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風投資本瘋狂追捧的20個AI公司,哪家會成為第一個泡沫?

2023-08-08     AI狐頭條

原標題:2023上半年風投資本瘋狂追捧的20個AI公司,哪家會成為第一個泡沫?

原創 | 矽谷101

在矽谷,AI創業也瘋狂了好一陣子了。

一出門,發現連接各大科技企業的101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已經全面從Web3公司變成了AI公司們。AI賽道正在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批量產生獨角獸們:除了大模型和AI多模態創業之外,矽谷風投資金們正在瘋狂湧入AI上下遊方向:算力優化,縮小模型,開發庫和企業模型部署,以及眾多垂直領域的應用。

不僅風投VC們集體FOMO,連英偉達、甲骨文等科技巨頭也聚精會神地尋找獵物,快狠准地開啟收購潮。

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盤點2023上半年最熱AI獨角獸,看看從2022年年底ChatGPT火爆出圈以來,在矽谷創投圈引發了如何的AI熱潮,什麼項目最火,風投們都在哪個賽道砸錢,創業者們都在往哪個方向擠,有什麼收併購在發生。

其實說實話,今年的融資環境非常糟糕。

2023年的上半年,全球融資額是在1440億美元,這個數字比2022年的上半年同期下降了51%。其中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在AI領域的投資占比達到了所有風投投資額的18%,數額在250億美元。

而生成式AI領域就像是資本寒冬里的一把火,並且很多風險投資VC明說了:就只投AI項目。

所以,我們在每個賽道挑選了其中最被資本追捧的公司跟大家分享一下,2023年上半年最耀眼的AI創業公司們。

燒錢的大模型們

首先最燒錢的賽道就是大模型。

1. OpenAI:繼續融資3億美元

OpenAI在1月接受微軟100 億美元的投資之後,又在今年4月底以270億美元到290億美元的估值從紅衫資本,Andreessen Horowitz等著名風險投資公司那裡獲得3億美元的新融資,在上半年推出了GPT-4大模型。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7月,科技媒體Semianalysis爆料了GPT-4的大量內部信息,包括GPT-4的訓練參數量達到了1.8萬億,訓練一次的成本高達6300萬美元。大模型和GPT-4的揭秘我們之後找一期來單獨聊,但這裡的點是:大模型實在是太燒錢了,也是整個AI賽道中融資額度最高的賽道。

OpenAI的CEO Sam Altman如何通過綁定微軟來取得現金流和算力支持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我們之前的視頻《OpenAI成長史》。

除了OpenAI之外,在矽谷,大模型並不只是巨頭們的遊戲,有幾個初創公司硬是給跑出來了,而其中一家,就是OpenAI的主要競爭對手:初創公司Anthropic。

2. Anthropic:OpenAI的直接競爭對手

我們在《OpenAI黑手黨》那期中有詳細的介紹這家公司,大家可以到我們的主頁往前翻去看。

Anthropic在5月底完成了4.5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近50億美元,由谷歌和Spark Capital等基金投資。

在四月份的一個小型的史丹福校友聚會上,Anthropic的創始人Dario Amodei跟我們分享了他從之前OpenAI的技術人員到現在的Anthropic CEO,最大的改變就是工作內容變成了每天都在融資,也是說明這個賽道對資金的高需求。

不過Anthropic和谷歌的結盟,來對抗微軟和OpenAI,也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在7月初,Anthropic發布的最新模型Claude2,免費對外界開放,現在可以支持pdf,txt或者csv表格文件的讀取。Claude的賣點是想攻克「AI黑匣子」問題,讓自己的模型輸出更安全更規範,目前已經有不少公司接入了Anthropic的API。

在聚會中,有人問Dario Amodei這麼多公司和巨頭做語言大模型,美國AI最終的市場格局是什麼樣的。Dario說,可能最後就剩三個大玩家提供API。但有人追問他是哪三家的時候,Dario笑著說:下一個問題。

也許他想說是OpenAI,谷歌和Anthropic,但顯然,如今大模型進入混戰時期,除了谷歌,Meta,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在不斷訓練自己的模型之外,創業生態中還是有其他的團隊備受關注的,最後鹿死誰手也說不定。

