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來一次千年尋香之旅

2023-06-12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在中國,來一次千年尋香之旅

在上海金澤古鎮的金澤工藝社內,薰席所的香文化學者正在通過復原古香,尋找中國審美的精神源頭。而帝斯曼-芬美意的加入,讓中西「和香」散發出新味。

文|錢麗娜

ID | BMR2004

古人之用香,如同觀水墨長卷:一句 「燎沉香,消溽暑」,有竹林斜倚,清風迎面之感;半句「焚香聽雨」,頓生白日飛升之喜;蘇軾的自適,也早已化在「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之中。

距今可考最早的「香」字出現在甲骨文中。其古字形上半部像禾黍成熟後低垂的黍穗,下半部像盛糧食的器皿或人的嘴巴。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對「香」的釋義是:「香,芳也。從黍從甘。」從香字的甲骨文字形變遷也可看到,商代末期的香字,在從黍從甘的基礎上在黍穗的兩側增加了四個「點」,或兩條水波紋的形象,這一變化也許與商代高超的釀酒技術有關。四個點或兩條波紋也許是源自穀物如「黍稷」等釀酒而得到的綜合風味感受。後來,散布到遠處的香,被稱為「馨」,並逐漸發展擴大到對人德行的比喻,而有了「德馨」一詞。

一個「香」字,承載了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文化與審美。

上海金澤工藝社內的「和香研習所」,正在展示十餘年來對中國歷代香氣研究的成果。和香研習所是帝斯曼-芬美意與上海金澤工藝社「薰席所」的合作項目,以復興與發揚中國傳統香氣文化為目標。展覽入口處張懸著甲骨文「香」字,其下陳列歷朝歷代「香」字的變體。由此步入,歷代香料、香器、典籍一一鋪陳,在氣味中嗅取中國千年文化。

「香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氣味代表了我們對環境的整體認知,它具有精神指向,很早就用於祭祀,所以香氣是中國審美的一個重要內容。」上海金澤古鎮工藝社總經理馬寧說。

香滲透於古人祭祀敬奉、療愈養生,以及儒雅而富有情致的日常生活中。從最基礎的生存需要到安全需要,再到情感與精神層面的需要,中國古人從對植物原料的探索開始,逐漸發展出更為精深的炮製技藝、調香理論、器具設計、鑑賞語彙等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有宋一代,品香、鬥茶、插花、掛畫謂之「四閒」。興盛於宋代的隔火薰香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宋時陳敬《香譜》引用顏持約《香史》云:「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制如盤型,以之襯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無煙燥氣。」

這些寶貴的智慧從今天的視角看,涉及香精、醫藥、生物化學、工藝美術以及語言學等多個學科。可以說,中國的香料應用史,是一部不斷發現、融合、創新的歷史。正是這種包容與創新,才能使其得以長足發展。

01

中國香的奇幻之旅

「和香」(亦有「合香」一說)是中國傳統制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2000多年前,來自「絲綢之路」上的香料開始進入中土。從那時起,東西方的香氣就已經在南越王的四連體香爐中開始合和。

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范曄著述《和香方》,這是中國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本調香古籍。在自序中,范曄描述了中外香料的特性,並將不同特點、不同性味的香料合和而成,被稱為「和香」。此後,宋代《陳氏香譜》,明代《遵生八箋》《香乘》等著作皆記述了「和香」的調配製作。

表面看,「和香」是把各種香藥摻在一起製成味道和功效不同的香品,進行焚熏。然而,中國傳統的「和香」並非這麼簡單。據《香史》一書記載,「合香之法,貴於使眾香咸為一體。麝滋而散,撓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之。如醫者之用藥,使氣味各不相掩。」

合香需要了解不同香料的性味歸經,講究君臣佐使,氣味相和,功效相輔。在合香過程中,香料之間或發生協同效應,或在炮製過程中發生改變及化合,或在特殊的窨(yìn)制(將合和好的香置於容器內,掘地貯藏,在一定溫濕度環境中使其香氣發生轉化)條件下激發生物酶轉化,從而相互融和產生香氣。古人將和香之法推至臻境,玩出江南李主帳中香,更有如黃庭堅、蘇東坡等一眾宋代文士所推崇的韓琦所制的「韓魏公濃梅香」。一個「和」字蘊藏了古人無限的詩情畫意。

