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2023-08-11     十點讀書

原標題:莫言: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頒獎典禮上,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宣讀頒獎詞:

在莫言的小說世界裡,品德和殘酷交戰,對閱讀者來說,這是一種文學探險。

曾有如此的文學浪潮席捲了中國和世界麼?莫言作品中的文學力度壓過大多數當代作品。

瑞典文學院祝賀你,請你從國王手中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在莫言的小說世界裡,品德和殘酷交戰,對閱讀者來說,這是一種文學探險。

曾有如此的文學浪潮席捲了中國和世界麼?莫言作品中的文學力度壓過大多數當代作品。

瑞典文學院祝賀你,請你從國王手中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在如雷的掌聲中,身穿燕尾服的莫言從國王手上接過獎章和證書。

這是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里的一幕。

莫言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消息震驚文壇。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彼時的莫言57歲,距他開始寫作已經過了整整31年。

如他在小說《晚熟的人》中所說:

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台,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台,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世間向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他這位「晚熟的人」,通過不懈的努力,讓中國文學走向了世界。

看完他的成名之路,我們就會明白:

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莫言的童年,是灰色的。

恰逢困難時期,村裡人都在為食物發愁。

實在難熬,他和同學一起吃煤塊,嘎嘣嘎嘣的聲音,格外清脆,也格外刺耳。

看似編小說的一幕,卻真實地發生過,以致於很多年後提起這件事,莫言忍不住嘆道:「感覺自己跟一頭豬、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

最為不幸的是,因為窮困,11歲的他輟學了。自此,為減輕家裡負擔,年幼的他只能去照管牲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兒時極端的生命體驗,卻沒有讓他跌入精神的深淵,因為他有愛讀書的習慣,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都沒有放棄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莫言聽說當作家一天可以吃三頓餃子,便想盡辦法去找書讀:

同學調侃他,幫忙幹活可以看自家的小說,他當即應允,毫不猶豫地拉起磨來;

為及時看完借來的書,他站在一盞煤油燈下,長夜漸深,燈油漸盡,他往前湊,頭髮悉數被燒也沒有察覺;

本身要去放羊,他看書入了迷,不管不顧地將羊往樹上一拴,便躺在草垛邊看起書來,等書看完,羊們餓得嗷嗷狂叫。

莫言的母親大字不識,並未因為他的「不務正業」而數落他。即便他提出買書的「奢侈」要求,母親從來不會搪塞推諉,而是次次不落地滿足他。

於他,書越看越多,內心越來越豐饒,生活的苦也就越來越淡。

21歲時,莫言參軍入伍,終於不用再擔心吃不飽飯。

一有空閒時間,他就讀書、寫文章,吃過的苦、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汩汩流淌於筆端。

剛開始,很多作品投出去後石沉大海,再無迴音。

他深信,唯有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於是,他一如既往地堅持著,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時更是廣涉獵、勤精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處女作《春夜雨霏霏》一經發表,就獲得盛讚。

幾年後的一篇《透明的紅蘿蔔》,讓他如願躋身文壇。

電影《紅高粱》播出後反響熱烈,小說也轟動一時,莫言逐漸走入公眾的視野。

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優秀作品頻頻出圈。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搖籃。」

因為信念,所以執著。

莫言將歲月中歷經的無奈與艱辛,都化為拼搏的力量、成長的經驗和蛻變的養分,繼而更加鏗鏘堅定地前行。

2022年五四青年節前夕, 莫言現身B站,為年輕人們錄了一部名為《不被大風吹倒》的短片。

在短片中,他說:「一個人可以被生活打敗,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其實,這簡潔了當的話,源自他兒時的經歷。

有一次,莫言和爺爺去荒草甸子裡割草。

回家途中,天象異常,大風突至,颳走了車上的草,獨留一根牛筋草,他就是靠抓住它才沒被颳走。

而正當時,他的爺爺雙手牢牢地攥著車把,脊背彎得像一張弓。

任憑狂風肆虐,爺爺依然選擇這樣的方式與其對抗。待大風散去,爺爺才緩緩地直起腰背。

爺爺在風中屹立不倒的一幕,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上,也在此後的若干年裡,給了他無盡的鼓勵和勇氣。

斬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莫言的日子並不太平:

有人說他的作品崇洋媚外,故意抹黑中國人;

也有親戚借他之名,行謀利之事,被拒後惱羞成怒、辱罵報復;

甚至有人出面,毫無底線地詆毀他的出身和長相。

面對種種際遇,他不爭不辯,而是回到老家,不看電視,不上網,更換手機號碼,安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平日裡,他忙於閱讀、寫作、聽戲曲、練書法,得了閒就跑到地里開收割機。

