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心痛。
6月20日,四川成都。
一個16歲的少年在球場上揮汗如雨。
突然傳來有人喊救命,少年立即縱身一躍,跳進河裡。
可惜,這一跳,家人再也等不到少年回來。
更讓人心碎的是,有知情人透露,少年是被誤導跳河。
掉進河裡的不是人,而是寵物狗。
截止21日,當地派百人搜尋,依舊沒找到少年的身影。
他的母親,在岸上聲聲呼喊。
每一場逝去背後,都伴隨著一個家庭墮入深淵。
少年,是個好少年。
可他畢竟也是個未成年的孩子。
像這種善良正義的孩子每年新聞里有很多很多。
他們有奮不顧身伸出援手的善意;
有什麼都拋之腦後的顧勇;
也有不諳世事對一切危險都未察覺的無知。
看到這個新聞後,除了感動心動和遺憾,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到底該不該教孩子見義勇為?
不要輕易教孩子見義勇為
一想到這個不顧一切挽救別人的少年,身為一個成年人,我除了敬佩之外更多的是自慚形愧。
但同時,我更心痛這個過早消逝的生命。
鄰居說他陽光禮貌又帥氣。
這麼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也是從小被爸爸馱在肩膀,被媽媽捧在手心長大的孩子啊。
作家劉娜說過一句話,我十分贊同:
「我們需要英雄。但我們的英雄,如果總是犧牲的孩子,那只能證明我們大人做得遠遠不夠。」
我們希望孩子善良勇敢,但絕對不需要一個小英雄,小烈士。
早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就刪除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進行勸阻」等內容。
改為:「會自護,懂求救。」
是的,愛人之前,必須先懂得自愛。
比起讓孩子一腔孤勇地去見義勇為,我們大人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明白,生命是多麼嚴肅又脆弱的事。
生命只有一次,無法重練。
如果他出了意外,他至親至愛的人將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折磨。
這並不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
能不能幫忙,取決於有沒有能力去幫這個忙。
孩子本來就是弱勢群體,他們沒有足夠的體力,平衡感,也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去分清利弊。
能力尚弱的孩子,想做一件好事,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面對危險的情況,他們沒必要搭上自己的生命,去承擔本該由成年人承擔的責任。
有些責任,應該由我們這些更有能力的大人承擔。
不要掐死孩子的英雄夢
不過,從小看奧特曼長大的孩子,誰沒有英雄夢啊?
想想陳奕迅的《孤勇者》為什麼會成為兒歌,就不難發現:
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感性,他們似乎天生就有正義感,天天幻想做個拯救世界的英雄,扶助弱小。
正義感強的孩子,對別人也會特別上心。
看到別人有困難,第一個上去幫忙;
看到別人傷心難過,馬上會去安慰支持;
看到別人被欺負,總是忍不住打抱不平。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有責任感,更具同理心,更不畏強權。
如果從小就讓孩子「不要多管閒事」,或者給孩子灌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明哲保身的消極處世哲學,一味地打擊他們的正義感,反而會顛倒孩子的是非觀,引起孩子內心世界的混亂,也更容易培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
所以,當孩子慷慨相助或者見義勇為抱打不平時,也要肯定他們的正義感,在孩子心裡播種一顆顆高尚的種子。
善良從來都是有用的,但也是有原則,有技巧的。
有能力就去幫,沒能力就靈活處理。
比起見義勇為,更應該見義智為。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看到溺水沒有跟著跳下去施救,而是報警或者向別人求救,這不是冷漠自私,是一種智慧。
我家大寶有一次在學校看到同學被欺負,便上前幫同學和高年級的人對峙,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推搡,大寶的手臂差點兒骨折。
我心疼到不行,對他說:
「大寶,媽媽為你驕傲。但你現在還是個小孩子,體力上和身體平衡感沒有高年級的大哥哥好,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直接報告老師。就算自己不出手藉助大人的力量,只要實際上幫助到同學,你也是個英雄哦~」
保護孩子的正義感,也要讓孩子知道:
重義氣,不是消耗自己的生命,去為別人的失誤買單。
包媽碎碎念
最近的負面新聞實在太多了。
特別是唐山打人視頻,看到那些置身事外的圍觀者,我們也會忍不住發出這個社會怎麼會如此冷漠的疑問。
是的,這個社會需要挺身而出扶助弱小的人。
古人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們這些更有能力,積累了更多生存智慧的大人,才是應該站出來的那一個!
生命的本質,是一個先懂得自愛,再推己及人的過程。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而不是灌輸一套理論,標榜一套價值,用一些假大空的說教,鼓吹一個又一個孩子跳入其中,變成一個聽話的木偶,或者犧牲的零件。
所以,趁暑假要到來之時,給孩子上一堂如何見義勇為的課。
真正的英雄,是懂得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