《陳氏香譜》中有首「李主花浸沉」,是南唐宮中所焚薰香。其方是「沉香不拘多少,銼碎,取有香花,荼蘼、木犀、橘花(或橘葉亦可)、福建末利花之類,帶露水摘花一盞,以瓷盒盛之,紙封蓋,入甑蒸食頃取出,去花留汗汁浸沉香,日中暴干,如是者三,以沉香透潤為度。或雲皆不若薔薇水浸之最妙。」

薰席所主理人馬溪芮說,沉香油脂含量高,氣味立體豐厚,既有清新的花香與蜜甜的果香,又有清涼平和的木香。把沉香削成小片,與香花封窨,沉香吸附花香。用這種工藝窨制過的沉香,用隔火薰香的方式,增益了沉香中的花香,協同著沉香中的果香與木香,緩緩釋放,更增清韻。這種隔火薰香之法,用炭火來調控溫度,從而達到對香氣的控制,是一種火上的藝術,從而盡得香味的真意。古人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以專門製作的香炭為燃料進行加溫。香炭燃燒後埋於爐中香灰里,灰上置隔火襯盤,將「香品」放於襯盤上,溫度通過隔火的襯盤來炙烤香品。這種隔火的無煙香法可免於煙氣薰染,有利於香氣舒緩的釋放,香韻悠長。這就是古人制香、聞香的智慧。

不久前,薰席所開發的「廿四薰風紅樓夢香水禮盒」上市。兩款香水分別是「瀟湘竹影」和「月移竹影」,創意源自故宮長春宮游廊上的壁畫。游廊東盡頭的壁畫中,匾額題「綠竹長春」,游廊西盡頭壁畫中則有一個小花園,匾額題「月移竹影」四字。長春宮與《紅樓夢》竹影相連,虛實相接,宛如紅樓一夢,幻妙生香。

這次「和香」融合了傳統香料與現代工藝,也融合了東方與西方對自然之香的文化鑑賞。

香水的創作首先從概念開始。長春宮與《紅樓夢》構建了調香師嗅覺的「心理草圖」。「瀟湘竹影」以湘妃竹、芭蕉、梨花、青苔等虛構出絳珠草下凡的黛玉香;「月移竹影」以長春宮紅樓壁畫中虛竹月影為意境,以青竹、柏木、竹蔗為要素,雖只隔著一道宮門,竹韻已然別有一番。

這兩款香水的香氣由薰席所與帝斯曼-芬美意聯合研發,經過數次修改而實現。作為薰席所主理人,馬溪芮耗時十餘年,專注於中國古代制香技藝的研習和香氣美學的探索。這是一段上下千年的求索之路。

中國自西漢開通「絲綢之路」後,與西域的貿易中,就有大量的香料貿易。《藝文類聚》卷八十五布帛部《素》班固《與弟超書》曰:「今賚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闟登。」漢代主要出口絲綢等貨物,換回西域的馬匹、蘇合香和毛毯等。蘇合香是漢唐時期重要香料之一,主要依賴西域進口。《別錄》中記載此香「主辟惡,溫瘧,癇痓。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自漢至宋,蘇合香不僅用於熏衣熏室,香衣香體,還被中醫用於痰迷心竅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風偏癱、肢體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氣痛。今天同仁堂仍有「蘇合香丸」在售。

02

古代香方背後的文化審美

薰席所在研究與復原中國古代香方的過程中,逐漸梳理出中國香氣審美的演變歷程與特徵。其對古代常見香料植物、傳統和香技藝與香方配伍,古代名人香事個案,及基於中國文化與語言學的評香語彙系統等板塊亦有深入探究。薰席所確定了八大主要研習方向,包括:香文獻史料整理、古代香料名物考證、香料炮製與合香技藝、評香語彙、香氣的審美變遷、焚香個案、文遺設計、創新應用八個小組。

薰席所在研究各類香方文獻後發現,各香方上雖有清晰的用量記載,但是不同等級或是不同物種來源,或者不同產地來源,甚至不同的採集年份和陳放時間的香原料,其芳香物質的成分與含量是不同的,如何還原古人香方中的香氣,是個極為挑戰的過程。

其中,對香料從植物學角度進行確認便是一大難點。馬溪芮說:「蘭草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有記載,但蘭草究竟為何物,古代文獻中的記錄也較為模糊,而形似文獻記載的品種有許多,究竟哪一種才是某個歷史時期的主用品種,或者某個地理分區的主用品種,後人需要做大量的植物考據工作,從而將其與現代植物學一一對應。」

