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三天被媽媽說了三次」上熱搜:當你擁有一個鬆弛感交際圈

2023-08-03     精讀君

原標題:「失業三天被媽媽說了三次」上熱搜:當你擁有一個鬆弛感交際圈

1

之前,看到一則微博熱帖「失業三天被媽媽說了三次」,一股焦慮不由涌了上來。

題主因為公司經營不下去,被動離職了。

失業第一天,題主想在自己租的房子裡休息一下,就沒有馬上回家。

失業第二天她和一家公司約了視頻面試,回家計劃也就只能順延了。

失業第三天碰巧遇到颱風影響,所在地公共運輸都停運了,題主自然無法回家。

這本不是多大的事,但令題主無奈的是,自從她失業,媽媽就一直打電話催她回家。

在題主告之「暫時不回家」後,題主媽媽更是在微信上大罵:

「失業已經很丟人了,沒工作還天天在外面不回家是要幹嘛?」

面對媽媽的言行,題主很是崩潰。

其實題主這些年有些存款,足夠自己應付三四年的日常開銷,加上副業收入足以覆蓋房租,題主一開始並不焦慮,想著按正常節奏找工作就可以。

如今,失業三天就被母親不停催促著,題主情緒越來越低落,甚至被折騰得有些抑鬱。

看完帖子,不由地被題主媽媽的焦慮所影響,甚至讓人有一股透不過氣的感覺。

失業真的有必要這樣日日提起嗎?這樣不斷催促、惡語相向真的有利於事態的發展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2

今年年初,一家肯德基內一名男性顧客與工作人員發生衝突的視頻被曝光,引來議論。

視頻中,男子在櫃前等待取餐,因為過了5分鐘男子十分急躁,開始抱怨。

工作人員聽完表示:「東西沒熟,也不能給你生的呀。」

聽到這些,男子的情緒瞬間上來了,表明自己已經等了10分鐘了,接著便張口對工作人員惡語相向。

在長達5分鐘的謾罵里,男子甚至讓那位工作人員滾蛋。

看完視頻,真是讓人一陣唏噓。

明明只是區區小事,奈何事態一度發展到周圍顧客極力勸說之下雙方才熄火。

僅僅幾分鐘的時長,男子便大動肝火,類似行為之下不難看出,當代成年人真的太焦慮了。

時刻緊繃的神經,內卷到不受控制的生活,似乎早已成為當下社會的常態。

但事實是,焦慮並不能讓人更理智地處理問題。

記得原騰訊副總裁吳軍曾說過:「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好事情,就是我們太匆忙,太著急。」

當我們越是焦躁,我們就越是容易被外界所影響,一點風吹草動都能撥動我們的每一根神經;

相反的,當我們越是鬆弛,我們就越是容易專注於當下,依據結果導向找出更有利於自己的解決方式。

3

孟晚舟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在華為全國各地的園區里,都配備有各種各樣的咖啡廳。

這些咖啡廳不是一般的地方,外國的訪友可能會在這裡分享觀點,公司內的高管可能在這裡接受採訪,甚至是年輕人也會在這裡交流辯論。

華為曾經有一位研究「類腦智能」的博士生,他就經常在園區的咖啡廳里和各類人士分享觀點,探討學術。

他交流的對象不僅有高校老師和學生,也有不同部門的專家。

短短1年多時間裡,他就喝了一千多杯咖啡。

但你可能想像不到,這一千多杯咖啡,幫助他完成了二十多項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或許,這就是鬆弛感的意義。

所謂鬆弛感,不是躺平,不是擺爛,而是張弛有度。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鬆弛感朋友。

當她怎麼也做不好一件事時,她以為她的朋友會說:「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嗎?」但她的朋友卻說:「沒事,我開視頻一步步教你。」

當她因為化妝時間太久,錯過地鐵,她以為朋友會說:「你不化妝就不會耽誤了。」但她的朋友卻說:「沒關係,騎單車去剛好鍛鍊身體。」

當她忘帶東西,她以為朋友會說:「提醒多少次了,怎麼就記不住?」但她的朋友卻說:「別急,回去取就行。」

說到底,擁有鬆弛感的人,他們在張弛之間自由切換,既能享受得了人生,也從不讓自己的人生落後。

就如畢淑敏在《像煙灰一樣鬆散》中寫到的一段話:

煙灰,尤其是那些優質香煙燃燒後的煙灰,非常鬆散,幾乎沒有重量和形狀,真一個大象無形。

它們懶洋洋地趴在那裡,好像在冬眠。

其實,煙灰的內部里,棲息著高度機敏和警覺的鳥群,任何一陣微風掠過,哪怕只是極輕微的嘆息,它們都會不失時機地騰空而起馭風而行。

與君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f1fa1b1ad697fecc8e6c6054eb6d5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