鄉村,但很容易被各種問題阻滯,難以持續經營且聯農帶農能力有限。

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是:新農人入鄉返鄉,面臨什麼樣的難題,應當如何去突破讓他們穩定紮根,真正在廣闊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業。

35斗走訪調研了極農科技平台上位於漢源的新農人代表袁姐、強哥夫婦,從他們返鄉做生態農業的經歷中找到了答案。

(袁姐成為極農科技首位加盟會員)

初回農村:一波三折,踩坑無數

袁姐和強哥是非常典型的新農人代表。他們從廣東東莞回到漢源,決定在家鄉發展生態農業。

漢源有著發展生態農業的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

這裡年均日照時數達1450小時,非常適合生態種植,是「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甜櫻桃產業基地」,有著西部花果第一縣的美譽,還是中國花椒第一縣,更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

因此,回到家鄉的袁姐和強哥通過「自己種植+連結周圍小農戶」的方式發展生態農業。強哥專營生態種植技術,提高當地櫻桃品質,想種出能反向出口全世界的好產品;袁姐則積極開拓銷售渠道,推廣漢源農產品。

但是,他們剛回到漢源時,由於缺乏經驗,事情開展得並不順利。聊起回到漢源發展生態農業的經歷,袁姐稱之為一波三折,踩了不少坑

首先,對於家裡果園的種植和管理運營,他們並無經驗。

對於水果的種植,村裡的很多種植戶總是延續父輩們傳統的種植的方式憑經驗種植,不僅效率低耗費人力,種植出的車厘子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沒有吸引力。

要想種植出口感佳、好看又安全的車厘子,對品種、種植技術、管理等都有要求,講究方式方法。村裡很多種植戶並沒有主動學習提高技術的意識,「憑常識和經驗種,對結果不抱期待,對賣不掉就只能爛掉習以為常。」

到了車厘子成熟的季節,繁忙的套袋、包裝工作及高昂的人工成本,也讓袁姐心裡犯怵。

車厘子保質期短,如果遇到太陽暴曬或是持續降雨,果實將開裂,進而影響口感,需要給車厘子果實套袋,並且在樹冠上鋪設防雨布,延長車厘子成熟周期,並使其口感更好。

但在車厘子成熟的旺季,用工荒現象嚴重,套袋工人成本高。工人計件付工資,袁姐家付的最高紀錄是一天超600元,熟練工人更是極其稀缺,屬於拿著高工錢都找不到人。

同樣需要工人的地方還有產地倉庫,需要工人在倉庫分選、加工、包裝產品,如果是普通的臨時工一天價格在120元左右,如果是還會記帳並進行品質把控的工人,價格則在每天150元-170元左右。

最後的銷售推廣環節,村裡以前的銷售渠道非常傳統且受限。

袁姐剛回來時,會用背簍背著車厘子到集市上賣,而車厘子市場周期非常短,賣不出去就只能爛掉。加之產品沒有品牌,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賣不上價。為了拓展更大的市場,袁姐曾經嘗試過抖音直播帶貨,但都失敗了。

袁姐和強哥更大的目標,是想在漢源發展一份事業,塑造個人IP傳達新農人價值觀,影響和帶動周圍更多農戶。

實現途徑之一是把大山裡的生態農產品介紹給更多人。漢源的農產品種類豐富,除了有名的花椒、車厘子外,還有小櫻桃、枇杷、桃花李、半邊紅、五月脆、糖心蘋果、黃果柑、金花梨、甘泉、蒜苔、核桃、芸豆以及鹽菜、皇木臘肉、壇壇肉、羊肚菌等,均各有特色,值得推廣。

新農人來到鄉村,由於對村裡不熟悉,一般會通過代辦尋找貨源,但這種方式存在品質不可控的風險。袁姐曾通過代辦介紹到一個村子裡收購了6000多斤車厘子,從山上拉下來到倉庫下午就壞了,直接貨款白白損失三、四萬。

