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瓊的獻祭 VS 莎士比亞的儀式感 VS 陳思誠的狡黠

2023-09-21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楊紫瓊的獻祭 VS 莎士比亞的儀式感 VS 陳思誠的狡黠

本文作者:李嘯天

對於阿婆粉來說,《威尼斯驚魂夜》就是一部純垃圾。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部片其實相當不錯。甚至,比預想中的還要好一些。

中秋+國慶,8天假期比春節檔的時間都長,於是多部影片擁擠了過去。在這之前,電影院裡一片蕭索。如果只讓我推薦一部值得看的影片,那麼必定是《威尼斯驚魂夜》。

從電影的角度,《威尼斯驚魂夜》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當然,對於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鐵粉來說,這部影片做得遠遠不夠。不過,這多少有些吹毛求疵。畢竟時代不同,現代電影需要現代的拍法,太忠於阿婆的話,《威尼斯驚魂夜》一定會是一部爛片,畢竟原著《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在阿婆諸多小說里就是一部不起眼的作品。原著講述的是發生在英格蘭鄉間的一個故事,而好萊塢有關叢林小屋的影片層出不窮,很難再拍出花來了。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已經儘可能將一部小格調的影片往大格局上去拍了。儘管有些違和,但總體上他乾的不錯。

阿婆的作品,實際上是很難被精準還原的,尤其是現代電影追求快節奏切換的情況下。阿婆的作品,即便是在西德尼·呂美特大師級的執導下,整體節奏也是慢悠悠的,對於當下缺乏耐心的觀眾來說,絕對是一大挑戰。

近些年最神似阿婆作品的影片,是《利刃出鞘》。可《利刃出鞘》偏偏又不是改編自阿婆的小說。

想看阿婆的作品,壓根就沒有。肯尼思·布拉納願意知難而上,改編阿婆作品三部曲,《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以及《威尼斯驚魂夜》,對於資深阿婆粉絲來說,都屬於魔改,打分不太高。不過,對於非阿婆粉,這幾部電影都還可以,完全算不上爛片。不然也不會一拍就拍到了第三部了。

這就是矛盾之處。

我的意見是,放棄有關阿婆的執念。把電影還原為電影,從現代的眼光去看,會多很多樂趣的。

聊《威尼斯驚魂夜》,就從兩個點來說吧。就是標題上兩個,楊紫瓊與莎士比亞。至於陳思誠,算是添頭。

阿婆三部曲的前兩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全都大咖雲集,到了《威尼斯驚魂夜》卡司的星光突然暗淡了很多,其中最大牌莫過於楊紫瓊了。因為這是楊紫瓊獲得奧斯卡影后後的第一部重量級作品。

可是,楊紫瓊的戲份在《威尼斯驚魂夜》里的戲份並不多,差不多打了一個醬油就退出了。倒不是說導演肯尼思·布拉納不願意給楊紫瓊戲份,而是因為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楊紫瓊還沒有獲獎呢。

沒有獲獎之前的楊紫瓊,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華裔演員而已,在好萊塢掙扎多年也沒有弄出什麼名堂。結果突然遇到了《瞬息全宇宙》,又正好遇到了疫情時期的片荒期,豬隊友都太挫,矮個子裡拔將軍,楊紫瓊撞上了大運,砰嚓一個大餅砸在了她的臉上,一下子拿到了奧斯卡影后,千載難逢的機會給遇到了。

在拍攝《威尼斯驚魂夜》時,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大概也是沒有萬萬沒有想到楊紫瓊會成為這部影片里最大的咖。否則,怎麼也會多給她一些戲份。

話說回來,楊紫瓊拿到奧斯卡影后,儘管對手有「大魔王」卡特·布蘭切特及米歇爾·威廉士這樣的實力派,但她的獲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異議。楊紫瓊在《瞬息全宇宙》里千變萬化,演活了一名生活在夾縫中的華裔女人的形象,極具說服力,能夠獲獎不算意外。

或者說,這兩年的楊紫瓊,演技正好到了爆發期。良好的發揮,正好遇到難得的電影小年,於是中獎了。

在《威尼斯驚魂夜》里,楊紫瓊的戲份非常少,但她的表演絕對讓人眼前一亮,證明了她的影帝頭銜絕非是假的。

有朋友說看楊紫瓊出來,假模假式,非常令人討厭,電影看不下去,氣得直接退場了。其實,我說你退早了。

再堅持幾分鐘,驚喜就會來了。

因為楊紫瓊在這個片子裡,飾演了一位靈媒。出面就開始做法,與死去的靈魂進行對話。

結果,在波羅大偵探的眼裡,這個世上哪裡有什麼靈媒,不會是騙人的把戲而已。

於是,楊紫瓊的面目迅速就被拆開了。她才不是什麼靈媒,而是一個裝模作樣的大騙子,來騙這家主人錢財的。

不過,這個故事的好玩之處,在於就當大家以為波羅看出了真相,就要破案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楊紫瓊被人從樓上扔了下來,掛在了一個羅馬風格的雕塑上。雕塑的手從楊紫瓊的身體里穿腸而過,她死了。

