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華原創丨明察秋毫(隨筆)

2023-09-25     真言貞語

原標題:石清華原創丨明察秋毫(隨筆)

明察秋毫

文/石清華

退休後有了新的生活習慣:每日兩餐,但依舊保持著吃遍住地附近小餐館的懶惰。

新住地附近的大中小餐飲店,還是小區門外的幾家小店價廉、實惠。

送孫子上幼兒園、買菜,返回途中即呼喚:「老巴子(老婆),下來。」

「好的。」

到得店裡,每個門類任選一種。點餐:水餃、餛飩、熱乾麵、炸醬麵、牛肉麵、香菇肉絲麵;點菜:雞脯、鴨腿、豬耳、滷牛肉、炒肉絲;白送:涼拌黃瓜、醋泡蘿蔔、油炸豌豆、各種佐料。自備:濁酒二兩、瓜果一門、淡茶一杯、手機一部。九點多鐘,與老婆對坐,觀民風、看歌舞、聽新聞,慢吃慢喝。比較各家店鋪,還是有些細微差別。

不論哪家同類小店,同樣的菜品,價格基本一樣,色香味也大同小異。開始懷疑:小店主們是不是串通一氣,壟斷價格?看看他們的價格表,兩元至二十幾元,大多十元左右,平民價格,總要有支出呀,大約也沒有通同作弊的必要。要是有什麼祖傳秘密,獨霸一方,那就會漫天要價。如「秘制鴨火鍋」,市場賣宰好了的鴨最低八元、最高十六元一斤,一隻鴨三至五斤。一般餐館的鴨火鍋可能買三斤八元一斤的鴨,賣六十八至七十八元一個火鍋,差別只是加配料、配菜的多少不同而已。如餐館生意好,則店主可直接向養鴨者訂購,成本會更低。「秘制鴨火鍋」,色香味與一般的就是不同:色澤晶亮、湯汁味長、肉嫩易嚼。其分量在客人多時還不如一般餐館,價格卻高達一百九十八元,但沒有客人提出異議。縱有想法,那也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不論是什麼人,每到餐館時,店主、服務員都會有意無意地一掃或上下打量,量體裁衣、因人而異。然後點一點頭,微微一笑:

「師傅,您來點什麼?」

「先生,您需要點些什麼?」

「老闆,請坐。」

隨即引入座位,躬身遞上菜單。

我可能屬於先生,初到店裡,望一眼牆壁上的一般飯菜名稱價目表,店主即知我不是師傅,也不是老闆,微笑著說:「先生,您需要些什麼?」

「老闆,我看上去像先生嗎?」

「看您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做體力活的。」

「不像老闆嗎?」

「不像。大老闆不會光顧我們的小店,小老闆差不多是橫著走路的。」

「看來你是個人精啦,肯定生意很好。一碗餛飩、一盤牛肉、一個雞脯。」

「好嘞,您稍等,馬上就到。」

舀來油炸豌豆、夾個涼拌拼盤、從包里拿出幾個冬棗、倒上二兩濁酒,已經比較豐盛了。天熱在店裡,涼爽在店外,不慌不忙,細嚼慢咽、淺斟小飲。任冷氣或輕風撫摸,十分愜意,更增添了對人世間的無限留戀。

不過,在同一店裡吃上一段時間,同樣的菜,價格沒變,但分量卻在逐漸減少,到後來才猛然發現,炒肉絲只是初次的一半,喝二兩酒已經不夠,趕緊轉移地方,吃幾天又轉個地方。門店基本上是一個一個挨著,店主、服務員對經常到店的客人是比較關注的,更關注別人店的價格、客人。

我過個三五天後回到原來的店裡,店主熱情洋溢、滿面笑容:「歡迎先生再到店裡來,我如果有什麼做得不好,請您告訴我。比如價格、味道、分量等,只要能做到的,儘量讓您滿意。」

「謝謝您的熱情,我來這裡就是喜歡啦。」在緊挨著的幾個小餐館裡,轉過幾回之後,在往後的日子裡,基本保持了初次的模樣。

這些小店,基本上只有臨街一間房,四十平方米左右。擺上幾張條桌、放上一些可摺疊的椅子。客人大多是上班或打工者,把小店當作自家廚房。我在時間上與他們錯開,便成了小店的常客。當然也有機會去做大中店裡的稀客。大中酒店或地處鬧市、設在高樓,或藏於秀山、瀕臨綠水。那裡是有錢人的天堂,基本沒有普通百姓的足跡。他們的設施豪華大氣,他們的服務熱情周到,他們的佳肴色香味俱全。小中大餐飲店的同樣菜品,分量呈算術級數遞減,價格卻呈幾何級數攀升。儘管如此,大中小店仍然門庭若市。

不論什麼店,店主、服務員都善於聽言觀色,因人而異。只要有錢可賺,哪怕微薄,也會盡力去做。顧客則明察秋毫、欲擒故縱,儘可能力爭物有所值。

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在激烈地博弈中,最終求得和平共贏、皆大歡喜,用微笑面對世界。

(2023年9月14日)

【作者簡介】石清華(男),退休教師。出身卑微,有幸長成,但歲月蹉跎,一事無成,只好勤奮幹事,踏實做人。胸無大志,交遊平民,酸甜苦辣,離合悲歡,滲透於心。然盼其覺醒,努力上進。替己謀福利,為國盡忠誠。暢敘平民事,共享人間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901365a8d0b5c3a6f62c809d21295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