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驚雷!印度試射第三代「赫利納」反坦克飛彈,號稱全球頂級

2022-05-08     佐羅軍事

原標題:高原驚雷!印度試射第三代「赫利納」反坦克飛彈,號稱全球頂級

高原驚雷!印度試射第三代「赫利納」反坦克飛彈,號稱全球頂級

據環球網援引印度《經濟時報》消息稱,近日印度軍方於所謂的「拉達克」地區,成功試射一枚國產「赫利納」反坦克飛彈。在此前一天測試中,該反飛彈也成功擊中預定目標,以此驗證其在高海拔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赫利納」反坦克飛彈系「納格」反坦克飛彈機載版本,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屬於一種射程8公里的射後不管的主動紅外製導的反坦克飛彈,從紙面性能上看還是比較先進的。這次測試結束後,印度DROD官員對外表態稱,「赫利納」反坦克飛彈性能優異,可躋身世界一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上世紀90年代,隨著T-80UD及85-IIAP型主戰坦克的相繼到貨,使得巴基斯坦地面裝甲部隊總體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反觀印軍,依靠著蘇制T-72M1型主戰坦克所形成的優勢蕩然無存。為扭轉不利局面,印軍除寄希望於國產「阿瓊」坦克項目外,又決心研製總體技術更為先進的反坦克飛彈,以此應對來自巴軍地面裝甲部隊的威脅。

當時印軍的反坦克飛彈主要由三種構成,蘇制AT-3「耐火箱」、法制SS-11及米卡等,總數達22000餘枚。儘管基數龐大,但因服役年限較長,作戰性能陳舊、總體技術過時等諸多因素,因此無法滿足印軍的實戰需求。

鑒於此,印度於1983年實施的「飛彈發展綜合計劃」中,編列代號為「毒蛇」(印地語音譯「納格」)的反坦克飛彈項目,承包商系巴拉特動力公司、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局等。按照印軍要求,「毒蛇」項目須具備第三代反坦克飛彈的主要特徵,即制導方式採用自尋的制導技術、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等。

「毒蛇」飛彈的全長1.85米、彈徑1.3米、全重43千克,採用雙級串列式高爆戰鬥部,重達8公斤。前裝藥直徑達47毫米,藥型罩材料採用金屬鉬,而非以往的紫銅,在距離目標1米處由雷射近炸引信引爆,前裝藥聚能戰鬥部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引爆反應裝甲,或針對復合裝甲進行初次破甲。飛彈戰鬥部的後裝藥直徑達130毫米,爆炸後會產生巨大能量的金屬射流,穿透多層復合裝甲,進而徹底將坦克摧毀。

「毒蛇」飛彈的串聯戰鬥部設計已在多次測試中得到驗證,印軍也宣稱其靜破甲厚度達到1000mm/RHA(軋制均質裝甲),但實際水平卻是>900mm/RHA。為了達到一擊斃敵的效果,該飛彈採用攻頂和常規攻擊兩種模式,根據不同的打擊目標選擇不同的打擊模式。如對敵方坦克或裝甲車輛發起打擊時,該彈則採用攻頂模式,在飛抵目標區域後,飛彈突然俯衝,以俯衝方式對坦克頂部發起攻擊。在面對低空範圍內的直升機或敵方掩體防禦工事時,該彈採用常規的平飛攻擊模式,在飛抵目標近距離處引爆裝藥,以此對其達到殺傷效果。

「毒蛇」(納格)飛彈為提升攻擊速度,印軍為此研製出一種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以此滿足大推力和無煙化的需求,其推力可達到普通固體發動機的兩倍,飛彈飛行速度在發射3秒後,即可超過1馬赫,但其最大射程並非坊間傳聞的6千米,而是4千米。

為使該彈達到「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印軍又在其制導系統上苦下一番功夫,最初設想是提供3種不同的制導模式,即有線制導、紅外製導及毫米波制導。因有線制導模式存在著系統笨重且射程太短的缺陷,旋即被印軍首先否決;毫米波制導模式固然先進,但按照印度的總體技術能力,短期內難以攻克,即使是在今天,也未見其在該領域有多少起色,因此該彈最終採取無線電數據鏈指令+被動紅外熱成像復合制導模式,進而保證該彈在攻頂及常規攻擊模式下都能精準命中預定目標。

在「毒蛇」(納格)飛彈研製之初,按照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的發展思路,印軍希望在其車載型基礎上,推出多個衍生版本,涵蓋機載型、可攜式等。但時至今日,得益於印度傳統因素,即進展遲緩、行事拖沓、質量堪憂等,除機載型「赫利納」處於測試階段外,可攜式版本更是無跡可尋。

作為納格反坦克飛彈的機載版本,「赫利納」飛彈的具體技術改進目前不得而知,僅可以確定的是,該飛彈最大射程由此前的4千米提升至8千米,其制導模式,大體上應採用無線電指令加被動紅外熱成像復合制導模式。至於其真如印度DROD官員所宣稱的「世界頂級」,目前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該飛彈制導系統暴露出嚴重問題,赫利納在此前多次測試中,曾一度出現過在夏季沙漠環境下難以鎖定坦克目標熱能標記的難題。換句話說,由於外部環境的高溫炎熱,使得坦克目標的熱能標記很容易淹沒在周圍環境中,對赫利納反坦克飛彈的制導系統造成嚴重干擾,進而使其無法精準命中預定目標,最終出現脫靶的窘境。

鑒於此,印軍進行了升級改進,並在2018年8月中旬舉行相關測試,測試結束後對外宣稱已攻克這一難題。但按照印度慣有的尿性,該飛彈制導系統能否正常工作,一改此前窘境,該有待進一步觀察。

實際上,印度此次試射的「赫利納」反坦克飛彈仍與世界頂級產品存在著較大差距,儘管其性能指標看似先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4月,印度國防部就已撥款52.4億盧比,決定採購300枚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納格」反坦克飛彈及25輛飛彈發射車。直至2020年10月下旬,該飛彈才完成最後國家測試,由此可見印度陸軍對其總體作戰性能實在是不敢恭維。同理可推,「赫利納」反坦克飛彈的真實水準,同樣將受到來自印度軍方的高度質疑,進而陷入到多輪測試,升級改進的固有怪圈中,至於其批量生產,列裝服役則與「納格」反坦克飛彈一樣,又將踏上一條漫漫長路。

不過「赫利納」反坦克飛彈試射成功以後。印度政府隨即取消了與以色列國防承包商拉斐爾先進防務系統有限公司簽訂的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協議,不再採購321套「長釘」反坦克飛彈發射裝置和8356枚飛彈,取而代之的是打算採購本國設計和研製的反坦克飛彈。

印度至今還沒有像中國一樣在熱成像紅外敏感器、紅外圖像處理晶片和熱像圖像處理軟體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所以印度幾種先進反坦克飛彈的研製進度十分悲催,全都極大地拖延,將來的具體的確切的服役時間,只有天知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6344e899d257e7fc9335c684e09c1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