為了找到好貨源,袁姐也經常進村上山,四處奔波,但一開始苦於沒有正確引導,浪費了大量時間在路上,最後還沒有收穫。

曾經有人告訴袁姐一個可以找到貨源的大概地址,她跟著導航開車找了兩天都沒找對位置,有一天從下午1點鐘一直開車找到晚上8點鐘,下車的時候雙腿打顫。

「那種毫無目的,沒有希望的奔波,讓你很累很焦灼。」袁姐說道。

極農平台助力:種得更好、管得更好、賣得更好

幸而在用了極農平台後,發展生態農業這件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為了學習生態種植,強哥和袁姐去到了河南、北京、山東等地學習種植技術,了解車厘子與櫻桃的不同、有哪些新品種。袁姐還積極參加工會機構的培訓和公益活動,由此誕生成立合作社的想法,並在活動中認識了極農科技創始人姜繼東。

姜繼東有18年商業和公益行業經歷,曾擔任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保護地項目發展總監、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等職務,成立極農科技的初衷,正是要幫助類似袁姐和強哥這樣的新農人,打造「最後一公里」小農供應鏈數智服務平台,為「新農人」高效經營提供全場景一站式服務,建立f2F2B「端到端」精準供應體系。

極農瞄準新農人痛點,從種植、管理、加工包裝、拓寬銷售渠道等層面,以及用代運營的方式提供相應服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對於強哥面臨的種植管理難題,極農平台上,有針對農戶端專門提供農事技術指導、農事管理等服務,可以通過收集整合農戶信息、農田信息、環境信息,集約化管理農戶分散的生產力,相對租地自建農場,可在前期減少50%的投入。

對於袁姐來說,要尋找貨源、組織採購、對接銷售,事情繁瑣、流程多,對管理運營能力要求高。極農平台的新農人上游連結農戶、組織管理、產出預測、溯源管理和採購管理等功能,可以指導新農人提高小農生產組織效率。

比如袁姐不再為找貨奔波,在極農平台上的地圖找貨功能,可以清楚看到周圍農產品的具體上市時間表,農產品具體信息,並且直接聯繫到農戶,幫助袁姐節約了找代辦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加之平台上的農戶極農都做過挑選,對於產品的品質和標準有嚴格的管理規範,溯源管理可追溯到最上游田間地頭,產品不合格的情況也隨之減少。

農產品多產地、多品類且較長時間的供應,很容易混亂。在袁姐的極農後台,清晰地記錄著她每個品類農產品的收購數量,更加清晰,便於管理。

售前的產品品控、包裝等問題,極農規範了品控標準,並在後台制定 SOP 標準操作流程,提供數字化的「工具+方法」,可隨時調出查看標準,幫助提高效率,並可節約半個人工。

值得一提的是,極農還打通了供應鏈,可對接到新零售、社區團購以及傳統的銷售渠道,上面的產銷對接等服務,可實現產地垂直供應,減少2-3個流通環節,降低10-15%損耗。

極農自有的平台同時可以幫助袁姐打造品牌,樹立新農人IP。在極農平台的賦能下,袁姐發展生態農業成效有了質的提升。

在使用極農前,袁姐主要通過熟人圈組織農戶,主要產品是車厘子,僅組織10多戶,種植面積30多畝,總產值50多萬元。袁姐家2021年銷量約20萬元。

使用極農後,袁姐在2022年迎來了豐收的一年,主要產品包括車厘子、枇杷和蘋果,共組織小農近200戶,這些農戶種植面積578.5畝,總產值1000多萬元。袁姐家的銷量也達到200萬元。

袁姐極農平台用戶端截圖

未來:賦能百萬新農人

極農平台賦能的新農人,袁姐不是個例。

放眼全國,有超千萬的新農人群體,在農村發展農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需要有極農這樣的平台來提供助力,同時,這些新農人群體會去影響數量更多的小農戶。

極農平台賦能新農人,新農人影響小農戶,在正向積極的傳導下,農業將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

目前,極農平台已為「新農人」提供土地整合、農事管理、供應管理等20多種服務,賦能600多家「新農人」經營主體,帶動小農6000+。

未來,極農科技要向全國的生態產區拓展,賦能百萬新農人,連結千萬小農戶,成為國內領先的集科技服務、產品交易和產業數據為一體的小農數智供應鏈管理平台,真正助力鄉村振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af207963b075eba3919b61dc2675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