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不需要「被教育」

2024-01-11     電動湃

雷軍是誰?

小米集團創始人、金山軟體董事,創辦過曾經取得電商市場份額第一的卓越網,他還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眾多創新型企業。

其中,蔚來、小鵬都是雷軍「撒幣」下的成員。

成功的連續創業者,這是對雷軍最樸素、貼切的形容。

就是這麼一個人,他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來做最後一次創業。

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的真容已經公布。

唯獨最終售價,一直還在被外界捕風捉影。

儘管噪聲不少,但對於雷軍來說,也許心裡早已有了確切答案。

當下小米汽車到來的時間點,其實不算好。

表面上,國內市場打的是價格戰,但深層次的是一場行業淘汰賽。

在優勝劣汰的要求下,小米汽車需要一位打過硬仗的人。

雷軍恰好就是這樣的人。

「我熱愛寫程序,覺得會寫一輩子。」

1992年,在受到金山創始人求伯君和張旋龍的邀請下,23歲的雷軍加入了金山公司,成為該公司的第6號員工。

1995年4月,雷軍帶隊花3年時間打磨的辦公套件「盤古」上市。

這套用於迎戰微軟Office的辦公軟體,花費了上千萬元的開發成本,幾乎壓上過去金山所有的積累。

原本雷軍預期,盤古在上市半年就能賣出5000套,結果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銷量都沒達到2000套。

雷軍對此曾形容,「我和金山都遭遇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這還沒完。

1996年,微軟主動上門和金山接洽,希望金山WPS和微軟可以格式共享,讓WPS和Word在相互兼容之下,都能打開以對方軟體格式存儲的文件。

當時金山認為,WPS的格式並非多大的秘密,於是答應簽訂開放格式的協議。

結果證明,這個選擇是錯的,很快大批WPS用戶被轉移到了微軟Word之下。

那一年,金山曾經上百人的研發團隊中,精英骨幹走了一大半。

不過,雷軍沒有就此認輸。

一方面,雷軍堅持繼續做WPS,但同時開闢新的戰場,通過以戰養戰的形式活下去。

於是除了辦公軟體以外,後來我們還看到《金山詞霸》和《金山毒霸》,以及由金山出品的網絡遊戲等等。

他很清楚的一點是,在有巨頭霸據的戰場上,轉型才是出路。

因此,與其抱著戀戰心理,倒不如尋找更多其它突破口來實現破局。

顯然,雷軍不只是個程式設計師,還是個有悟性的商人。

1998年開始擔任金山公司總經理的雷軍,那年不過才28歲。

事實上,雷軍救了金山兩次。

第二次救金山,還跟一件著名事件相關,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3Q大戰」。

這時候的雷軍,原本已離開了金山。

2007年,金山在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以後,雷軍選擇辭去金山CEO一職,成為一名專職的天使投資人。

也是在這一時期,雷軍結識了何小鵬,並對UC進行了投資。

直到2010年,當時雷軍已在著手準備小米手機,但求伯君和張旋龍多次前來遊說,希望他重回金山。

那時候的金山,再次遇到了業務發展的巨大危機。

網遊業務收入不達預期,且力推免費標籤的360殺毒侵蝕了原本金山毒霸的大幅市場份額。

據統計,2010年9月,360殺毒的市場份額達到62.36%,金山毒霸則位列於360和瑞星之後,僅有7.64%。

2010年10月,由騰訊和360主導的「3Q大戰」打響。

在這場需要作「二選一」的大戰當中,馬化騰曾稱這是「騰訊歷史上遭遇的最大危機」。

為了對抗360,騰訊邀請了安全領域的外部力量來進行技術支持,金山就是其中一支力量。

當時的雷軍,親自從北京飛往深圳與馬化騰匯合,在騰訊的會議室里度過了七天七夜。

在騰訊和360堅持「二選一」之下,騰訊向用戶推送金山毒霸軟體,使其成為了受益者之一。

在「3Q大戰」之前,金山毒霸只有700萬日活躍用戶,之後的用戶量則急劇增加到了4000萬。

「這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網際網路的盡頭是騰訊。」金山員工這樣回憶說到。

後來,雷軍在2011年答應回歸金山擔任董事長,同時他為金山引入了新的戰略合作夥伴——騰訊。

為此,求伯君出售了9.79%股權,張旋龍出售了5.88%股權,這兩份股權都轉讓給了騰訊,後者也成為了金山的第一大股東。

「我怎麼成了金山的董事長呢?這來自一個「不理智」的決定,因為我對金山有非常深的感情。」

「從22歲干到了38歲,我參與了金山的全部創業過程,金山就是我全部的青春。」

如果說第一次救金山,雷軍是贏在了「術」上。

那麼第二次出手,曾在卓越網身上融資失利、轉型做天使投資人經驗的雷軍,則更多是贏在了「道」上。

把格局打開,擁抱巨頭,雷軍學會了什麼叫做順勢而為。

於是,在回歸金山之餘,那一年雷軍還成立了投資機構「順為資本」。

有過和巨頭交鋒的經驗,在資本競技里有過失落和得意,此時的雷軍已練就出了一身好本領,就等著干一票大的。

小米手機來了。

雷軍造車,時機不算早。

即便只以新勢力身份而言,小米此時的入局,也是撞到了新勢力淘汰賽的窗口期。

有意思的是,小米手機的出現,其實也不算早。

2009年,蘋果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4.4%,超過了Windows Mobile手機,至於安卓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則是提高了7倍,達到3.9%。