伴隨著「突突突」的轟鳴聲,金黃的麥子顆粒歸倉。不為別的,他只想單純地享受一份豐收的喜悅。

可名人是非多,總有人明里暗裡地諷刺他江郎才盡才躲起來。

數次被批判、指責,莫言不理會、不回應,而是遵循自己的內心,不疾不徐,行穩致遠。

八年的成長和沉澱後,他帶著新作《晚熟的人》霸氣歸來。

如他所言:

別人怎麼對待你,並不會改變你的價值,只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

所以就算有人把你捧上天,也不要膨脹,就算有人把你踩在腳下,也不要以為自己是爛泥。

別人怎麼對待你,並不會改變你的價值,只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

所以就算有人把你捧上天,也不要膨脹,就算有人把你踩在腳下,也不要以為自己是爛泥。

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不能被打敗,所以,深諳此理的他換了一種更好的活法。

尼采有句經典的話:「凡是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人之一生,沒有跨不過的坎,只有不夠勇敢的心。

「風來時不被大風吹倒,風過時能夠重拾信心,瀟洒地藐視那背後的荊棘」,便是應對困難最好的態度。

如此,於我們而言,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也在無形中歷練了心智,磨礪了意志。

活到老,學到老,是莫言生活的真實寫照。

年過花甲,他依然愛好一切新鮮事物。

看到新媒體盛行,他開設了一個公眾號,就連簡介都簡單直白:「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天。」

公眾號上話風顛覆,金句迭出,網友直呼他太「可愛」了。一段時間裡,他上熱搜的頻率不亞於演藝圈明星。

作為一名公認的小說家,他竟然有了向傳統文人轉變的想法。

說干就干,他放緩小說創作的節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詩書、劇本創作中。

經歷是最好的素材,他懷抱壯志,遠遊各地,尋訪勝景,興之所至,便將一腔熱情和一股真誠傾灑在字裡行間。

拿起毛筆,他寫下長詩《黃河游》、《東瀛長歌行》、《鯨海紅葉歌》,組捲成文墨並舉的《三歌行》。

說到學寫毛筆字,用鋼筆書寫大半輩子的莫言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短時間內難改運筆習慣,他突發奇想用左手寫,堅持一段時間後也越來越靈活。

後來,中華慈善總會設立了「莫言同心」公益項目,他的書法作品所得籌款,被用來救助西部貧困地區的先心病患兒。

心系蒼生,筆書乾坤,一字一句里,儘是一位文學大家的悲憫之心。

成功的背後,是努力和付出,但莫言樂在其中。

用他的話來說,「通過這樣一種積累與學習,我感覺仿佛在混沌當中看到了光明。」

樂學無止境,人生不設限,他是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2019年的一天,莫言和余華、蘇童等人一起瞻仰莎士比亞舊居。

在莎翁的塑像前,他立下「錚錚誓言」:「我要用我的後半生完成從小說家到劇作家的轉型。」

他希望人們將來稱呼他為「劇作家」,以區別於同行的其他兩位小說家。

新作《鱷魚》近期問世,他沒有食言,實現了從小說家到戲劇家的華麗變身。

哪怕是在人工智慧大行其道的當下,他也不甘落後,還嘗試著用chatgpt寫七言律詩,真正地過了一把科技癮。

在他看來,老不是負擔,也不是資本,而是要用不同的創作方式來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活力。

知老忘老,莫言還在追夢的路上奔跑。晚年開掛的他,也早已成了人們奮發勵志的標杆。

《警世通言》里說:「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達。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棄。」

一個人的成功,與年齡並無太大的關係。

想到就去做,總有一天,所有的夢想都會開花。

在節目《開講啦》中,麥家說過:

很多事情,慢比快更需要技術,更需要花功夫,更考驗一個人的整體能力。

很多事情,慢比快更需要技術,更需要花功夫,更考驗一個人的整體能力。

從食不果腹的普通農民到聲名遠揚的諾獎得主,莫言始終堅守文學的使命,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經年歲月後,這位文學巨匠道盡人間悲歡與滄桑,也用文字點亮了生命的光芒。

如果你也可以像莫言一樣,沉得下性子,忍得了孤獨,耐得住寂寞,日復一日地打磨自己,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終將不會辜負你的熱望。

畢竟,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只要不放棄,最壞的結局,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

希望身處低谷的每一個人,都能從莫言身上汲取奮勇前進的力量,撥開重重迷霧,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作者 | 卜一,漫遊雲水間,閒記紅塵事。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點君承諾:本問卷僅供調研使用

不會泄露個人信息,請放心填寫~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3edb846db2de19351e29d60f7fc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