很多情況下,同樣的植物名稱在古代對應著不同的植物,而同樣的植物也有可能有諸多名稱。這一領域的研究涉及古典文獻學、植物考據學甚至科技考古等學科。研究人員還要對當時使用的焚香器物、工具以及制香流程中涉及到的各種材料進行考證,這是浩大的工程,有些能夠復原,有些只能藉助推論。「前期的基礎研究歷經10餘年,有些研究其實很難看到成果。它實際上是對資料進行匯總、校勘、注釋、考證、辨偽等等,最後才能形成一個基礎資料庫,我們基於這些材料再行展開相應的課題研究。」馬寧說。

在還原古香製作工藝的過程中,馬溪芮將不同來源的原料使用關竅借用宋代香譜中的六個字總結為——「比其性,等其物」。

「性」是中國人熟悉的語境,它蘊含著一套完整觀察「物」的體系。如果香料的產地不同、等級不同,配方中該使用多少量為準,就需要「比其性」。而「等其物」並不是說重量要相等,而是需要讓不同的香料之間相互融合,這裡的「等」,是一種高級的「等」,是使平衡、使之融和的意思。《陳氏香譜》中記載:「和香之法貴於使眾香咸為一體……如醫者藥使氣味各不相掩」。

依照「比其性,等其物」的方法,薰席所在不斷地嘗試復原古代香方。許多宋代文士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調香師或評香師。如歐陽元老製作的「深靜」,韓魏公原創的「濃梅香」,以及因蘇軾品評而得名的「聞思香」,因黃庭堅品評而得名的「意可」「意和」等香皆是宋代文人潮物。

薰席所的日常工作就是嘗試復原這些古代香方。馬溪芮說:「香方就像菜譜,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原料、加工流程,但是每個人因為細節火候的差異做出來的味道卻都不同,更別說很多香方原料還存在名物之別的情況。」

薰席所對「韓魏公濃梅香」這個香方前後調製90餘次,每次都會有細微的氣味差別,再從中遴選出三四種氣味來定型。馬溪芮說:「制香之難就在於同一款香,每個人聞到的氣味不同(跟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關),在不同環境,氣味表現也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所以至今我們也不敢說可以完全復原古香的氣味。香氣就像『媽媽的味道』,當這個氣味出現時,能夠喚起人們的某種記憶,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復原。」

復原古香,其中的意義又在何處?馬寧認為,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溯源,有助於了解中國早先的地理形態、生態環境以及文化風俗,那裡是中國文化發生、發展的源頭。「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知道香作為中國重要的審美文化,它是由何而來,未來又該向何處而去。」

03

中西互鑒,咸為一體

如今,一場現代的「和香」之旅正在和香研習所展開。

隨著研究的深入,薰席所研究人員發現,需要補足在香精香料學科基礎研究上的短板。越往深里鑽研,需要涉獵的領域就越廣。學科交叉、專業融和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更多可能,比如,植物學與文獻學的交叉融和從而推動植物考據學;語言學與感官科學融和應用從而深入嗅覺評測學、氣味評價學;波斯學、阿拉伯學、貿易史學與人文地理學交叉融和從而拓寬資料文獻的研究與探索,這些都將為香料的深入研究提供大量樣本與學術支持。

儘管過程艱難,通過十餘年對文獻的研究整理,薰席所已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優秀香方、炮製的經驗和技術。這些配方、技術需要從科技角度深入研究,包括跟高校、企業做項目,研究香料炮製前後的成分變化,闡明其原理與發生過程,甚至發現某些生物酶等等。

馬寧說:「正是因為學科建設薄弱,所以中國香缺少學術和文化上的話語權。一提到氣味審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法國。」

作為民間組織,薰席所將自己定位成一座橋樑,專注於基礎研究工作,接續古與今,讓被邊緣化的審美重新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唯有如此,中國才有能力去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香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基礎科學。中國古方中的香料成分、炮製前後的化學變化等,都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驗證。拿到實驗室數據之後,才有可能把氣味產品化。

2019年,薰席所開始與帝斯曼-芬美意展開交流合作,並於當年9月在北京開啟了首次「鼻觀中國」中外香文化交流沙龍。帝斯曼-芬美意有上百年的創香傳承,在香氣和風味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科研、創香和生產技術。在合作中,雙方秉持將文化與科技融和的態度,在天然芳香原料發掘、植物文化溯源、工藝配方創新、古香方研究與創新、評香語彙研究等板塊展開深度合作,探索中國香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新路徑。

不久前,來自帝斯曼-芬美意的高級香水首席調香師Frank Voelkl到訪和香研習所,雙方在這一平台上展開了一場東西方視角的香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從有文字記載開始的黍禾之味,講到今天眾多品牌關注的東方香調;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料再到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應用到香水中的合成原料香蘭素的誕生;從古代「絲綢之路」上活躍著的波斯與粟特香料商人再談到今日香精香料行業的調香師……除了互學互鑒,雙方還將一同開展香氣採風與聯合創香。

