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影視作品「說假話」 | 社會科學報

2023-07-3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警惕影視作品「說假話」 | 社會科學報

影像

在一個崇尚娛樂的時代,在文化價值趨向多元的潮流中,作為理性的影像觀者有必要擦亮雙眼。

原文:警惕影像的策略性「編碼」

作者 |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林生

圖片 |網絡

影像是價值觀念傳遞的有效載體。在以戰爭為題材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中,美國往往把自己塑造為一個戰爭的「受害者」,利用影幕中奪目的戰爭煙火進行文化價值觀的輸出。理察·麥特白在回憶美國的電影史時直接指出:「儘管娛樂業一直暗示它與政治無關,但人們的解釋卻時常構成對這種暗示的挑戰和攻擊,從而使爭論本身不再局限於影片的含義而擴展為政治的爭論,雖然有時對於影片的看法和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超越政治層面。」這種超越並非在敘事上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刻畫戰爭對人的摧殘來完成的。

營造「受害者」的悲慘境遇

影像對戰爭暴力的呈現,通過把暴力的內容進一步放大,營造了「受害者」的悲慘境遇,將暴力帶來的死亡的方式和過程演繹得更加殘酷。

從呈現形式來說,對「受害者」境遇的塑造集中體現為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參戰雙方力量的對抗。電影《諾曼第登陸》被譽為史詩級的戰爭大片,數百架轟炸機,地面上屍體成堆,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二是戰爭對人性的異化。長期處於戰爭中的人,不僅要經受暴力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易出現精神疾病。《波斯語課》將故事的發生地對準集中營,它不僅講述血淋淋的納粹暴行,如納粹對猶太人的肆意毆打、槍殺,也展示了戰爭對普通人人性與意志的扭曲和巨大的精神焦慮,影片中雷拓在夢中說所謂的波斯語,但是影片揭示的是「每個單詞背後,都是一條逝去的生命;每行姓名之下,都是一場生存的博弈」。因此,反戰電影通過戰爭的殘酷,不僅反映戰爭對生命的傷害,更揭示對精神的異化。

精神異化是戰爭給人帶來的巨大創傷,有甚者這種創傷比肉體的損傷更為嚴重,因為它很難治癒。《拆彈部隊》中詹姆斯終於期滿退役回國,在陪妻兒選擇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時,眼神卻流露出他的無所適從,在他的世界中拆彈成為唯一的生命本能。所以,他別無他法,只能回到戰場上。在電影的最後,詹姆斯再次穿上那套拆彈服,嘴角有一絲微笑。也恰如影片一再強調的:「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

在此類反戰電影中,是從一種人性觀的視角直抵人類內心深處最樸素的情感需求。當反戰電影以不同的方式闡釋對日常生活的渴求和慨嘆人性的毀滅之時,電影從道德情感維度所引發的戰爭反思和反戰思想的張揚才真正得以完成。

觀者在「編碼」中成為其價值觀的擁躉

「人性觀」是美國好萊塢反戰電影講故事的傳統「話術」。「『我們共同的人性』這樣的詞句暗含一個公認的事實,即有很多我們稱作人性的東西是所有人共有的——無論他是公爵還是清道夫,是學者還是野蠻人。」因此,展現人性、揭示人性,呈現人性與戰爭的關係,能讓身處異域的觀者感受到戰場上美軍在精神上經受的各種壓力、不安與焦慮,會從自己的觀影感受出發對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出評判,進而忽略附加在其上的意識形態內容。或者說,美國反戰電影中儘管展示和揭示了人性,但卻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策略性「編碼」,從而使得觀者在「編碼」中成為美國價值觀的擁躉。

在霍爾看來,電影、電視、廣告等大眾傳媒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實際上,媒介常常與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生產相結合,成為了「幫助生產意見一致、直到認可的機構」。如此看來,媒體的產品必須符合一定的意識形態要求,將特殊的利益轉換為普遍的利益,用部分的事實來代替全部的事實,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好萊塢大片已經淪為美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爭奪觀眾心智的戰場。反戰電影儘管以反思戰爭為名義,但是在反思戰爭和展示人性異化之下,以「受害者」的名義進行敘事,以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為包裝,進行著美式價值觀的輸出。《盟約》影片從一開始奠定的基調就是: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戰爭是一場「世界警察」挺身而出、掃清「邪惡勢力」的「正義之戰」。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戰爭暴力的殘酷只不過是宣揚美式價值觀的手段,影像中的戰爭越殘酷,越能夠增強影像的視覺衝擊,淡化影像背後意識形態「編碼」的意圖,更好地獲得占領人們心智的效果。

也恰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意識形態是電影的另一個語言系統,但常是經過偽裝的語言」。在《拆彈部隊》中,以詹姆斯為代表的美國兵解救了渾身綁滿炸彈的伊拉克少年,美軍儼然扮演成解救者的角色。但事實上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的抵抗組織是美國發動戰爭的產物。在好萊塢反戰電影中,很多影像故事是借用真實材料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在謊言的敘事中,侵略者與反侵略者的身份發生反轉,侵略者成為救世主,反侵略者變成虐待狂,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得「入侵有理」。所以美國好萊塢電影會對美國意識形態進行各種包裝,儘管自詡遠離政治,但在實際的產業運作和內容製作上,它則與政治密切捆綁,甚至是主動靠攏政治。

當前,無疑是一個影像狂歡的時代。大眾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以娛樂為導向,感官的感性愉悅、快感構成了大眾對文化娛樂消費的主題。因此,在面對好萊塢影像的密集視覺轟炸之時,有必要高度警惕其娛樂化內容中暗含的意識形態傳遞。恰如費斯克所言:「作為一個概念,娛樂是意識形態化的,因為,它被用來證明這樣一種話語實踐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這種話語實踐在追求觀眾數量的最大化與降低單位成本的同時,把自己作為中性的或非政治的、貌似合理(合法)的東西予以呈現……簡言之,勿被諸如某些討厭的東西『不過是娛樂而已』的說法所蒙蔽。」因此,在一個崇尚娛樂的時代,在文化價值趨向多元的潮流中,作為理性的影像觀者,有必要擦亮雙眼。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影像 | 民族紀錄片助力文化自信

醫療紀錄片:對生命的影像書寫,要警惕什麼?|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9702d7a39725e04ab089d9caff31c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