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白||港風港樂,這場華麗之夢為何能延續三十年?

2022-05-11     藍小姐和黃小姐

原標題:扯白||港風港樂,這場華麗之夢為何能延續三十年?

最近最有話題度的綜藝節目就是芒果TV的《聲生不息》,哪怕你沒有看過節目,也應該從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到過讓自己心潮澎湃的瞬間。

比如葉蒨文一頭白髮還能活力滿滿地唱跳《我要你的愛》,中氣足,高音亮,舞蹈熱情奔放,甚至連表情管理都一絲不苟,她的狀態絲毫不亞於年輕時在香港舞台上的任何一場。

彈幕里的小夥伴們驚訝地合不上嘴,都在說莎莉這是殺瘋了?

其實這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歌手的普遍現狀,在曾經最輝煌同時又充滿高度競爭的娛樂產業里生存過、紅過,身傍武功是必然的,那都是汗珠里滾出來的真功夫。

1987年,26歲的葉蒨文和24歲的梅艷芳同台表演《我要你的愛》,眉眼互撩合作默契,因為現場經典,被現在的粉絲稱為「塔莎CP」。 ‍‍‍

1992年,31歲的葉蒨文和26歲的林憶蓮再次合作《我要你的愛》。

還比如旋律一響起就立刻有種淚盈於睫的衝動的港樂金曲。

第一場比賽結束,所有女歌手合唱了《海闊天空》;第二場比賽結束,所有男歌手合唱了《千千闕歌》。

這實在是很妙的兩首歌,可以說,哪怕是離香港幾千公里外的東北小鎮、內陸城市,所有的年輕人幾乎都會在這兩首歌里自學到相對標準的粵語發音——

「今天我,寒夜裡看雪飄過,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來日縱使千千闕歌,飄於遠方我路上」……這是無法用普通話讀出來的歌詞。

《聲生不息》,主題是「港樂」,但三期節目看下來,裡面也不光是粵語歌。港樂所吟唱的,不光有時代的閃輝,更有每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如今,這檔節目又深深地感染著我們,讓我再次感慨,港樂,到底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港樂30年,它至今仍是一個華麗的夢啊……

看了三期,最令我驚喜的是節目在選歌方面的良苦用心,他們看似從「歌」出發,卻處處不離「情」。它所選取的,基本上代表了一代人對香港歌壇、影壇的繾綣情愫。

近期讓我震動的一個瞬間,是李玟穿著潔白的婚紗,化著眼淚妝,在舞台上唱了一首《天若有情》。

她說這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夢,小時候她視劉德華為初戀,就是因為看了1990年的《天若有情》,若有男孩騎著摩托車來接她,她便把對方想像成劉德華。

舞台也很用心,黑幕間升起螢火微光,玫瑰花瓣隨風而逝,蕩漾著的,都是少女延綿至今的粉紅情愫。

我想,我能理解李玟的心情,儘管她離劉德華也算近,追星的機率總比普通人高得多。可少女時期的懷春總是讓人永生銘記,不易消散。

對於很多70後80後的女生來說,當年那部《天若有情》的確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極致的悽美與極致的愛戀:

華仔騎著摩托車,載著jojo穿梭於香港繁華大街;他的鮮血滴落,jojo白紗勝雪,末日浪子的帥氣和純潔少女的悲傷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就是一代少女心中永恆的畫面。

貢獻一組世界名畫。

因為這個瞬間太過於經典,後來有許多電影電視劇都進行了致敬,「摩托車」成為淚點關鍵詞。

較為著名的是2004年韓國電視劇《對不起,我愛你》,蘇志燮上演了一模一樣的機車畫面。

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王大陸也復刻了劉德華當年的裝扮,牛仔衣,摩托車,去學校接喜歡的女孩。

