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立
北京地區博物館資源將全面融入教育體系,助力「博物館之城」建設,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增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委近日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館校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建設北京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課件庫」,中小學各學段每學年安排一次以上博物館主題教學實踐活動。(7月16日北京日報客戶端)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文化保護、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教育部、國家文物局2020年10月聯合印發的《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加強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的「頂層設計」。此次北京發布指導意見,意味著北京的博物館資源將全面融入教育體系,「館校合作」將進入新境界,這是北京認真落實中央有關部署的具體體現,也是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北京謀劃新招、出實招,將「博物館實踐」作為中小學各階段標配,必將為廣大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值得點贊。政策是導向,落實是關鍵,做實做細「博物館實踐」,還需配套措施跟進。
就相關學校來說,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同時,在各學科課程中增加博物館教育有關內容。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相關教學評價機制,亮明考核獎罰「風向標」,增強廣大師生利用博物館教學的內生動力,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做實做細「博物館實踐」,各博物館也應乘勢而上,補短板弱項,創特色亮點,為中小學生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指導意見提出,重點圍繞北京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對標中小學語文、數學、歷史、綜合等課程,打造與學校教育相互補的北京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課件庫」;研發更具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的活動,通過製作博物館手冊、口袋書等,增強博物館學習效果……為此,各博物館應堅持重點抓、抓重點,依靠科技賦能,著力提升線上線下文化傳播的可及性、有效性。同時,將「兒童視角」有機融入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引導孩子們在意興盎然中對話歷史,增長知識。
根據指導意見,各博物館還將加強館內設施建設,配套必要的教育設備,優化青少年活動空間,等等。這些無疑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做實做細「博物館實踐」,應突齣兒童優先、兒童友好的原則,「蹲下身子」傾聽孩子們的想法,有針對性地改進各類設施、設備,讓硬體更過硬,讓軟體更貼心,給予孩子們更多關照。
隨著「博物館實踐」的深入開展,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無疑對藏品安全和學生的人身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諸如上海「博物館的一件估價約45萬元的藝術品『玻璃城堡』被兩位小觀眾弄壞」;武漢「12歲學生碰碎私人博物館藏品被索賠130萬」等事件時有所聞,教訓足夠深刻。為此,各博物館應充分考慮中小學生頑皮好動、容易衝動等「天性」,突出問題導向,認真查找、消除孩子們嬉戲、奔跑等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同時,管理制度也要積極向「兒童視角」調整,有針對性地完善安全制度,改進安保措施,確保孩子安全有序觀展和藏品安全。
北京發布指導意見,為加強「館校合作」提供了新契機。期待北京各博物館和中小學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協作,攜手推動「博物館實踐」不斷走深走實,給中小學生帶來豐富多樣的文博體驗,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博物館,為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滋養和不竭精神動力。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3213e5857835213b8816b51f812ed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