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不要再捂住,她們的嘴 |派指數

2023-08-25     電影派

原標題:請你不要再捂住,她們的嘴 |派指數

2023年8月17日,中國首部反家暴電影《我經過風暴》上映。

電影的靈感來源於導演秦海燕的親身經歷:她接到了被家暴的朋友的求助消息。

在目睹整個事件的調解經過後,導演萌生出了拍攝電影的想法。

因為她第一次正面認知到「家暴」兩個字背後的殘酷與壓抑。

對任何受害者來說,她們經歷的都無異是一場風暴。

家暴的傷害遠不止眼前肉體上的疼痛,它帶來的是全方位的窒息感。

我們常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可事實上,又有多少受害者被打第一次的時候,就能逃離。

面對家暴,我們有必要大張旗鼓!有必要不依不饒!

118名家暴親歷者看完電影《我經過風暴》後,她們勇敢揭開傷疤,告訴你必須打破沉默。

繃住不哭,聽她們說完——

第十二期

劇情簡介:

看似事業有成、兒女雙全的徐敏(佟麗婭 飾)卻有著難以啟齒的秘密:她被丈夫陳均(吳昱翰 飾)長期家暴。

徐敏不是所有人想像中受害者的模樣,她堅毅勇敢且有自己的事業,在與律師李小萌(王影璐 飾)艱難抗爭試圖離婚的過程中,面對小心謹慎不留證據的丈夫、周遭人冷言冷語嘲諷質疑、社會系統的不作為、為了兩個孩子……

當離婚不是家暴的終點,當家不是避風港而是暴雨本身,她究竟能否衝破這場風暴?

「第一次是在2018年,那時候我們的孩子三歲,馬上要上幼兒園了,他想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帶,而我想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在我們所在的城市上個好點的學校。」

「其實當時不應該聊這件事,因為他剛回家還是喝醉的狀態,但我們都沒控制住,吵到最後他打了我臉一巴掌還把我推到了地上,我的背撞到了茶几。」

「第二天他和我道了歉,並保證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剛被他打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是懵的,我們是在我大學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在一起已經8年了,他脾氣一直都還不錯,懵的那種勁過去後就是憤怒,我迫不及待的想要還手,但當時他已經進了房間並把門反鎖上了,最後我帶著孩子去了酒店。

因為這些經歷,小趙很能理解電影中女主徐敏的心情。

「很心疼徐敏,有太多的枷鎖在她身上,掙脫這些需要時間來積蓄勇氣和力量

「她並不是心軟或者余情未了,而是一種對自己的無力,才讓施暴者有繼續暴力的機會。」

小趙對於電影中男主陳均每次施暴前的藉口也印象深刻。

「每一次男主打女主之前都會一直強調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我才怎麼怎麼樣;甚至在他們的兒子出事是也是如此,在每一件錯誤的事情發生時,他總是將女主放在本位,這種推脫責任的話術很真實,但一旦跳脫出來看也很可笑。」

「男主的母親她最開始也是家暴的受害者,最終卻成了暴力的支持者,把痛苦也施加在兒子和其他女孩兒身上,這樣很可悲。」

「所以別讓孩子生活在暴力和恐懼之中。」

在電影中徐敏的逃離之路遇到了許多阻礙,有官司的取證難,也有周圍勸和不勸分的聲音,對於這些小趙表示:

「現實中有太多信奉勸和不勸分的人了,他們可能沒有惡意,但確實給受害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傷害。

「所以像電影里說的在結婚前首先要考察一個人的人品,如果已經遭遇家暴一定要勇敢的反抗,在第一次就遏制它。」

「大部分女性可能都有一份柔軟,但這不是別人傷害她們的理由,愛家庭是很棒的品質,勇敢站起來反抗傷害也是女性可以做到的,因為女性柔軟,但也堅韌。

「我大學畢業後我在一所學校做老師,但一年後我查出來懷孕了,我們就結婚了,懷孕時我反應很大,為了養胎我就辭職了。之後,因為他保證會養我,而且也為了照顧孩子我也就一直沒去工作,如果不是後面離婚可能我也就會一直在家照顧孩子直到他成家立業吧。」

「現在,我又出來工作了。」

Food流油,超級愛吃的00後,可惜美食不能療愈所有。

「大概在我四五歲的時候,父親喝醉酒了哐哐地砸門,母親開門以後被他一腳踹倒,那是我頭一次見著父親打人。

「說實話當時大腦一片空白,難以置信父親居然會這麼『恐怖』像動畫片里的怪獸一樣,一邊打人一邊大叫,還到處砸東西。」

所以,電影里讓她更有代入感的是念念。

「剛剛懂事的年紀,父母的爭吵他其實都看在眼裡。我差不多也是和他一樣大的時候,發現父母感情並不如我所認為的那樣和睦。對父親我又愛又怕,現在只剩下漠然了。所以我從小就想父母分開,這樣至少我回家了不用捂耳朵,吵得我腦袋疼。」

