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夫茶?如何選擇一套實用的功夫茶具?zui全攻略奉上

2023-10-30     小陳茶事

原標題:什麼是功夫茶?如何選擇一套實用的功夫茶具?zui全攻略奉上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樣的季節,適合早早起床。

換上裝備,沿著公園的跑道自西向東,大約一小時余,直到渾身被汗水浸濕。

清晨的風,帶著一股寒涼的甜香,將人的沉重肉身席捲一空。

越走越輕盈,仿佛靈魂里迅速長出了翅膀。

潮濕的空氣,清新如蜜。

回去的路上,順手拍下了許多花花草草的剪影,打算做成壁紙。

深秋的草木,就跟這個季節一樣,性情恬淡,不與秋風爭高低。

到了中午,照例是坐在茶桌前,打開電腦忙碌。

這樣的生活,並不枯燥,反而讓人覺得安心。

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情,遇見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靈感和創意。

比如今天,有位北方的茶友來問:

「村姑陳,能不能詳細給我介紹一下,什麼是功夫茶?我想買一套功夫茶具該怎麼選?」

當然可以呀。

接下來的文章,請各位對功夫茶感興趣的看官,認真閱讀!

《2》

很多剛入茶圈的朋友,特別是北方的茶客,往往以為功夫茶是某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其實不是。

功夫茶,指的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通常來說,「功夫」二字,代表通過學習和實踐所獲得的技能。

舉例,「某人練了很多年的功夫,身手不凡,身輕如燕」。

由此可見,「功夫」強調的是一種質的概念,並非隨隨便便就能學成。

所以,功夫茶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便是由於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學成其中的技巧。

從茶葉、茶具、水質、溫度、注水方式、出湯時間等等,都細膩周密,有條不紊。

既保證美觀性,又要講究口感好。

此功夫,乃是泡茶的學問,品茶的學問。

尤其在福建地區和潮汕地區,功夫茶泡法的氛圍十分濃郁。

甚至可以說,是每家每戶的標配,代表了當地的飲茶風俗。

如果誰家桌上沒有一隻白瓷蓋碗,沒有幾泡茶葉,都會覺得奇怪。

茶桌不一定要多高檔,多華麗,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即便沒有桌子,只是搬一張椅子出來,或者是在任何一個平面上泡茶,都代表了我們對喝茶的熱愛。

比起以往的大壺喝茶、玻璃杯和保溫杯泡茶,功夫茶更在意「小而精」。

把茶湯裝在小小的茶杯里,再端起來品飲。

不同於牛飲,這樣細品慢啜,更能嘗到茶湯中不同層次的香氣、口感、韻味。

順便再澄清一下,功夫茶和工夫紅茶,是不一樣的。

工夫紅茶,是紅茶三大品類之一。

因為在加工的過程中,步驟十分精細,下的工夫也很多,所以叫工夫紅茶。

「工夫」強調的是一種量的概念,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和人力。

後來,才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來的好茶。

我國的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多數是以地區命名,如滇紅工夫、祁門功夫、浮梁工夫、閩紅工夫等等。

千萬不要把功夫茶和工夫茶混淆了,否則到茶桌上,會鬧出很多烏龍笑話。

《3》

泡功夫茶,需要準備哪些工具?

最早的時候,大家泡功夫茶,用的都是濕泡法。

顧名思義,就是沖泡時,茶盤可以是濕的,那些廢水和茶湯,直接倒在茶盤上,它們就會順著水管流到底下的桶里。

所以,很多人選擇一邊喝茶,一邊養壺、養茶寵。

並且,濕泡法裡,還有白鶴沐浴、烏龍入宮、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諸多有趣的說法。

但後來,干泡法興起了。

相比濕泡法比較占地方,對喝茶的環境和條件要求高,干泡更簡單。

茶盤也不用整天濕噠噠的,給人一種乾爽潔凈的感覺。

故而,現在的福建家庭里,稍微有品位一些的,都喜歡小茶盤。

或者直接墊一塊茶席布在桌上,擺上茶具,開始泡茶。

凡是還在堅持用大茶盤濕泡的,據我們觀察,不是郊縣的,就是外省人。

不過,干泡也很考驗泡茶的技藝,要收放自如,動作不能太大,不然茶湯容易飛濺得到處都是。

動作也不能太小,要「快、准、狠」,精準快速地出湯。

茶盤的選擇,豐儉由人。

常見的有烏金石、實木、藤編、陶瓷、紫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去購買。

此外,泡茶工具的挑選,最不容易出錯的搭配就是白瓷蓋碗+玻璃公道杯+白瓷品茗杯

簡約、大方、上檔次,且不管是泡什麼茶都通用。

110毫升左右的標準蓋碗,白瓷材質,方便大家控制茶水比例,泥料光滑,不會吸香吸味,更能泡出茶湯的原汁原味。

通透的公道杯,能夠幫助我們看到茶湯的真實情況。

白瓷品茗杯,同樣不會影響純正的茶香和茶味,便於觀察湯色,聞茶香,品茶味。

再配上克秤、茶夾、茶則、茶匙、茶盂等工具,一套買回來,價格實惠,適合新手入門。

《4》

功夫茶泡法的具體流程是什麼?

首先,燙壺溫杯。

燒一壺開水,把泡茶時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等都燙洗一遍。

主要作用是,殺菌消毒,去除生水味。

除此之外,溫杯以後,還可以趁著蓋碗留有餘溫,投入干茶,輕輕搖晃兩三下,湊近鼻子,把蓋子揭開一個小口,像輕啟的貝殼,聞干茶香。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過程中考慮到燙手情況和保證衛生,可以用茶夾來操作。

比如,用茶夾把蓋碗的蓋子夾起來,讓沸水充分澆淋蓋子和碗身。

又比如,在燙洗茶杯的時候,不要用手直接接觸杯口,最好是用茶夾去夾。

夾起來,把杯子晃蕩乾淨後,再把水倒掉。

其次,投茶沖泡。

把提前稱好的茶葉,投進蓋碗里,聞干茶香。

這個步驟一般只需要持續十幾秒,接下來,就是正式沖泡了。

把水再次燒開以後,提起水壺,把壺嘴儘量靠近蓋碗低斟。

用手臂的力量,帶動著水壺,讓水流環壁注入蓋碗。

均勻地澆注干茶,讓內含物質快速浸出。

相比懸壺高沖,環壁低斟更能保證水溫的穩定,並且也不費力氣,干茶充分浸潤,輕鬆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湯。

再次,快速出湯。

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用時要控制在7-8秒,這樣才能避免悶泡出苦澀的味道。

想要做到這個速度,注水結束以後,水壺不要急著放下,先立馬合蓋出湯。

左手注水,右手持蓋、合蓋、出湯,左右開弓,一氣呵成。

如此一來,泡出來的茶湯,香清甘活,不苦不澀,香氣高揚。

最後,瀝干茶湯。

蓋碗底部的余水,經常會被茶葉擋住,無法完全倒出來。

若是繼續留在底下,就會不斷地刺激著茶葉釋放物質,讓後續的茶湯變得苦澀。

因此,出湯結束以後,要更多地翻轉手腕,或者把蓋碗放下以後,再重複一次出湯的動作,直到徹底瀝干。

《5》

功夫茶,不僅僅是小範圍的流行。

雖然最初的確是福建、廣東一帶的飲茶習慣,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沒有地域的分別了。

既然是泡茶的好方法,就應該越傳越遠。

當然,大家也可以結合自己當地的喝茶習俗。

總而言之,不論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斷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泡茶亦是如此。

也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來學習茶文化,喝我們福建的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3f8086fef18f39a3bb91338dc1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