《天若有情》這部電影陣容很強大,杜琪峰監製,陳木勝導演,編劇是阮世峰,精雕細琢。

除了劇情,它更勝在氛圍,有些鏡頭配著主題曲,讓人渾身雞皮疙瘩。

兩次爆炸場景,本來是震撼、強衝擊性的心理感受,背景音樂一響,硬是變成了烽火佳人、百轉千回的愛情符號,其中主題曲功不可沒。

李玟演唱的,就是最廣為人知的《天若有情》。

原唱是袁鳳瑛,後來袁鳳瑛也唱過普通話版的叫《青春無悔》,並未大紅。

時隔幾個月,鳳飛飛改了幾句歌詞,將其變為《追夢人》,並作為1991年台灣電視連續劇《雪山飛狐》的片尾曲。這版《追夢人》也成為內地聽眾最熟悉的一個版本。

原唱袁鳳瑛。袁鳳瑛是羅大佑「音樂工廠」旗下歌手,也算是羅大佑的徒弟,唱這一曲《天若有情》便一舉成名,不到一個月就達成了白金銷量。後來退出歌壇,當了音樂老師。

經典的歌曲可以穿透時代,哪怕到現在,只要我們聽到「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也總會心生傷感,腦中浮現著吳倩蓮悲傷無助的樣子。

大概李玟也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尾太過殘忍,太意難平吧,她演唱完之後跪倒在地,久久未起,似乎在改寫jojo命運的結尾——

華仔死了,jojo不妨也隨之而去,或許這是對那場30年前的愛戀的最終成全。

很多人對「港樂」的情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香港電影。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強勢輸出到東南亞各國,輝煌程度一時無兩,更神奇的是,每一部電影都搭配了恰到好處的主題曲。

那些年擔任電影配樂、作詞作曲的也都是精英人物,比如黃霑是廣告人出身,是中環身價最貴的高級白領,一字千金也不為過;(許冠傑《滄海一聲笑》,羅文《世間始終你好》、《獅子山下》,張國榮《倩女幽魂》,林子祥《男兒當自強》等等)

林振強是林燕妮的弟弟,一家子都是才子才女,亦精通創意、廣告。(張國榮《共同渡過》,林憶蓮《激情》,梅艷芳《壞女孩》,張學友《愛是永恆》,陳慧嫻《傻女》,劉德華《暗裡著迷》等等)

當然除了這兩位還有很多很多。

文人寫歌詞,身上帶著學究氣,重視傳統,更追求美感,他們對詞句的對稱、工整、韻律都比較精通,同時懂得欣賞電影的韻味,往往能寫出特別貼合意境的歌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所以,這些歌,往往承載著電影最精華的部分,甚至凝結著一部電影的價值。

有些歌,《聲生不息》中雖然暫時沒唱到,但足以代表電影時代港樂的輝煌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英雄本色》的主題曲《當年情》。

又是一組世界名畫。

《英雄本色》拍攝於1986年,導演吳宇森憑此片一舉成名,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暴力美學」時代。

《英雄本色》的意義在於,它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極致的世界,從而疏解了一代青少年相對苦悶的情緒。

小馬哥的風衣多麼帥,他們意氣風發,走路帶風……

少年們嚮往著劇中人物,瀟洒地活,壯美地死,血腥中布滿浪漫,黑色里閃現光明。

這種動人的情感,是全人類共同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英雄本色》以及那首《當年情》,不僅跨越了語言界限,還跨越了國界。

比如在韓國,《英雄本色》或者張國榮,幾乎是「頂流」的架勢,橫掃整個娛樂圈。

韓劇《請回答1988》里開頭就有《英雄本色》的客串。

張國榮訪問韓國,全智賢作為小迷妹去送鮮花做採訪,因為太過激動,NG了好幾次。

劉在石是張國榮骨灰級粉絲,聽到旋律就能唱出《當年情》,粵語發音還挺標準。

韓劇《附身》。

韓劇《機智的監獄生活》。

2012年宋仲基演唱《當年情》。

同樣的還有很多。

《一生所愛》,唱著大漠裡的遠曠與荒蕪,喜劇之下重重的悲愴。

這首歌和《大話西遊》一樣,年少時看電影,覺得是喜劇,聽歌,覺得無所深意。再過二三十年,人近中年再看再聽,又能品出更深的味道,百爪撓心般的寂寥感,所謂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似是曲中人。

「苦海,翻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多麼絕的詞,一生所愛,一生所悲,盡在此句。

《滄海一聲笑》,怎麼會有人把逍遙、豪情、快意、氣蓋雲天的武俠江湖硬生生地濃縮進了一首歌里呢?

