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如何助力經濟發展?

2023-10-1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時評 | 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如何助力經濟發展?

時評 | 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如何助力經濟發展?

時評

數字經濟已成為穩增長和促轉型的重要引擎。但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將持續提升。

原文 :以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助力穩增長

作者 | 北京大學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黃 卓

圖片 |網絡

數字經濟已成為穩增長和促轉型的重要引擎。2016-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遠高於同期GDP增速,是同期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韓國五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許多研究測算表明,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將持續提升。如何讓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進一步發揮作用,推動經濟增長?有如下要點:

激活市場主體信心。平台經濟是數字經濟中最具代表性、創新活力和科技含量最高的領域。近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特彆強調了平台在加大技術創新和賦能實體經濟方面的投資力度。例如,2023年一季度,我國市值排名前十的平台企業在晶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領域的投資占比環比增加15.6%,投資力度明顯增大。2020-2022年,市值排名前十的平台企業累計研發投入超過5000億,年均增幅達到15%,授權專利超過5萬件,成為數位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

由於平台具備技術、流量和數據等優勢,可以幫助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推動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平台企業立足國內大循環,拓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是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手段。為更好地發揮平台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高生產率方面,儘快明確相應的制度和規則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引領平台方向、支持共同富裕和科技向善等方面,需要在引領方向和微觀干預之間取得良好平衡。

在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面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著資產負債表損失的問題。同時,它們還面臨著國內經濟和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能夠提供積極信號或穩定政策預期的措施可以減少企業家面臨的不確定性,從而促進民營企業投資。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這些企業家發揚企業家精神,去識別新的市場機會並探索不同的技術路徑。

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中國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表現出色,比如高鐵和行動網路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數字經濟時代,應該以數字基礎設施的形式進行投資。儘管這些投資可能在短期內無法見到明顯收益,但對於長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中央財政應該發揮作用,適度提高赤字比率,進行數字基礎設施投資。數字經濟具有網絡效應,一個地方的基礎設施投資會對其他地方產生正向溢出效應,從而惠及全國。

投資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包括擴容光纖網絡、商用化5G以及衛星通信等。建設算力基礎設施。類似ChatGPT這樣的大型模型需要龐大的算力支持。國家正在積極推動「東數西算」工程,並加強算力網絡的發展。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智化升級改造,包括電力、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通過數智化改造使其更好地運營,並與數字經濟產業更好地融合。

建立數據要素市場基礎設施。與傳統的資本和勞動不同,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具有獨特的特點,包括產權界定不明確、缺乏排他性以及涉及隱私保護等問題。為使數據要素髮揮作用並實現流通、交易和有效配置,我們需要建立完整的數據要素交易基礎設施。去年我國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成立了國家數據局,旨在推動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建設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的試點以及支持數字支付、結算和徵信等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需要建立支持跨境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

建設數字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需要對適老化數字服務進行改造。社會保障體系也可以更加數字化,以適應數字經濟形態。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使醫療服務更加便捷,通過大數據識別風險來定價醫療保險,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使法院服務更易於獲取,同時降低成本。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體系需要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以培養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下一代。打造重大前沿科學技術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投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投資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大學、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創新型領軍企業。此外,還需要建設一系列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的公共平台,以促進尖端科學領域的共享和開放。

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傳統的產業融資通常依賴於實物擔保,如土地、機器和廠房,在數字經濟時代或創新企業中,需要採用新的方式提供融資。因此,需要引導整個社會的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創新需要承擔風險,應該建設一個投資者友好型的資本市場,引導資金去支持數字經濟和創新發展。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2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