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前半生!

2022-05-26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辣椒的前半生!

「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翻開中國歷史,已知最早的辣椒記錄可追溯到1591年,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第一次提到「番椒」。「番椒」就是現在的辣椒,「番」一字道出了辣椒的外國血統。

儘管「辣」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的出現要遠遠晚於「酸甜苦辣咸」五味中的其他四味,但它在中國的傳播要更迅速和更猛烈,幾乎顛覆了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秩序,且毫不留情的取代了花椒、胡椒等作物在辛味大軍中的位置,叱吒食壇400年,構建了神州地圖上一片通紅的辣域。

01

浙江初登場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辣椒得以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契機。

辣椒在1493年被哥倫布從西印度群島帶回西班牙,1548年傳至英國,16世紀下半葉傳遍歐洲,16世紀末辣椒由秘魯經墨西哥來到中國。

辣椒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在浙江。

或許是由於對外來事物的存疑態度,此時的辣椒並沒有熱烈地登上餐桌,而是栽種在富貴人家的後花園作觀賞用。於是江浙地區人民把辣椒寫入了文學作品和園藝書目:

凌霄花。陽壯的咍。辣椒花。把陰熱窄。含笑花。情要來。紅葵花……

——《牡丹亭·冥判》湯顯祖

這個出身美洲的神奇物種,剛漂洋過海抵達中國時,人們賞它的白花,觀它如筆頭的果子,可沒有人想過往嘴裡擱。

而此時的辣椒也絕對不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它會憑一己之力,攪起飲食風雲。

02

黔人:中國吃辣第一人

在祖國東南海登岸的「番椒」,並沒有因為模樣新奇就被江浙一帶人青睞,於是它們另闢蹊徑,一路摸爬滾打,前往大山深處,渴望被更多人看見。

萬幸,這次它們沒有被辜負。

康熙年間《思州府志》有記:「藥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雲貴高原,明清時期此地群山割裂互相隔絕,各部落呈犬牙交錯雜居分布,再加上土匪橫行,原本就不產鹽,而土匪又將四川運來的鹽攔截了,百姓食鹽,就愈發困難。

昂貴的鹽價難以消費,辣椒的到來給窮苦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代鹽、下飯;久而久之,辣椒就在黔人的餐桌上生根發芽。

黔人食辣,毫無章法可言,圖的就是一個無拘無束。

他們把辣和酸放一起成就了鼎鼎有名的貴州酸湯魚,與苦一起成了侗苗二族的心頭好——牛癟湯,此外,辣還以各種形態制霸雲貴高原。

彪悍的糊辣椒、辣到雙腳直跳的糍粑辣椒、胖胖的莽椒、街頭小吃都離不開的五香辣椒麵、撫慰人心的油辣椒、有玉米香氣的渣辣椒......

而對於黔人來說,不管吃多麼樸素的東西,只要拿煳辣椒打個蘸水,都能痛痛快快吃個肚圓。

03

湘人:辣是一種本能

明清時期戰亂頻發,多地社會結構重組,湖南的新移民與少數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傲氣沖天、敢為人先的性格,而當火辣辣的辣椒遇上火辣辣的湘人,氣氛便在一瞬間達到頂點。

湖南是我國最先形成的食辣省區,嘉慶年間就已食辣成性,民間更是有「糠菜半年糧,海椒當衣裳」的說法。

湘地三面環山,北入洞庭,夏日溽熱,秋冬濕寒,而傳統中醫認為辣椒具有祛濕、發汗的功效,因此,辣椒對於湘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湘人吃的辣是「雙辣」,先從視覺上給予紅色重擊,而後從口腔直衝向天靈蓋,勁悍決烈,不留情面。

在湖南,沒有什麼菜是一桶剁辣椒解決不了的。

這桶剁椒首先征服的就是魚頭,猛烈的辣和魚頭的香,被一勺熱油治得服服帖帖,四溢的剁椒香,由內而外包裹著魚頭,吃一口,辣味直擊靈魂。

04

川渝:與辣椒天生一對

作為清代重要的鹽、糖產地,當時的川渝一帶比貴州等地富庶得多,調料品也更豐富。不過辣椒並沒有放過這裡,準確地說是川渝並沒有放過辣椒。

辣椒進入川渝以前,這裡的菜系不麻、偏甜、相對精緻,而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大量湧入,辣椒隨之落地生根,從此麻辣鮮香成為川菜的精髓。

