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夠諾蘭,所以傳記片《奧本海默》也讓人沉醉

2023-09-08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因為夠諾蘭,所以傳記片《奧本海默》也讓人沉醉

本文作者:川美眉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竊取了火種並將其送給人類,為此,他被鎖在岩石上,遭受永世的折磨。」

這段《奧本海默》的開頭文字(也是全片唯一的文本畫面),概括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希里安·墨菲)為人類所做的貢獻和所遭遇的不公,而這句話既是影片的主題,也是諾蘭引領觀眾走進奧本海默內心世界的方式。

這部《奧本海默》的傳記片,真的很「諾蘭」,我被它征服了。這幾天滿腦子都是那奇幻閃爍的光與影,那震耳欲聾的音效迴音,那些和他有染的人中之鳳,我必須為這些在我心頭縈繞的「諾蘭」元素再碼一篇,否則我寢食難安。

01光與影的碰撞

《奧本海默》是諾蘭的第12部長片,也是他執導生涯中最長的一部非虛構的歷史人物傳記類電影。人們習慣了諾蘭電影的「高級感」,他的電影很少踏入重複的題材。《星際穿越》的宇宙黑洞,《蝙蝠俠三部曲》的超級英雄,《盜墓空間》探索現實和夢境的邊界,《信條》就是一個時間詭計。他的電影不是難懂燒腦就是懸疑哲思,或是這些因素的交融。相比於以上幾部,《奧本海默》讓我這類的文科生看懂了,產生了共情。這位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大導演一次又一次證明了,他是當今最具創意和天賦的導演之一。

觀摩《奧本海默》開始我還擔心,我寒磣的智商能否看懂。可是,當原子彈爆炸成功,那火山熔岩般蘑菇雲的騰空升起,紅色、金色的耀眼的火球與刺眼的白色碎光飛濺螢屏時,諾蘭式的光與影就帶來了震撼。據說,諾蘭就是個老土,不願意用科技特效,堅持實拍。他說「電腦特效非常靈活,但總給人一種(常規的)安全感;而實景模擬會給人一種更銳利的感受,可以充分展現出這些事物既美麗又危險的特質」。

是的,電影里的爆炸現場,科學家們大多趴在安全距離外的土坡後,戴著墨鏡,但那個爆炸的聲浪還是掀起了鋪天蓋地的飛沙石塊,幾十秒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洗劫人們的耳膜。奧本要助手打電話告訴凱蒂「把床單收回去」那是他們夫妻之間的暗語,你的科學家丈夫成功了!

在原子彈爆炸之前、之後,凡有奧本海默單獨的鏡頭時,常常穿插著色彩斑斕的光與影的閃爍碰撞,我想那是導演在告訴觀眾,作為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核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內心的涌動、惶惑、糾結、痛苦。作為頂尖科學家,他渴望成功,之前還寂寂無名的物理學家,他追求名聲顯赫,這很正常不是嗎?而當世界首枚原子彈問世,尤其杜魯門總統將它投向日本的廣島與長崎以後,他開始焦慮、憂傷了。原子彈的殺傷力無與倫比,終止了日本人在二戰的廝殺,「讓美國的大兵可以回家了」,但也帶來了幾十萬平民的傷亡。

他舉著雙手說「我手上沾滿了鮮血」總統寬慰他,是我投放了原子彈,至於誰造的,人們不一定記得。但是他的良知、本心不放過他,甚至常常在夢裡也有刺亮的光影纏著他,把他晃醒,就那樣大睜著湖藍色的眼瞳,空洞地望著天花板。

02.聲效的狂轟濫炸

這是第一部擁有黑白鏡頭的IMAX電影,在沒有使用計算機生成圖像的情況下重現了三位一體核試驗。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堪稱史詩級巨作。連諾蘭本人也認為,這部電影是迄今為止自己的巔峰之作。

諾蘭影迷都熟悉,諾蘭式電影的聲效運用,奇特而誇張,豐富而鋪滿,震徹環宇,直扣人心。《奧本海默》有多處場景通過製造聲音與畫面的間離、割裂,來塑造奧本海默痛苦的內心,甚至會故意弄出一些噪音來渲染男主不安的情緒。那排山倒海的聲浪,有時是滔天巨浪的山呼海嘯,有時是齊刷刷的腳步聲步步緊逼,讓人瘋狂,也讓人窒息。

特別喜歡電影中的一幕場景,奧本海默在原子彈投到廣島、長崎後的一次演講中,他聽到了眾人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和歡呼聲,甚至有幻聽。這是影片視覺和聲效衝擊力最強的段落之一。作為頂級核物理學家,早已看到了原子彈可能的危害,他的內心很是惶恐很是掙扎,他糾結著痛苦著憂傷著。他內心的掙扎如同眾人激烈的歡呼聲般推山移海,將他死死地壓住。

