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對京派和海派都嗤之以鼻?因為他早已看透一切!

2023-11-14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魯迅為何對京派和海派都嗤之以鼻?因為他早已看透一切!

魯迅先生晚年曾經寫了兩篇文章談論京派與海派的問題,一篇寫於1934年一篇寫於1935年,文章標題都叫做《京派與海派》。有意思的是,魯迅當時雖然是上海文化界的領袖,但他並沒有站在海派這邊,而是對京派和海派都進行了一番諷刺。

在1934的年1月30日寫的《京派與海派》中,魯迅首先解釋了什麼叫做京派和海派,魯迅這樣寫道:所謂「京派」與「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魯迅還舉了梅蘭芳為例,說「梅蘭芳博士」是戲中之真正京派,但其本貫則為吳下。魯迅向來比較反感梅蘭芳,曾寫過多篇文章「批判」梅蘭芳,此處亦有揶揄之意。

接著魯迅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解釋了京派與海派的成因,可謂是一針見血,其文如下: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餬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最後魯迅指出,正是北京和上海的社會大環境影響了兩地的文人風氣,使得從官的京派對外尚有傲然之意,而從商的海派則難於掩飾,據此有了清濁之分。北京不僅是明清古都,更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魯迅並未否定這種其光輝歷史,但是對於北京學者申請將文物南遷一事,魯迅則發出了這樣一個反問:這不是自己徹底的說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麼了嗎?

對於海派的諷刺則見於1935年所寫的《京派與海派》,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原因了一年前所寫的文章中的論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京派和海派之爭有了新的變化,已經形成了合流之狀,魯迅稱之為「京海雜燴」——到底搬出一碗不過黃鱔田雞,炒在一起的蘇式菜。

接著魯迅舉了大文豪法朗士的《泰綺思》為例:他說有一個高僧在沙漠中修行,忽然想到亞歷山大府的名妓泰綺思,是一個貽害世道人心的人物,他要感化她出家,救她本身,救被惑的青年們,也給自己積無量功德……他終於決計自白,跑回泰綺思那裡去,叫道「我愛你!」然而泰綺思這時已經離死期不遠,自說看見了天國,不久就斷氣了。

魯迅特意聲明自己並非處心積慮要把海派比作妓女,不過在文章結尾又不忘說一句「我寧可向潑剌的妓女立正,卻不願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打棚世俗上海方言,意為開玩笑。魯迅這句話說得可謂極為露骨,眼前這些所謂的京派海派,不過是一般死樣活氣的文人,還不如……

魯迅為何要這樣說呢,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所謂的京派和海派之爭,其實都不過是一種宣傳、營銷手段。這就像現在網絡上忽然出現很多人罵某一明星,指定是哪位明星有新電影要上映了。而所謂的京派海派合流,亦是如此,於是魯迅這樣寫道:也許是因為幫閒幫忙,近來都有些「不景氣」,所以只好兩界合辦,把斷磚,舊襪,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兒……之類,湊在一處,重行開張,算是新公司,想藉此來新一下主顧們的耳目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e86fdcb584e84110d6fb37097166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