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末。
前兩天,我家樓下超市的西瓜降價了。
半塊西瓜賊大一個,很新鮮,才十一二塊出頭,沒多猶豫,我第一個沖。
來源b站:@清湖小紅娘
吃西瓜的時候,我隨手刷了刷微博,嘿,你猜我看到了啥:
日本方形西瓜上市了,一個西瓜售價750元。
劃重點:不甜。
敢情這西瓜 「 中看不中吃 」 。
不甜的西瓜賣這個天價,您真的不怕遇到買瓜的劉華強?
說笑說笑。
不過,這方形西瓜啊,好看是好看,甜度方面還真比不過普通的圓形西瓜。
方形西瓜大都是在其未成熟之前採摘下來放入模具中。
如此一來,西瓜的造型是好看了,但沒發育好甜度沒跟上。
當然也會有例外,尺寸大一些的西瓜採摘時間較晚。
發育時間久,甜度會高一些,不過價格自然也更高。
在日本,西瓜貴其實不是什麼稀奇事。
日本西瓜的產量不多。
在聯合國糧食組織2018年的統計數據中,全球生產了約1億噸西瓜。
這當中6068萬噸(60%)是我們中國生產的,日本的產量僅為32萬噸,為我們產量的0.5%。
因此,西瓜在日本的水果市場中如同貴族一般,普通品種的西瓜也要2000日元(約150人民幣)。
如果有西瓜的價格能便宜到300日元(約20人民幣)以下,甚至還會被當做賣點上電視宣傳。
普通的西瓜暫且如此,更別說外形上標新立異的方形西瓜。
除了方形西瓜,其他獨特造型的西瓜也不便宜。
比如心形西瓜,單個售價就要30000日元(約1476人民幣)。
那麼問題來了,方形西瓜既然都不好吃,怎麼還能賣那麼貴?
對此,日本澀谷某水果店負責人給出了答案,天價西瓜不是拿來吃的,是拿來裝飾和觀賞的。
「(西瓜)在常溫下至少能保存一個月以上。」
你告訴我花那麼多錢就為了買一個西瓜回來看?
嗯,蠻好看的(才怪勒)
不過,日本西瓜雖然貴,但卻有一個流傳已久的 、看起來很浪費的「 打西瓜「スイカ割り」」 節。
打西瓜一般是在海邊或者空曠的地方進行。
打西瓜的人會用布蒙住眼睛,依靠著周圍人的提示去靠近西瓜。
提示台詞無非是 「 左邊一點 」 、 「 右邊一點 」 之類,當然也會有人藉此搗亂給 「 假的提示信息 」 。
等找准位置,一棍棒下去,西瓜被打得四分五裂,就算成功。
打西瓜節來源於武道中的劍術練習,用西瓜來代替對手,來進行訓練。
在不知不覺中,這種 「 打西瓜 」的訓練方式逐漸推廣演變成一場助興遊戲。
在日本的一些知名影視動漫中就曾出現過打西瓜的情節。
比如我們熟悉的《哆啦A夢》。
夏天快要過去了,在哆啦A夢的幫助下,大雄和靜香他們都體驗了在海灘 「 打西瓜 」 的快樂。
在《小林家的龍女僕》中,萌噠噠的康娜也試了試 「 打西瓜 」 ,這爆發力,強啊!
我隔著螢幕都感覺被呲了一臉 (狗頭)
那麼,問題來了,西瓜那麼貴,他們還拿西瓜來玩遊戲,不浪費?
答案是,山人自有妙計。
在打西瓜遊戲開始前,他們都會在西瓜下邊墊上一塊布,打完的西瓜會繼續食用。
一般是勝利者先吃,其他小夥伴再繼續吃。
不過好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規矩,開心就完事兒 ~
如果說,在日本,西瓜是貴族,那其他水果怎麼著也是個 「 門閥世家 」。
在某搜尋引擎上,如果輸入 「 日本 」 「 水果 」 這倆關鍵詞,彈出來的內容基本都是 「 貴 」。
日本的水果到底有多貴呢?
在日本著名的比價網站kakaku上,1kg橙子70元、1kg蘋果19元、1kg梨27元。
說實在的,日本水果貴也事出有因。
首先,日本四面環海,國土面積不大,可用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水果的總產量相對較低。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價格上就會偏高一些。
其次,日本水果的品控十分嚴格。
在百貨店或超市裡看見的昂貴水果基本品相質量方面都接近完美,在包裝上也會更加費心思。
比如買來 「 觀賞 」 的方形西瓜,還不忘給綁朵結 。
然後就能賣貴點了:
最後,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
在日本,農業家庭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左右,因為人不多,所以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對農民都十分 「 友好 」 。
日本能耕作的土地面積不大,日本的一畝果樹產量也沒有什麼獨特優勢,為了拉高農民群體的收入,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在TOKIO的《The! 鐵腕! DASH!! 》節目中的「0円食堂」環節,曾展現過日本農村。
各家各戶房子都十分氣派(看得出來很有錢)
就連農產品直銷中心都裝修得像展覽館,可見在日本當地,農民和農產品們的身價有多高......
寫到這兒,突然覺得手裡的半塊西瓜挺香的。
關於日本的天價方形西瓜和水果,你們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