這一年,諾基亞在中國的市占率高達53.1%,牢牢占據半壁江山。

至於往下排名的,是三星、索尼愛立信、摩托羅拉、LG,幾乎沒有國產手機的蹤影。

當時擺在雷軍面前的,既有如日中天的國際巨頭,也有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這樣的本土大公司。

如何破局,這是小米手機要思考的難題。

雷軍認為破局的著力點,是「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的「鐵人三項」。

簡單來說,就是用足夠好的產品緊貼硬體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給用戶,然後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網際網路服務。

其中在硬體這一塊,雷軍最初的設想,就是要做到「堆料堆到無以復加」。

同時,也不能只有頂級硬體,而是「硬體+軟體」的模式。

為此,最早雷軍在組建團隊的時候,就有意從軟體、硬體、網際網路的不同領域上去挖人。

「軟體最好的是微軟,硬體最好的是摩托羅拉,網際網路最好的是谷歌。」

「如果能挖到這三家公司的精英,就有機會組成一個具有顛覆力量的頂尖團隊。」

「我們極有可能成為全球極為罕見的軟體、硬體、網際網路都精通的公司,有望練成科技創業界的「鐵人三項」。」

小米的起步點,就是採用最頂的硬體,以及軟體人才。

這樣一套打法的最終落腳點,是歸於「技術為本」。

這不是雷軍在創辦小米時才有的想法,而是從金山時期開始,雷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

雷軍曾透露,金山的創始團隊全是程式設計師,所以有著濃厚的程式設計師文化,金山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程式設計師是老大」。

雷軍笑稱,自己走上管理崗位是「誤入歧途」。

正因如此,在創立小米之際,雷軍就計劃打造一家以工程師文化為主導的公司。

2020年8月,小米進行了創業十年的集中大反思,同時明確了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在尊崇工程師文化之餘,雷軍這樣的價值取向,還取決於小米所處的競爭領域。

他認為,小米戰鬥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有蘋果、三星、華為等非常了不起的競爭對手。

「如果沒有技術作為立足之本,小米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技術是小米的根本,這是毋庸置疑,也是不可迴避的。

這般企業追求,也同樣反哺於小米汽車的取向。

雷軍在小米汽車發布會上說到,小米汽車摩德納技術架構從設計之初,就抱著100項「第一、唯一、最」的目標出發。

於是,有了全球最高27200rpm的小米超級電機、全球唯一的電芯倒置的高安全CTB電池技術、國內唯一獨立擁有量產自研壓鑄合金材料專利車廠等等。

這些違反廣告法的技術首創,既是小米汽車帶來的誠意,也是雷軍這麼多年堅持下來的應得成果。

不過,小米並非只有技術,價格這一環同樣是一把利器。

當然,這也是把雙刃劍。

近來,網上傳言小米汽車定價的人不少。

「9.9萬起、14.9萬起、19.9萬起」的謠言層出不窮,小米在忙著闢謠的同時,也給出了個確切回復。

「最終定價,我們將於小米SU7正式發布會上公布。」

「不會是9.9萬、不會是14.9萬、不會是19.9萬。」

「確實有點貴,但請相信,這種貴是有理由的貴,在體驗上定會超過大家預期。」

小米SU7會怎麼定價,或許從小米手機1代身上可以看出些端倪。

那時對小米來說,雖然國際巨頭林立,但也不完全沒有市場決口。

一方面,蘋果iPhone和安卓系統連翻對諾基亞形成挑戰,市場大變局轉化在即。

此外,國內山寨手機市場繁盛,08、09年國內山寨手機的出貨量分別高達1.01億部和1.45億部。

因此,從低價位、高性能的方向切入,這就是小米手機的市場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機1代的1999元定價固然是經典。

但實際上,這並非是雷軍最初的想法。

「我們在2010年底規劃的單台手機成本是1500元,打算定價1499元,這已是當時國產旗艦手機的上限定價。」

「結果在成本再核算的時候,發現成本「冒」了,每台機器成本大約2000元,如果繼續定價1499元,我們估計要虧2億元。」

「能不能把定價調高到1999元?大家心裡都沒底,國產手機均價才700元,我們一上來就賣1999元,會不會翻車?」

最後小米決定,堅持「成本定價」的原則,同時為了長期健康發展,把價格上調到1999元。

可以看出,小米沒有虧本賣手機,沒做虧本買賣。

把這樣的思維轉到小米汽車身上,雷軍承認新車會定價得「有點貴」,但也是有理由的貴。

這個理由,就是帶著100項「第一、唯一、最」研發成果的小米汽車摩德納技術架構。

同時,小米SU7的最終定價,大概也會回到整車成本的附近。

一提及小米,「價格」這點很難完全避而不談。

有不少聲音說到,小米往往約等於是低價。

但價格,從來都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標籤,而雷軍看到、做到的,都是背後的本質內容。

