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房企「三巨頭」都走進入了美元債重組之路,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者 | 蒲肅
來源 | 債市觀察
由於流動資金持續緊張,碧桂園計劃啟動境外債重組。至此,國內房地產行業曾經的「三巨頭」碧桂園、恆大、融創的美元債都走上了重組之路。
不同的是,恆大美元債重組陷入擱淺,融創剛剛在上個月宣布重組過關,而碧桂園剛剛開始,結果如何值得期待。
10月10日,碧桂園發布公告稱,碧桂園目前有4.7億港幣的到期債務預計無法按期償還,同時預計其所有境外債務無法按期、或在相關寬限期內履行,這些境外債包括但不限於碧桂園發行的美元債券項下的償付義務。
來源:企業公告
「從統計數據看,碧桂園公開的美元債有15隻,涉及本金93億美元。碧桂園的美元債務規模較大,也成為其要集中處置的重點內容。」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指出,碧桂園境外債重組,是當前房企境外債務處置中的較大事件,值得重視和關注。
上述公告發布後,碧桂園港股股價應聲下跌,盤中跌幅一度超10%。截至2023年上半年,碧桂園總資產約1.6萬億元,總負債超1.3萬億元。
來源:東方財富網
銷售額連續6個月下降,
短期內現金流不足
導致碧桂園啟動境外債重組的壓力來自於銷售額持續下滑以及融資凈額持續告負。
碧桂園在介紹公司銷售情況和流動性狀況時表示,進入2023年以來,公司銷售額承壓明顯。2023年1月至9月,碧桂園權益銷售額約1549.8億元,同比下降43.9%,較2022年同比下降65.4%。
其中2023年9月單月,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額約61.7億元,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80.7%,較2021年下降86.5%。
同時,在行業銷售環境未明顯得到改善的形勢下,碧桂園面臨資產處置出售的重大不確定性,碧桂園預計流動性在中短期內仍將持續緊張。
銷售下滑之外,碧桂園表示,公司融資面臨「嚴峻挑戰」。
碧桂園稱,自2020年以來,公司融資活動現金流持續凈流出,在融資環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持通過銷售回款及存量現金履行償付義務。
企業預警通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碧桂園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分別為負514.4億元、負129億元和負586.9億元。
來源:企業預警通
融資業務中變化最大的是銀行及其他借款所得,2018年至2021年,碧桂園此項的借款所得都在千億元以上。
但是對比不難看出,碧桂園的銀行及其他借款所得的金額與歸還金額從2020年開始出現負數:
2020年至2022年,碧桂園此項借款所得為1415億元、1372億元和470.9億元,而此項歸還金額分別為1871億元、1444億元和1079億元。
到今年上半年,碧桂園從銀行及其他借款所得的資金減少到只有142.1億元,而同期歸還金額達到370.1億元。
「當前本集團銷售和融資面臨嚴峻挑戰,帳面可動用資金仍然持續減少。雖然本集團已竭盡全力探索過包括資產處置等不同方案籌集現金流以繼續履行財務承諾,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仍難以在短期內迅速補充足額的現金流以改善流動性,導致本集團的現金狀況依舊顯著承壓。」碧桂園在公告中表示。
截至2023年6月30日,碧桂園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11億元,受限制資金約294.5億元,短期借款約1026億元。
百億境內債展期,全力保交付
碧桂園表示,公司正尋求整體方案來全面解決當前境外債務風險,以時間換空間,讓公司能有機會用實際行動努力經營。
目前,碧桂園已經聘請中金公司和華利安諾基(中國)有限公司擔任財務顧問,聘請盛德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協助評估碧桂園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況,並制定整體解決方案。
在此之前,碧桂園已經完成9筆境內債、合計本金約147億元的債券展期工作,減輕公司還款壓力的同時,方便碧桂園全力推進保交付工作。
2022年,碧桂園及其合資企業和聯營公司交付房屋近70萬套,交付量居行業第一。截至2023年9月30日,碧桂園及其合資企業和聯營公司年內累計交付房屋共約42萬套,累計交付面積約5,112萬平方米,交付項目涉及31個省份、235個城市,部分項目實現提前交付。
來源:企業官網
為應對公司化債工作,碧桂園在不久前成立由董事會主席楊惠妍任組長的專項工作小組,統籌協調重大工作推進,削減不必要支出,以幫助公司渡過本輪下行周期。
嚴躍進分析稱,碧桂園正從內債務處置的基礎上,轉到境外債務的處置過程中,鑒於此前境外債務處置的經驗,預計此類境外債務處置的工作也會有較好的開展,「我們認為,此類處置工作的經驗相對成熟,且目前房地產市場穩住了,同時各地對於金融16條的資金運用放寬,也有助於一些境外債務的處置工作。」
關注房企美元債重組,歡迎留言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