Frank在談到其所創作的廣受香友推崇的木質調作品時說道:「我喜歡木香,因為樹木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連接。我在調香時,會首先想到我要用哪一種香氣作為基礎,然後才會搭建其他的元素。」

接著木香這個話題,馬溪芮則認為:「木,從植物的角度,它是有生命的,是生機蓬勃的;從器物的角度,它又重構了生命,它可以做成工具,家具與建築,是一種載體;從文化的角度,我們經常藉助它們的形狀來表達我們的情態,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我們會用楊柳倒垂的枝葉與它容易移栽成活的特性來表達離別,表達祝福。雖然東西方對具體植物的文化表達有所不同,但在木與人的連接上,確實有共通之處。」

Frank還向馬溪芮介紹了自己的調香配方以及原料使用的感受與經驗,而馬溪芮也向Frank介紹了自己多年研究的龍涎香相關的配方研究。

在談到桂花香氣時,馬溪芮引用南唐時期韓熙載的一句名言,「花宜香,故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龍腦……」。

馬溪芮說:「雖然看似是一個對花焚香的場景,但其實不然,這是一種香氣之間的『和合』協同關係,韓熙載認為桂花(即木犀)與龍腦香搭配是風味相和,妙不可言的。這句話從調香的角度看,是一種絕妙搭配。」

Frank歷往的作品中不乏有特別創作的中國品牌,無論是哪個品牌,他的作品都收穫了眾多中國粉絲。他對檀香的理解,對麝香的修飾,對中國墨的氣味表達,都透出一種特有的氣韻,一種極具中和平衡的美感。而韓熙載的這一搭配組合,Frank此前從未想到過,他受此啟發:「桂花的香甜溫潤與龍腦香的清涼木感搭配,聞起來可能是一種更加平衡而豐富的組合,這就是『HARMONY』(和香)。」

類似這樣的香氣共創項目,是和香研習所的日常工作之一,這樣的創香已經有了部分成果,未來,帝斯曼-芬美意還將邀請更多調香師、評香師,與國際品牌一道去開發、創造更多特色香氣。

除了調香師的香氣共創項目以外,更多的探索則要依託於帝斯曼-芬美意的科研力量。

帝斯曼-芬美意亞太區研發中心擁有一支由5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學科涉及化學、生物學、工藝工程、感官感知等專業領域。研發中心負責人陳東方說:「在與薰席所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定義古籍中所述的香料,今天它應該屬於哪個物種?另一個讓我們備感挑戰的課題是,同樣的香原料,在不同的炮製條件下,其香芬的展現類型和強度是不一樣的。」帝斯曼-芬美意在香精香料領域積累了豐厚的科學知識,運用這些科學知識,我們可以更精確地對氣味做定性、定量的解釋,把現代科學方法與中國傳統技藝相銜接。這既是雙方合作方向的探索,也是傳統古香煥發生機,再現價值的必經之路。

對香氛的語言描述,是把握消費者對香氛認知體驗的重要環節。《施普林格氣味手冊》一書中對此也有闡述,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某個特定氣味的描述會不同,但也有共性之處,即人們會使用最簡單的語言去描述對氣味的感受,比如甜、香、臭等。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實踐中,研究者發現中國人喜歡的桂花香,非洲人會認為是果香,而在墨西哥,人們會認為這是知性女性所散發出的芬芳。

未來,帝斯曼-芬美意的中國客戶可以在「和香研習所」內收穫全方位的用香體驗,重新發現並復刻中國古代的香原料並應用到現代產品中。此前,公司分別於2019年在上海設立了高級香水創意中心及2021年在廣州揭幕了創香體驗中心。這一中西合璧的協作,可以更好地演繹中國豐富的制香歷史,共創「由中國設計,為中國設計」的產品,推出更多備受本地與國際品牌喜愛的香氛。

中國的香料應用史,是一部不斷發現、融合、創新的歷史。正是這種包容與創新,才能使其得以長足發展,這也促使了帝斯曼-芬美意與薰席所的合作與共創,以重塑精湛工藝與振興中國香氣文化為宗旨,支持並貢獻現代香精工藝的科技、創新與工藝,與中國香學者一道,承故啟新,互學互鑒。或者,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新時代的中西文化合璧。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6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f700c336d7d508d38b78c13abae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