「後面念念打人,女主問他原因時他說:『是因為需要毛巾嗎?』他的認知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這讓我想到很多次我情緒崩潰的時候就想打人、摔東西,每次這個時候我就很討厭也很害怕自己,我不想像我的父母中的任何一個人。

「還有男主打女主的場景,真噁心。」

「我討厭打戲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喜歡聽'毆打聲',那種悶悶的,拳頭砸在肉上的聲音。」

「看完我就開始乾嘔,從心裡升騰起的噁心感讓我一天都吃不下東西。」

好在,六歲左右父母離婚了,但像電影里呈現的那樣,離婚有時候並不能給「家暴」畫上句點。

母親一直深受困擾。

「她抗拒男人,也抗拒我,有時候心情好了才會和顏悅色,大部分時間我和奶奶都不敢惹她,她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砸摔東西的樣子很像父親。」

「所以我不理解電影中女主幾次心軟,就像我不理解母親一樣,為什麼還對父親抱有一絲期望,為什麼不願意把自己從枷鎖里扯出來。」

「當然拴住母親的不止父親,還有我,還有她自己。

誰不是滿懷期待和美好與自己的愛人結婚呢,步入婚姻的那一刻,對未來總歸是期待的。」

面對家暴,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

「如果我知道怎麼辦的話,我就可以讓我母親開心起來了。」

「我討厭家暴,也討厭無動於衷、逆來順受。如果遭遇了家暴,首先要自己跑出來,然後才能慢慢抗爭。」

「至於家庭、愛情、母職等問題,我覺得更多的也是需要女性自己覺醒。我們做一件事情應當是我們想去做,而不是我們應該去做。給自己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家沒有問題,追求自己滿意的愛情沒有問題,當一個自己理想中的『母親』也沒有問題……但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應該是我們『想要』,而不是我們『應該』,當這些東西對我們自身的安全、情緒、價值甚至是經濟造成了損壞時,就『應該』及時止損,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開心,畢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在意你自己,很難再有一個人全心全意愛你,如果有,那只能說明你值得。

「至於那些勸和的人,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心裡對別人家庭、命運的掌控和指導。」

「我就經常聽見:『忍一忍就好了,你沒有父親,在外面惹禍了沒有人保護你。』這是我母親從小到大就對我強調的話,我一直記著。所以我告訴自己,誰都保護不了我,除了我自己。而別的人,比如我奶奶、我姑姑,她們常對我說:『媽媽不懂事,你多讓著點,你懂事了,就不要跟媽媽計較了。』」

「於是母親打我、罵我、看不起我都是『不懂事』,我不能反駁,不然會刺激到她。小時候不敢吱聲,長大了我就聽聽,反正我覺得我最棒就行了。」

但無論樂觀與否,「家暴」的陰影沒有散去。

「我至今都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談戀愛』,不知道怎麼跟一個異性朝夕相處,我總是害怕他們打我,或者大叫,這會讓我很恐懼。並且因為父母老是說:『如果你不……我就從這裡跳下去!』之類的話,所以我很想學醫,一個是想在必要時候救家人,另一個就是更想保護自己,我怕哪一天我被推進水裡,學醫可以讓我對自己進行急救。」

「看完電影我就邀請了我朋友,並強烈建議她拉著她正在糾結是否要離婚的母親來看。」

「她們不是不敢,只是需要一點勇氣,一點點就夠了。」

95後的米修是一位醫務社會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她主要負責給予求助者心理方面的疏導,在這些求助者中,就有家暴行為的受害者。

「第一次接觸是路過醫院急診的時候看到一位婦女在門口的角落裡面哭泣,身上多出傷痕,手臂還有皮帶打的痕跡,身旁的小孩也有被打傷,感覺應該需要幫助,我上前遞紙巾給她,並慰問了情況。」

「這位大姐哭訴自己常年被丈夫家暴,不僅僅是動手打人,也語言暴力,亂砸東西。他工作不如意,就會堆積許多負面情緒在家裡沒地方發泄就會用暴力的方式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宣洩,家裡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沒耐心去弄,總是大聲呵斥,弄的我們在家根本不敢吱聲。」

「因為自己的朋友也不多,還是遠嫁過來的,更加不敢和其他人說,因為傾訴了別人也未必幫的上忙,說著說著大姐的眼淚就止不住越來越多。孩子聽到母親提及父親,就懼怕眼神躲閃。」

