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最初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規範,其具有森嚴的等級性質。不同的社會等級(限於統治階級內部),所能夠運用的「禮」是不同的,就拿去世這件事來說,在稱呼上,因為人地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禮記·曲禮》中記載: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看到了吧,「死」這個字,只是用在平民身上的,對於帝王,絕對不能用「死」這個詞語,而是要用「崩」。這一點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古裝劇經常會有類似於「皇上駕崩了」這類台詞。當然,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對於後唐莊宗李存勖的描述「身死國滅」,但這只是在特定的場合,而不是常態。
通過對於死亡這一件事不同的用詞,就可以看出某個歷史人物在後世的史官認知中的地位如何。很顯然,孫權去世被稱作「薨」,證明了他在晉代的認知中,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而已,而不是一位帝王。
對於曹操,「崩」的用法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因為在古代的正統理念之下,坐擁中原者即為正統,況且晉朝本身就是繼承了曹魏的江山而後統一天下,自然在三國中奉曹魏為正統之國,而曹操被尊為「太祖武皇帝」,自然必須用「崩」這個詞。
對於劉備,用「殂」這個詞,則非常微妙。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劉備的政權在當時並不被看作是正統王朝,雖然他自己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且建立的政權也叫做漢而不是叫做「蜀」,但這並沒有得到承認,實際上在北宋之前,蜀漢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割據政權而不是漢朝的延續。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畢竟曾經是蜀國的臣子,對於故國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私心」的,因此,對於劉備的描述,他自然可以玩一些文章。
殂這個字,本身指突然死去,不太具備等級性質。但是,古人是非常注重經典的作用的,在《堯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帝乃殂落。
意思是帝堯像落葉那樣結束了生命。這個字一旦用在了堯帝身上,自然就有了特殊的含義,其字面以外的含義可以表示為「帝王的去世」。因此,在陳壽的筆下,還是給了劉備一定的尊重。
但即使陳壽用文字遊戲抬高了劉備在史書中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得到了晉朝的認可,在北宋之前,曹魏的正統地位都是無可置疑的。但北宋時期,由於北宋與契丹,西夏並立,北宋需要一個證明自己正統地位的證據,這個證據不是國力和軍事實力,而是「天命所在」,具體體現便是所謂的「出身」——北宋時期才真正萌生了不以實力和地獄論正統,而以身份論的思想。
而蜀漢,作為漢朝皇室後裔建立的王朝,雖然偏安於巴蜀,但從身份來講,一定是正統所在,這非常符合北宋的政治需求。於是乎,北宋以後,蜀漢逐漸在民間,知識分子的認知中,成為三國「正統」。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