整個精彩的故事,這才剛剛開始。

所以,早早退場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轉折才剛剛開始。

楊紫瓊短短十幾分鐘的戲份,從一開始的嚴肅有加的靈媒,到最後被拆穿後的玩世不恭,面孔轉折之大,非常飆演技,演的相當不錯,絕對是奧斯卡級別的表現。

只是這個角色死的太早,獻祭在了大眾面前。

好在,楊紫瓊貢獻了不俗的演技。她的眼神,她的表情,片刻之間都傳達出了絕佳的演技。

因為這是一部推理片,劇情就不透露太多了。按說,連楊紫瓊戲份的劇透,都不太寫出來,不然就少了一些推理的樂趣。

當然,用大公的話,他對肯尼思·布拉納最不爽的地方,在於作為導演,他太自以為是。既然是推理片,那麼你得留出線索讓觀眾參與到推理過程中來。而不是所有的劇情,都跟著波羅走,讓波羅一個人去做推理。作為觀眾,毫無推理的參與感,而是像傻子一樣被導演牽著鼻子在走,這種感覺很爽。

說實在的,這的確是肯尼思·布拉納的毛病。

不過,這是一個視角的問題。甚至,都不算是問題。

記得知乎上有個問題,有人問:吳宇森和杜琪峰的電影風格有哪些不同?

有位標籤是電影編劇的答主叫「說事兒」回答的非常好,他說吳宇森是一張觀影券,用鏡頭告訴你,坐下,聽我給你講個傳奇;杜琪峰是一張邀請函,用鏡頭邀請你,過來,跟著我體驗這段經歷。他分別用《和平飯店》與《一個字頭的誕生》來說說明,因為這兩部片的導演都是韋家輝,但是《和平飯店》的監製是吳宇森,《一個字頭的誕生》的監製是杜琪峰。同一個導演,兩部電影的風格卻截然不同,這就是監製的作用所在了。

兩張劇照,一目了然。前者就是一個總攬的觀察者位置,而後者就是混到人堆里的參與者位置。而這,就是吳宇森與杜琪峰的典型區別。

都是黑幫片的大拿,吳宇森是用他天馬行空的思維添油加醋地給你講故事,杜琪峰則是冷不丁地拉著你走進故事當中。

至於你喜歡吳宇森的風格,還是喜歡杜琪峰的風格,其實吳宇森與杜琪峰自己決定不了。反正有些人更喜歡吳宇森,有些人更喜歡杜琪峰。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這就回到大公的話題上來,你可以喜歡西德尼·呂美特的風格,可以吐槽肯尼思·布拉納的風格,這並不代表後者就一定差。只是風格不同而已,就像吳宇森與杜琪峰之間的不同。

當然,西德尼·呂美特是公認的大師,肯尼思·布拉納的段位還是差了一些,尚且算不上頂流,兩人不同的時代,也沒有可比性。

其實肯尼思·布拉納本身也是奧斯卡獎的獲得者,儘管守護的是最佳原創劇本。但他執導並編劇的《貝爾法斯特》作為最佳電影輸給《健聽女孩》,還是非常冤枉的。畢竟,《健聽女孩》是奧斯卡最佳影片史上最最差的一部,沒有之一。僅僅是政治正確,而且與《貝爾達斯特》同類型的《羅馬》才獲獎沒兩年,使得奧斯卡的評選不自覺地戴上了有色眼鏡,肯尼思·布拉納成了大冤種。

也就是說,相比楊紫瓊的奧斯卡好運,肯尼思·布拉納的運氣就差了那麼一點點,差一點就拿到了,可惜沒有。

肯尼思·布拉納作為電影人,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他早年因為出演莎士比亞劇出名。早在1989年,年紀輕輕就因為執導並主演了莎翁劇《亨利五世》爆得大名,提名了奧斯卡影帝與最佳導演。

