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意義深遠,文化韻味醇厚,民俗特色濃郁,黑龍江哈爾濱道台府

2019-11-05     視覺秀旅遊

哈爾濱關道,也叫濱江關道衙門,俗稱道台府。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北新街65號,始建於1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於租借地之外,處於與哈爾濱市並存的特殊地位,屬於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於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後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哈爾濱關道現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哈爾濱關道是中國傳統式建築於北方地方建築的混合體,他規模龐大,氣勢巍然,占地面積兩萬八千餘平方米,遵循封建禮儀,呈對稱布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他南北軸線長七十丈,東西寬四十五丈。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東側線上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廄、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群體錯落有致,結構合理。

照壁是一道傳統的遮蔽物,設置於衙署對面,是根據漢族的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是用於辟邪。我國傳統照壁有兩種,一種是設於門內的,用來遮擋人們的視線,避免門內的事物被外界一覽無餘,另一種就是我們眼前的這種照壁,古代的告示、宣諭一般就張貼在這裡。

哈爾濱關道的大門是道台府中最為雄偉的一座門,立於兩層三級台階之上,清牆灰瓦,烏梁朱門,門兩側各設石獅一尊,足以顯示威嚴莊重。大門兩側有東西兩個角門,東角門叫入門,也叫喜門,是供道台平時出入的,西角門叫鬼門,也叫做絕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犯人是才打開,死囚也必須走鬼門。

哈爾濱關道的儀門顧名思義,儀門既禮儀之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等級森嚴,必須上下有級,貴賤有差。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道台上任、恭迎上賓、或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打開。而且每任道台上任第一天都有拜儀門的儀式。

位於左右兩側的被稱為"六房",吏、戶、禮、兵、刑、工,清一色的清磚灰瓦,六個職能部門在中央叫做六部,在地方叫做六房,依舊是左文右武,吏、戶、禮局東,兵、刑、工局西,吏房管理所有吏員的升遷調任,也就是現在的人事局;戶房又稱戶糧房,主管征糧納稅,上繳國庫,遇災荒之年還辦理賑災放糧事宜,相當於糧食局;禮房主要掌管儒學、教育、慶典、祭祀等;兵房主要管理徵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向上級輸送兵員等;工房掌管養蠶、織造、興修水利、鑄造銀兩等。

不過,清朝末年,也就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在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各國憲政後,實行維新,各部都有變化,吏部直屬內閣,戶部改為民政部與度支部(相當於財政部),禮部取消,改設典禮院,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相當於檢察院)。工部改為農、工、商部。所以道台府的六房功能、名稱也有所調整,在道署建成之前,1905年11月接印剛半年的塞蒙龍江將軍程德全就下令道、府、洲、縣各署不設六科,不用門簽、另選司書,分股承辦,設一名委員負責。所以道署雖有六房,名稱職能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作為哈爾濱市開埠標誌,哈爾濱關道歷史意義深遠,文化韻味醇厚,民俗特色濃郁,具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是我市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知識教育場所。其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嶄新的城市特色景觀,將成為展示城市歷史風貌,開發旅遊觀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FViOW4BMH2_cNUgvg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