諾蘭除了使用語言和光影的藝術來表現這種掙扎,還用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該震耳欲聾的聲音。光與影的碰撞,聲效的狂轟濫炸,給觀眾帶來了極致的虹膜與耳膜的衝擊力。

不錯,震耳欲聾的聲音來自周圍人的歡呼,但這聲音更讓人感覺到奧本海默被置於一個令人恐怖的黑洞,他有如一隻困獸,手腳被縛,無法掙脫。本該是最輝煌最閃耀的時刻,卻成為他最惶恐最苦澀的時刻。我似乎能感受到,一個世界級科學家內心的撕裂與煎熬……

03.高知花兒為誰綻放

電影學者戴錦華先生曾批評說,諾蘭的作品就是「男人回家的故事」,「始終聚焦於某位攜帶著創傷、缺憾、障礙、疾患的男主人公,敘寫男主人公的某種掙扎,嘗試通過這種極端個人的故事去觸碰某種社會寓言」。很精闢哈。

很久以來諾蘭電影里對女性角色的忽視,以及缺少對女性故事的挖掘,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在《奧本海默》相關話題里,有人也提出諾蘭忽視了女性科學家。瞧瞧,這部非線性切換傳記片中,正式出場了兩位女科學家,一位是瓊·塔克洛克(弗洛倫斯·珀),她是一位醫學博士,研究精神病;一位凱蒂(艾米莉·布朗特)植物學家。

前者是奧本海默的前情人,他們是在一次派對上認識的,他倆感情很好,在一起三年,不知什麼原因瓊兩次拒絕了奧本的求婚,電影中她頗有風情,我以為她的美貌雖然不及奧本後來的太太那樣光彩照人,但她風情萬種,富有女性的磁性美。她一次次當著海默的面把他送來的花扔到垃圾桶里,嘴裡還在嘮叨,「我就不懂為什麼你還要送花?」我也想問瓊,你為什麼不喜歡花?女人如花天然愛花的呦。

瓊是神經質的女人,學的是精神病研究自己卻陷入了精神病的怪圈,你不接受物理學家的求婚,幹嘛還要對方「招之即來」。但是她的演技了得,把一個高知偏激霸道的女情人演繹得淋漓盡致。大家都在說披上小黑裙的那幾個鏡頭,不管怎樣,我很喜歡她,性感、高貴、風情、執著。用上海話說「很作」,民間有種說法,女人不作男人不愛。

凱蒂呢,帶著身孕晉升為頂流物理學家的太太,她也不是尋常女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植物學家,可是在那個年代,她嫁了「原子彈之父」,只有一條路,家庭主婦。她很任性,也有些神經質,她得了產後抑鬱症,酗酒,不哄孩子,任娃撕心裂肺地哭,那哭聲淒悽惶惶,足可以把人逼瘋。

順便說一下,諾蘭的聲效也沒有放過這一細節,下班回家奧本帶著疲憊沮喪的心情,沒見到全職太太溫柔的笑臉,只有一屋子酒氣和天惶惶地惶惶的嬰兒的哭聲。我為什麼說他是好男人,他抱起兒子彼得去了朋友家,托朋友照看孩子。其時,他已經被人構陷,也許聽證會的前夜吧,他的壓力有多大心裡有多鬱悶可想而知。

有人說,奧本是頂流科學家,事業到達了巔峰。可是生活中他是個渣男,他勾引別人的妻子。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他是一名深情的男人,他是真愛前情人瓊的,只是瓊自己精神有問題拒絕了他。作為事業成功的高富帥男人 ,他的性取向正常,追逐美女乃天經地義。愛是雙向奔赴,凱蒂也愛他,即使他婚內出軌私會瓊,她只是狠狠罵了他,仍然不離不棄。她原諒了他,她理解他心太軟。

諾蘭刻畫了奧本為核奮鬥的高光時刻,又寫了他之後抵制核遭貶被羞辱的悲情後半生,讓觀眾窺見了一位世界級科學家人格的全貌,他的糾結,他的擰巴,他的多情、他的軟弱和矛盾,他的家庭生活一地雞毛,這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有些片子裡那光芒四射的成功科學家,360度無死角,統統是高大上的完人,真的嗎?觀眾不禁要問。

再有,諾蘭關注科學與政治《奧本海默》,成長與孤獨《盜墓空間》,戰爭與人性《敦刻爾克》,這是他電影的偉大主題,也是好萊塢熱衷的,不僅滲透西風,也戳中中國觀眾的心扉。

最後,我用諾蘭的自白來結束本文「我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

借用一下那誰的名言「請收下我的膝蓋」,諾蘭大導演,高山仰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ae7e9369c78a546b9eb5cdcd20efb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