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和「高麗」究竟是不是同一個國家?

2022-08-18     適應生活

原標題:「高句麗」和「高麗」究竟是不是同一個國家?

這幾天總有人說「高句麗」和「高麗」不是一回事。這麼說非常不嚴謹。

「高句麗」就是「高麗」,「高句麗」又不是「高麗」。夫餘人建立的高氏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期改稱為「高麗」,後來這個改稱為「高麗」的高句麗於唐高宗總章元年滅亡了。唐後期新羅王氏建立的「高麗」又絕不是之前夫餘人建立的高句麗,更不是南北朝時期,從原來的「高句麗」改稱「高麗」的高氏高麗。

何況這中間還有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前一波夫余高氏高句麗的遺民有一部分被渤海國吸收了。所以渤海國後來不僅僅是傳統靺鞨人,而是多族群混合成的新群體,應該稱為渤海人。倒不如說是渤海人對之前的「高句麗」繼承更多一點。王氏政權是新羅建立的,冒稱「高麗」。

高句麗古國建國於公元前37年,就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最初的建國地點在紇升骨城,就是今天的遼寧桓仁五女山城。高句麗是漢朝的臣屬藩國,受玄菟郡節制。後來高句麗以王險城為都城,就是今天的平壤。高句麗占據了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是漢朝境內的國中之國。

吉林通化集安古墓出土了文物: 「好太王碑」。石碑上的文字提到了「高句麗」的始祖,碑文說,始祖「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傳說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他乘坐五龍車來往於天地大海之間。解慕漱看到河伯女兒柳花就把她搶來做妻子。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叫「朱蒙」,這就是高句麗的建國者。朱蒙原本是夫餘人。既然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朱蒙是他的兒子,就應該是「解」姓,但高句麗強調朱蒙姓「高」。「解」是夫余王室的姓。作為夫余後裔的百濟以「解」為大姓。但是後來夫余衰落了,並被高句麗所滅,高句麗在好太王時期開始自陳是帝高陽之苗裔,說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帝顓頊的後裔。顓頊是高陽氏,所以高句麗從此以「高」為姓。

從「解」姓到「高」姓是自我提高身份的攀附。從「高句麗」到「高麗」是與中原王朝關係的體現。

「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期又改國名為「高麗」。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對南朝和北朝都肯納貢稱臣、接受冊封,確定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北魏、東魏一直冊封為「高句麗王」,北齊文宣帝高洋的時候冊封當時的國王高成,為北齊的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麗王。到國王高成之後他的世子高湯繼任,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冊封他為: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遼東王(高麗王)。從現有記載來看,南朝將「高句麗」稱為「高麗」要比北朝早八十多年。宋孝武帝劉駿時,就有冊封征東大將軍高麗王高璉進號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璉是高雲的爺爺。南齊的冊封也都是「高麗王」,外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征東將軍之類。只有梁武帝時曾經一度恢復高云為「高句驪王」,把「麗」改成了「驪」,後來沒幾年高雲就又成了「高麗王」。陳朝又一度成了「高句驪」。直到隋唐,「高麗」完全取代了「高句麗」的稱呼。《隋書》、兩唐書都記載為「高麗」。

基本上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對南朝和北朝都謹守臣禮,恭敬入貢,南朝和北朝承認它的國王地位以及在遼東的地位,但同時又享有軍事鎮撫權,並希望收復。

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沅汰博物館指南》主編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里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996c9e93296874fa9a2a4c170a1ff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