之後,他執導的《哈姆雷特》《無事生非》《遠大前程》《皆大歡喜》《麥克白》都是經典佳作。漫威也因為他擅長莎翁的宮廷劇,找他執導了《雷神》,希望這部錘子哥的起步作能夠走莎翁宮廷劇的風範,只是最後漫威的干涉過於強烈,片子不太成功。等到《雷神2》時只好改變風格,走公路片路線,這是外話。

因莎翁劇而知名的肯尼思·布拉納,明顯在《威尼斯驚魂夜》里植入了過多莎翁劇的風格。

這種風格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里已經有所顯現,到了《威尼斯驚魂夜》就幾乎是不加掩飾了。

因為阿婆的故事都是群像,每一個出場的角色都不是無用的,這就使得不同角色的個性必須要鮮明。肯尼思·布拉納的做法 ,是從外形與肢體語言上,就開始塑造角色,只要一出場,角色的氣質氣場就已隱約可見了,等到一說話,幾乎就是一個具體的見證。

這種做法,很容易讓角色流域扁平化。就像中國的主旋律戰爭片,日本人一出場就是惡狠狠的鬼子味,漢奸一出場就一副賤骨頭模樣,正面英雄則一出場就自帶光環風流倜儻。肯尼思·布拉納的角色,隱隱有這種感覺,但絕不明顯,而且他的這種扁平化,明顯是從舞台劇上學來的風格,人物形體語言與對話,也分明有一種莎翁劇的味道。乃至於電影燈光與照明的運用,舞美的感覺都更具儀式感。

人物造型,形態語言,燈光照明,美術道具,全都透著一種濃濃的莎士比亞的味道,這一點在當下的電影格局裡,算得上獨具一格。儘管科恩兄弟也拍攝了《麥克白的悲劇》這樣的莎翁劇,而且舞台感更是強烈到令人抓狂,但這對於科恩兄弟來說,就是這一部,換部片這種莎翁劇的感覺就又消失了。而肯尼思·布拉納則一以貫之,就很不容易,值得重視。不僅僅是阿婆三部曲,在《貝爾達斯特》里,也能明顯感覺到他的那種強烈的莎翁劇的感覺。

再回到上面吳宇森與杜琪峰的對比上,肯尼思·布拉納的風格更偏向於吳宇森,就是給你講了一個故事,他不需要你去思考,只要跟著他走就行了,波羅探案他自己會說話,不需要觀眾的參與。而大公想要的,則是杜琪峰的風格,他想要跟著導演走進故事當中,跟著也去參與做偵探,也要去根據線索去破案。可是,喜歡杜琪峰的人,偏偏於是了吳宇森,你說怎麼辦,不看了嗎?

我想說的是,請放開姿態,既喜歡杜琪峰,也喜歡下吳宇森好了,反正都是黑幫片,看就是了。肯尼思·布拉納執導的阿婆,也是阿婆啊,好好看就是了。

woc!

本想簡單寫寫,沒想到字數又沒打字。

下一個話題,談下陳思誠。就簡而化之吧。

我原先想從肯尼思·布拉納的故事從英格蘭鄉下搬到水城威尼斯來,這種改編,是很有意思的。畢竟,《東方快車謀殺案》按說整個案子只發生在一輛列車上,但肯尼思·布拉納給人的感覺是發生在叢山峻岭之間。《尼羅河上的慘案》故事主要發生在一輛遊船上,但肯尼思·布拉納的改編讓人感覺發現在了浩瀚的沙漠之中。到了《威尼斯驚魂夜》,他將一個英格蘭鄉下故事,放到了義大利的水城之上,場景一下變的大了非常多。

而且,《威尼斯驚魂夜》作為一個偵探片,它的聰明之處,在於將幾個相互關聯的案子混在了一起。每一個案子,單獨拆開都不複雜,但交織在了一起就顯得複雜化了。

我在電影院裡看《威尼斯驚魂夜》時,突然就想到了《唐人街探案》系列,陳思誠的做法不就是像肯尼斯·布拉納嘛,將不同的故事放到不同的城市,在場景上就帶給觀眾以新奇感。而且,在案子上,也是將不同的案子攪合在一起,故意攪渾了水給觀眾製造迷局。

在創造思路上,不得不說陳思誠已經學會了向好萊塢靠攏,甚至已經習得了精髓,並化而用之,拍出了好看的唐探系列。

甚至,陳思誠還有所創新。將喜劇與探案混合在一起,這個做法,全球來說,他都是第一個,具有開創之功。

好一個聰明的陳思誠。他不追求文藝,就追求好看。對於觀眾來說,這還不夠,還要啥自行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94f065c7e4056be3cd930bcf7d2da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