雷軍認為,溢價模型是一條不歸路,小米模式則是要堅定走性價比模型。

而性價比模型的本質是高效率,是爆品模式、驚喜定價的必要條件,也是和用戶交朋友的最大誠意。

「小米按照接近成本的價格定價,運營高效率就是王道。」

「我們既然不想坑用戶,又要賺錢,就只能用所有的智慧來想辦法提高效率。」

當然,雷軍也清楚這樣定價的問題。

「堅持性價比能做高端嗎?」,這是外界常用來衡量小米品牌的角度。

在雷軍看來,高價是高端的必要感性認知之一,是結果而非手段。

高端化是用戶價值的體現,小米不認同高溢價,但必須認同用戶價值,完善的用戶體驗,才是最終交付及驗證標準。

簡單而言,價格只是高端化的外殼,能否做成高端,最終還是靠實力結果說話。

此外,定價除了會影響高端化進程,對於企業長期經營同樣是一道關口。

雷軍明白,小米沒有通過高毛利來加速原始積累,因此註定會遇上很多挑戰。

但小米能做的,只有是追求高效率來實現積累。

只要做到了,雷軍認為小米可以像同仁堂、沃爾瑪那樣做到基業長青。

事實上,這份「基業長青」價值已然開始在小米身上得到體現。

例如,小米數字系列手機早已突破了「1999」的瓶頸。

3999元起售的小米14在開售以後,銷量迅速突破百萬台。

就連雷軍也坦承,小米14比13系列暢銷這麼多,他本人也是沒想到。

再者,去年Q3小米集團總營收達709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82.9%至60億元。

其中集團毛利率22.7%、現金儲備1276億元,雙雙創出了歷史新高。

顯然,小米做對了。

2014年7月,小米第一次明確公司使命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願景則是「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

2018年,小米作出了修訂完善——使命改為「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同時,小米的願景更新為「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

那一年,小米在香港上市。

在上市前夕,小米董事會通過了一條決議:小米硬體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將以合理方式全部返還給用戶。

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雷軍提出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和做最酷的產品。

「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雷軍說到也要做到。

在定價的問題上,小米不會糾結於「何為低價」、「該不該低價」的爭議。

它有自己堅持成本的定價原則,也有董事會通過的定價法則,更有著雷軍對於打造企業長青的信仰。

因此,如果只是單純討論一個低價,或者說是怎麼有用的低價,這對於雷軍來說可能意義不大。

在原則和信仰之下,也許很多事情早已有了決定。

事實上,即便要從市場角度來討論定價,雷軍對於打造爆品也有自己一套看法。

關於爆品的定義,雷軍認為是「產品力超群,具有一流口碑,最終實現海量長銷的產品。」

首先,爆品源於大眾需求,必須要找到用戶普遍的痛點,給予超預期的滿足。

其次,再賦予極致性價比,這樣的產品才能形成巨大勢能,成為爆品。

雷軍認為,酷的產品和爆品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價格。

但令人驚喜的價格,跟產品的絕對定價沒有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他始終強調,小米SU7是「有理由的貴」。

說到「50萬元以內沒有對手」,同時否認了19.9萬元起售的說法,那麼剩下留給小米SU7的定價區間並不大。

但無論最終小米SU7落在哪個區間,相信深諳爆品製造方法的雷軍,早已心中有數。

「我特別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

「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

讓小米SU7成為爆品,這是雷軍有底氣、也甘願去下的賭注。

手機企業造車,這是智能化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智能終端間不斷融合下的一個結果。

雖然大家都不難看清發展趨勢,但具體怎麼做,這還是極其講求個人和企業的發展經驗。

雷軍成長於網際網路開端的金山時期,雖有過卓越網的失落,但這段電商經歷,在小米手機的直銷里被派上了用場。

而在辭別金山之後,雷軍轉型做天使投資人,成立順為資本,從中也為小米生態鏈的開啟、打開對智能電動車的認知埋下了伏線。

此外,雷軍在做小米手機以後,開始積累到了做硬體的經驗,且後期還開拓了小米之家的線下渠道。

這些經驗一路鋪陳下來,為小米汽車的出現作出了足夠鋪墊。

小米造車,固然是企業決策的順勢而為。

而縱觀雷軍的成長經歷,這何嘗不能說是造車的天選之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27f4ab41bd3350fbf1e479699d4e0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