川菜中那勺紅油,明亮又耀眼。遠看一盆色澤紅亮,初嘗辣而不燥,再品香味醇厚,最後吃干抹凈咂巴嘴的時候還回味綿長。

川渝人吃辣的功夫全國公認,不過在辣之上還要添一道麻味,渾如火上澆油,對舌頭造成了雙重打擊,而這種看似激進的口味,實則是川渝人對於傳統的留存。

川菜里的麻婆豆腐,熱鍋起油,先撒一大把辣椒末,炸出香味,中間下牛肉(如今也多用豬肉),煮至酥爛添豆豉,最後,大勺推進豆腐,大火烹煮,臨出鍋前,撒一把花椒粉,麻與辣被熱火烘到極致。以辣開頭以麻結尾,首尾呼應,最是川菜靈魂。

柔嫩的豆腐,浸在一汪紅油里,入口是麻而不燥,辣而不烈,回味甘甜,勾得人舉箸不停。

05

贛人:辣是一種痛覺

江西,在中國辣域裡算不上十分出名,但在辣度上可謂是十分生猛。江西的辣,辣得曲高和寡,鮮為人知,直指中樞神經

一道贛南小炒魚,醬色十足,其中摻夾著幾片紅辣椒,乍一看以為是個點綴,只夾起魚往嘴裡一擱,還未深咬,辣味就先裹住了牙齒。

一盤碧碧綠綠的炒青菜,既無鋪天蓋地的紅油,也無火漫金山的椒段,你毫不設防地送進嘴,辣意瞬時如潮似浪席捲而來。

一碗燉雞蛋,一碟炒米粉,一盆清清淡淡的湯水,一盤怎麼看也沒有玄機的炒菜,都能釋放出十足功力的辣意,綿綿不息直至全身,吃一口你就會感受到其中無形勝有形的辣。

反正,小看贛人吃辣的人最後都會留下一句:「可能那鍋就是辣的!」

06

陝西:最懂辣的心意

清同治初年,陝地暴亂。時代動盪,平民不安,浪潮把辣椒一路北上推進關中。從一開始,辣椒似乎就是菜肴的配角,在這裡,辣椒終於當了次主角。

西北氣候乾旱,氣溫較低,辣椒便改換新顏,不再做醬。

關中的油波辣子,確是一位光彩照人的角兒,給它搭戲的有八角、茴香、花椒、桂皮……混合均勻後一大瓢放了少許醋的熱油直潑而下,活色生香。

甚至在渭南的八寶辣子裡,不管是肥瘦相間的豬肉粒,芥疙瘩腌制的鹹菜,還是隨著時令變化而添加的各色蔬菜丁,統統也要為辣椒讓道。

西北的面,有一百種吃法,寬面細面,褲帶面棍棍面,拉條子壓餄絡,不管哪種面,上桌之前,都得舀上一勺油潑辣子。

西北的饃,可以夾萬物,滷肉、粉蒸肉、煎雞蛋、生菜花生鹹蛋黃......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饃夾不住的,可不管夾了什麼,都不能少了最後澆一勺油潑辣子。

西北的肉,白煮著吃,放湯里吃,早晨吃,晚上吃,熱著吃,涼拌吃,別人怎麼吃不管,西北人吃,就絕不能沒有油潑辣子。

陝西人吃油潑辣子,不是沾一點黏一點,而是一勺一勺舀,一勺一勺撒,每到飯點,一聲聲「咥走!」迴蕩在八百里秦川。

07

尾聲

漸漸地,辣椒征戰四野,其下風格無數,但大致可分為三大層次:

重辣區:長江中下游湖南 、湖北 、 江西 、貴州 、四川 、重慶 、陝西南部等;

微辣區:北京、山東、山西、陝北及關中地區,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淡味區:東南沿海江蘇、上海 、浙江 、福建 、廣東等。

辣椒時代拉開大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33d109fc4cfd1f973e55d67a407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