這首歌僅僅有短短81個字,卻唱得人峰迴路轉心潮起伏,前奏的琵琶一響,大家紛紛扎入了那個神往的俠客世界裡。

徐克和黃霑共同創作《滄海一聲笑》。

好歌的最高境界,是不挑歌手。自從1990年電影《笑傲江湖》上映以來,很多歌手翻唱過它,也許味道各有不同,但鮮少失敗。不是人駕馭歌,而是歌抬了人,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在《聲生不息》中,歌曲大都經過精心挑選,不僅僅是電影主題曲,還有許多有代表性的歌曲。

李健剛一開嗓就唱了張國榮的《沉默是金》,這首歌內地的孩子們很熟,厲害的可以全程模仿張國榮的聲音,難辨真假。

張國榮亦唱了很多次。最有意義的一次是1992年許冠傑退出歌壇宴會上,兩位強者,各有風格,各有經歷,在同一首歌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鳴,唱出了各自在歌壇起伏的點點滴滴。

安崎唱了周慧敏的《自作多情》,從著裝到颱風都是濃濃的港風。

當年周慧敏就是憑藉著這首歌,在1993十大勁歌金曲中驚艷演出。一襲紅裙,一頭黑髮,白白糯糯,正式開啟了香港的玉女時代。

所以,這就是「港樂」的魅力,它承載情感、承載記憶,更承載著傳承。

好的東西不怕時間,更無懼於時代變化,我喜歡《聲生不息》中寫的那句話——風再起時,如歌歲月中的少年從未告辭。

港樂就是憑著這樣的優勢,風靡了整個東亞。

據說《英雄本色》在韓國上映時,全城的黑色風衣都賣光了,人人都會講粵語的「大哥」二字;《天若有情》更是在韓國上映了整整九個月,劉德華連續三年蟬聯韓國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巨星」。

所以,如果從歌曲本身來說,為什麼港樂從80年代就開始傳唱,一直到現在依然從未被人遺忘?

首先,站在時代大潮中看,港樂是最先撫慰人們心靈的一縷清風。

正如李健所說,小時候喜歡聽港樂,但苦於沒有渠道,要麼苦苦守候著一周一次的收音機播放,要麼就是買電視報,搜索節目信息,以免錯過。

娛樂是最敏銳,並且最具生命力的。

八十年代,香港已經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那時候香港有多麼強呢?1981年人均GDP達到4100美元,是亞洲四小龍之首,隨後而來的很多年也被稱為「大香港經濟」時代,不僅經濟騰飛,娛樂業也高度發展。

與此同時,內地則剛剛開啟改革開放,從某種程度上說,香港娛樂是伴隨著經濟,就像南風一樣,不易察覺但迅速地吹到了內地的大街小巷。

首先到達人們身邊的便是音樂,也就是香港各種流行歌,因為它最方便、最快捷,只需要一部小小的收音機,或是幾盤磁帶,誰都可以聽到,或者,誰都可以跟著唱兩句。

這正說明了港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即便是遠隔千山萬水,即便環境艱難,但它仍然倔強地、不容置疑地走進了每一個內地少年少女的心中,並在其中生根發芽。

後來在內地最先開始流行歌的廣東歌手,他們大部分的創作也都帶著濃濃的香港元素,從旋律到服裝,都洋氣得很。李健說形容一個人很時髦,就說他很「港」。這就是港樂的影響力。