「我拍了拍她肩膀 ,安撫好了情緒。和她說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忍讓,越是忍讓他越是猖狂,要懂得維權,首先遇到這種事情要報警,收集好相關證據,堅持讓警察做好筆錄,把受傷的照片和這些診斷證明及檢查報告都留存好,做傷殘鑑定。並去找婦聯,居委會進行協調,及時分居。看的出來,大姐因為文化水平有限聽這些一頭霧水,我將這些用筆寫下來給了大姐,鼓勵她遠離家暴,努力走出來,她很感動的點點頭,用家鄉話說「我一定要去努力試試 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後面她著急趕車回去了,不知道現在如何,但希望她能夠反家暴成功吧!」

米修還分享了一次讓她印象十分深刻的案例:

「在兒科病房裡,經常和一些重病孩子接觸,之前遇到過一位患兒媽媽。因為孩子治療費用較高,有次欠費了,醫生讓我去病房了解一下情況,我和家長聊起來,患兒媽媽說自己是位家庭主婦,因為家裡的事情都是自己攬著干,活得很辛苦,心裡也是苦悶且疲憊,想出去工作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孩子爸爸又嫌麻煩,讓自己顧家,可日常開銷這些一問孩子爸爸就會顯得十分不耐煩,心情好的時候會轉帳過來,心情不好就不給錢,甚至謾罵,說我怎麼整天無所事事還要這要那,看著就煩。」

「他時常跟朋友出去喝酒打牌,一喝喝到半夜,回來醒酒了就家暴,有時候一些細碎的情緒就從這爆發,打牌輸了什麼的都就毆打我,企圖從這裡能夠進行宣洩,這次孩子生病了要他給錢給孩子治病,他死活不給,說打牌輸了,一打電話過去就罵人,我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也沒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所以欠費,如果實在沒辦法我再找找老同學借一點錢吧。」

「我比較共情,聽的比較難過,後面聯繫了一些慈善基金會給孩子進行救助,緩解一部分治療壓力,並且告訴家長面對這種家暴行為需要如何處理。」

這樣的工作經歷也讓米修對電影中的徐敏非常有感觸。

「她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碰到了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律師最後為她找到了家暴的證據 ,澄清了事實。同時,也是不幸的,特別惋惜她在最後直接把家暴男殺死了,也害了自己。」

「在起初找律師進行離婚的時候就特別期待她能夠一鼓作氣,為自己爭取分居離婚,沒想到一拖再拖,擠壓了許久的情緒爆發了,拿石頭砸死了丈夫,特別惋惜。」

「電影很寫實啊,現實生活中對於家暴男真正有了苗頭,有幾位立馬就逃離了呢?有很多人為了孩子,家庭恩怨,經濟糾紛只能一味忍讓,身體的傷可以去醫院看,心裡的創傷很難癒合恢復。我覺得很值得有相似經歷的人去看看這部電影,點醒大家,家暴真的只有零次和無數次,要勇敢一點!!

「不能太過於忍讓和相信家暴男會改,其實本性難移根本就不可能會改。」

「電影里還有一幕印象很深,就是念念被車子壓到手,全是血的那一幕,還好沒有危及到生命,看著好心疼。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實中也有很多因為家長的疏忽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所以我還想說的是,不能因為為了要守住家庭的完整或者孩子而一味忍讓,這樣孩子也只會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不但自己過的十分壓抑,也影響孩子的成長。」

「我覺得女性真的要先為自己而活,我很喜歡一句話『女性的眼睛既可以溫柔地注視著痛苦,也可以銳利地俯瞰繁華,女性的雙手既可以烹飪出流轉的美味,也可以指揮行進中的航船。』」

「看電影的那天大家看的都很認真,中間比較窒息的畫面甚至有人抹眼淚,哦說的就是我自己,哭了兩張紙。」

看點關鍵詞:

家暴的代際傳遞(100%提及)

女性力量(75%提及)

社會規訓(75%提及)

採訪者提及對標影片:

同類主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聚焦家暴問題

同類元素《消失的她》《孤注一擲》:描寫身邊的「恐懼」

導演前作《萬里歸途》《找到你》《消失的孩子》:秦海燕編劇作品,本片是她的導演處女作

電影派原創策劃,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以上所有內容均摘取自真實用戶的錄音和聊天記錄,電影派保證當中沒有任何曲解、歪曲原始採訪內容的呈現,我們對真實性負責。

希望成為派指數觀眾團成員的,請點擊閱讀原文,填寫相關信息,我們將不定期邀請觀眾參與我們的活動。

希望下一個不吐不快的,就是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9bb77146878c9a5818b478887e9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