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小鎮居民堅稱是中國人,過了90多年春節,甚至選舉出皇帝!

2023-02-12     紅俠旅遊介紹

原標題:德國一小鎮居民堅稱是中國人,過了90多年春節,甚至選舉出皇帝!

德國居然藏著一座「中國城」,當地居民自稱「中國人」,過了90多年的春節,節日氣氛極為濃厚,甚至讓真正的中國人感覺自己過了個「假年」。

當地還推舉出了他們的「皇帝」,即便很多人不會說中文,依然堅持把中文定位為官方語言!

這座「中國城」就是迪特福特小鎮,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紐倫堡和慕尼黑之間,其名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民眾的溪道」

成為「中國城」到現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小鎮上有6000多位居民,從小孩到大人都是白皮膚高鼻樑,標準典型的歐洲人,不過他們每個人卻稱自己是「中國人」,說自己的小鎮就是「中國人的王國」,甚至把中文確定為小鎮的官方語言之一,成為歐洲唯一一個把中文當官方語言的地區

迪特福特小鎮坐落於美麗的阿爾特米爾河谷,背靠俊秀的山巒和蔥鬱的森林,溪流平緩悠然,河谷幽靜秀麗,古老的小城點綴在岸邊,還有精美的教堂靜立其間……

優美的風景還是其次,真正吸引大量遊客前往的,還是這裡濃郁的中國味道。

石碑與「中國人泉」

迪特福特小鎮的路口立著一塊古樸的石碑,上面用德文和中文註明著:

「116°25',39°55',距離北京天安門7698公里。」

最惹人注目的還有市政廳門口的著名「中國人泉」,它被做成一個清朝官員,「他」昂著頭,挺著肚子,撇著八字鬍,瞪著眼睛注視來往行人。走近一看,他的肚子不斷湧出一股股清泉。

它的底座上寫著漢字並附有一些裝飾花紋,旁邊豎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

「迪特福特--巴伐利亞的中國」

這座噴泉始建於1962年,如今已成為迪特福特的地標。

豐富的中國元素

除了石碑與「中國人泉」,小鎮還有其他的很多中國元素。

當地有著名叫「氣功」的街道,走上街道,你會發現,有很多條幅和招牌上寫有中文的店鋪,比如「中國麵包店」、「中國肉店」……麵包店裡出售的也是新鮮的中國式甜甜圈和椒鹽卷餅。

大街小巷還掛有紅色的燈籠、複雜的中國結以及龍型的彩燈等等,層出不窮的中國元素充滿了整個小鎮。

「中國人」的狂歡節

「中國城」在每年的2月也就是在我們的春節時,都會舉行狂歡節遊行,人們扮成中國古代的皇帝大臣等各種人物,非常有中國趣味,是中國味的狂歡節。

據史書記載,迪特福特第1次舉辦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是在1928年,打那以後,狂歡節的中國色彩愈來愈濃,迪特福特人索性稱之為「中國人狂歡節」。

當地居民無不自豪地說,舉辦「中國人狂歡節」,把自己的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欽佩。

「中國人狂歡節」都有哪些中國特色:

狂歡節前一天,當地居民用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飾品裝點自己的住宅,家家戶戶貼上的春聯、窗花以及「福」、「喜」,有些居民還會在自家的窗外懸掛紅燈籠以及印有中國龍和漢字的彩旗,增加節日的中國風喜慶氣氛。

到了農曆正月初一的凌晨,大約2:00左右,迪特福特小鎮的孩子們穿上唐裝,跑到大街上一陣敲鑼打鼓,把全鎮居民叫醒,宣布:我們是中國人。

於是,所有人都開始「變裝」,孩子們的臉上也畫著誇張的妝容,不用多久,街道將迎來你想像不到的熱鬧場面。

所有的居民都穿上了中國服飾,有些服飾還融入了我國的「神話傳說」,就比如七仙女在德國下凡等。

街頭出現一群由高鼻樑藍眼睛的舞龍人打頭陣,並不斷擺動著龍頭及龍身,也就是舞龍。

當然有舞龍,自然也少不了舞獅,還有踩高蹺與請財神等各類活動,甚至有人整出了京劇變臉。

而新年必備的呲花炮,當然也會有安排。

會說點中文的人們也一直說著:「嗨!華人」、「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等等。

到了下午,一個由當地民眾選出的「皇帝」,穿著黃袍坐在三層高的轎子裡,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著「福高皇帝」的歡呼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在迪特福特小鎮居民的歡呼中,「福高皇帝」宣讀了一份《告臣民書》,向上天禱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隨後,「福高皇帝」乘坐一輛八抬大轎巡視小鎮,這也意味著遊行正式開始。

遊行的現場也一直反覆演奏著一曲《巴伐利亞中國國歌》,有趣的是,這首「國歌」不僅中國人聽不懂,連德國人也聽不懂,據說是福高帝從德國流行歌后海倫.菲斯爾處抄的。

遊行開始後,參加遊行隊伍的人會越來越多,狂歡一直延續到深夜時分,遠遠地看去,猶如置身於中國大型文藝現場。

要不是那一臉德國人的面貌,我還真以為是在國內過節呢!

皇帝為醫院的職工

自1954年開始,迪特福特不僅過著「中國狂歡節」,甚至還推舉出了自己的「中國皇帝」。

現任皇帝「福高帝」是第11任皇帝,是2015年在節日上砸金蛋砸出來的,平日裡他的身份僅是一名醫院的職工,一直都在醫院上班,到了節日才會濃墨重彩地出現在大家面前,成為鎮上權力最高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就連市長都降為他的副手,跟著民眾敲鑼打鼓,扛著轎子,恭迎皇帝「登基」。

難道他們是中國人的後代嗎?事情的始末究竟是什麼?

他們當然不是中國人的後代,之所以是「中國人」,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據說很久以前,迪特福特的教區教主認為鎮上居民所繳納的稅實在過於少了,於是讓人去催收,結果鎮上的每家每戶都讓催收的人吃了閉門羹,鎮上居民以閉門不出的方式來逃避納稅。

沒辦法,催收的人員只好空手回去,並氣憤地向主教報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國人一樣,把自己關在城內」。

自此,當地人便獲得了「中國人」的稱號。

第二種說法:

據說,早在幾百年前,迪特福特鎮上的人就與我國存在生意來往,他們用白銀換取我國的茶葉、絲綢等物品。

隨著兩國人員之間的往來越來越頻繁,迪特福特鎮上的人直接深深地喜歡上了中國的文化,把自己也當成了中國的一部分,因此,被稱為「中國人」。

對於這兩種說法,很多人都趨向於後者,我也是。畢竟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很容易得到別國人員直接的認同和欽佩。

要知道,世界上被中華文化征服的外國人可不在少數!

在零散的日曆和一些文獻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雜誌里,提到過迪特福特地區是「中國人區」,類似唐人街的說法。

這說明迪特福特的「中國人」稱號當時就已經廣為人知!

寫在最後

迪特福特小鎮上居民們的行為,不論是否和諧或者誇張,都表達了他們對我國文化的熱愛。

這也說明,從古至今,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在文化領域,中華民族文化更是就沒怕過誰!

有機會,去感受一次德國人的「中國狂歡節」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5340567918ce0b166e986fb01a82a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