所以很多歌手都會對年幼時期在電台、收音機中偶爾聽到的港樂具有濃重的情結。

周筆暢唱了一首《1984》,這首歌在內地知名度不高,她說「這是港樂遺珠」。

但我認為她是在懷念自己的童年,這是她在童年時就喜歡上的港樂,因此也唱得格外動情。

歌詞里寫:「再聽這,這古老擴音機,就似是置身於1984,年月日分秒某人某地,以最溫暖的聲音,與不變的天真,送上熱吻」。

熱吻不僅僅獻給那古老的收音機,更獻給那個啟迪了我們情感的港樂時代,也許,少年的未來之路,就埋伏在這一首首港樂的歌詞與旋律中吧。

第二,港樂是真誠的、細膩的、同時是情感充沛的,這些品質在任何時代都尤為稀缺。

港樂有個特點,它很擅長 描述人們自己的情感—— 戀愛的甜蜜,失戀的痛苦,父子情深,兄弟之情,相忘於江湖,相逢於都市;那些雀躍、幽怨、美好、傷悲,在成百上千首的港樂里被描寫得淋漓盡致。

在某種角度講,港樂是有一定文學性的。

毛不易的《遙遠的她》,唱哭了許多人,這正基於這首歌本身就在寫一個悽美的故事,歌詞娓娓道來,在情感濃烈時亦有打人心扉的句子。

所以何炅才會提到,張學友、陳奕迅、毛不易各有千秋,都唱出了不同的味道,這樣的歌,對歌手來說也是幸事。

催淚彈還有林子祥和曾比特的《單車》,也是把父子細膩的情感剖析得動人極了。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誰要下車。」是啊,若是父親一直在,單車後面的孩子,也始終心存安定吧。

是的,港樂就是一場華麗的夢,它如此絢麗,動人心魄,且綿延至今。

我們欣慰的是,這顆珍珠歷經歲月從未褪色,而現在,有很多人願意將它妥善保管下去,老一代香港歌手實力在線,新一代歌手也在努力將港樂賦予新的時代風貌。

我很感動的一個瞬間是炎明熹和楊千嬅坐在一起唱的那首《勇》。

楊千嬅見證了千禧年之後港樂的輝煌;而炎明熹,一個00後女孩,她有著Z世代的特點,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港樂八九十年代的輝煌,卻感同身受於它的魔力。

年輕歌手們乘著這股風在駛向未來,「如何險要,懸崖絕嶺,為你亦當是平地」,似是唱給自己,也是唱給港樂。

即便沒有經典電影或時代濾鏡的加持,就算是近些年的港樂,也依然好聽。

因為粵語發音本就多變,九聲六調,各種情緒都能駕馭,念詩都像唱歌,有著先天優勢,若再配上完美聲線,那麼一首好歌就會誕生。

炎明熹初舞台《蜚蜚》,十分動聽,讓人印象深刻。

曾比特初舞台《初戀》,讓人耳目一新,網友稱讚他港風十足,是匹黑馬。

港樂是珍珠,回憶是珍珠,少年的一切都很美,而少年長大,會經歷屬於自己的山海與波濤,但不管境遇如何,青春時的悸動、那些脫口而出的旋律,將會帶來更為久遠的力量……

儘管可能聽不懂歌詞,但歌里的一切我們都感同身受。

那些夏日的微風,冰鎮的西瓜,隔壁班的男孩女孩,以及磁帶里永遠不知疲倦地放著自己喜歡的歌,歌詞本上歪歪扭扭的歌詞,裝模作樣地模仿著粵語的發音向同學炫耀,這大概是我們一生中最值得珍重的時光。

更欣慰的是,它在2022年,還依然鮮活著。這是新的時代賦予的真港風。

我們的青春里有港樂,我們的未來也有港樂,想一想,這真是太美好的事情了,不是嗎?

推薦: 名流||瑞典公主維多利亞,要江山也要美男……

上文: 扯白||葉倩文:如何做一個不甜的「糖心女孩」?

推薦: 名流||瑞典公主維多利亞,要江山也要美男……

上文: 扯白||葉倩文:如何做一個不甜的「糖心女孩」?

作者:伊莎貝拉

責任編輯:伊莎貝拉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9232b64f5cd181ce8b63d51862ca56a.html




道歉聲明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