3. Adept:虛擬AI機器人助手

其中,Adept的創始人也是「OpenAI黑手黨」成員,我們在之前的視頻中也提過,是一個華人創始人的團隊,

在今年的三月,以10億美元的估值進行了3.5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Spark Capital和General Catalyst為主要投資機構。

早在2022年,Adept團隊就推出了和ChatGPT類似的AI助手,叫ACT-1,雖然不像ChatGPT那麼出圈,但在產業內部是引發了資本的關注。

Adept想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訓練大模型來聊天,而是基於ACT-1模型,成為在虛擬世界中的「AI機器人助手」,可以讓人們通過語音或者文字輸入來完成各種操作和任務,就像Adept的演示demo中展示的那樣,比如說,用戶輸入「想要在休斯頓買個4口之家的房子,不超過60萬美元」,瀏覽器自動會進行在指定地區搜索,然後自動鍵入語料條件,出指定結果,最終查詢用戶所需的結果,同時也可以通過輸入給廠家留言然後實現自動留言功能,除此之外,excel的處理以及多工具組合協同它一樣能做到。

感覺秘書的活兒真的能給替代了。

但Adept團隊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動。

Adept的CEO是David Luan,之前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Ashish Vaswani,以及公司首席技術官Niki Parmar是谷歌當初發表的奠定這輪AI大模型熱潮的最重要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八位作者之二,可以說是如今AI圈內最炙手可熱的人才了,但Adept並沒有留住他們。

可能是出現了內鬥或者理念不和,兩位聯合創始人Ashish和Niki都退出了Adept,創立了自己的創業公司Essential AI。新公司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從Thrive Capital融資了800萬美元,據說是為企業構建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軟體,但目前還沒有太多的信息,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矽谷101,我們也會為大家繼續追蹤。

4. Cohere:為企業客戶打造AI模型

今年6月,AI大語言模型公司Cohere宣布獲得2.7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21億美元,投資方包括Salesforce,英偉達,甲骨文等科技巨頭,使得Cohere成功躋身AI獨角獸行列。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項目在早期就獲得了眾多科技大牛的投資,包括圖靈獎得主、有著「深度學習之父」稱號的Geoffrey Hinton、人工智慧業界最有名的學術大牛李飛飛和Pieter Abbeel都有投資。

為什麼這個startup這麼被看好呢?誒,因為Cohere的創始人,不出意外的,又是谷歌的那篇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作者之一,Aidan Gomez。

到現在為止,谷歌當年寫這篇論文的八名作者已經全部離開了谷歌,加入AI的創業大軍中,並且融資能力都非常強。

說回到Cohere,也是OpenAI的強力競爭者,特別是在2B方向。

Aidan Gomez認為,AI大模型發展到一定階段,垂直方向將是未來的發力點。所以Cohere從第一天開始的方向就幫助企業和開發人員使用大模型技術,專注於為企業客戶打造AI模型,並且針對客戶需求,更強調安全性,隱私以及定製化和服務。

所以,Cohere放棄超級內卷的2C賽道,決心在2B領域中差異化競爭。而做大模型2B賽道,最重要的是什麼?沒錯,看了OpenAI和Anthropic就知道,就是要找一個大公司抱緊大腿。

Cohere的大腿就是:甲骨文。

在6月20日,甲骨文宣布和Cohere合作,來為全球企業開發生成式AI服務。對於甲骨文來說,一度在雲服務上與微軟,亞馬遜和谷歌有著非常激烈的競爭,但是,在這次的AI大模型浪潮中稍顯得有些落後,所以綁定一個大模型初創企業,也是合理的。

5. Inflection AI:主打「陪伴型」人工智慧

Inflection AI這家公司的吸金能力真的太牛了。

它在2022年才成立,一年的時間,在2023年6月底,宣布融資13億美元,估值達到4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OpenAI和Anthropic的全球第三大生成式AI獨角獸。

但這個團隊融資能力強也不奇怪,因為它的三位聯合創始人分別是: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Linkedln聯合創始人以及Greylock基金的合伙人Reid Hoffman,還有曾經擔任DeepMind的資深科學家Karén Simonyan。

這三個人湊一塊兒搞公司,就問你投不投。

所以,這輪13億融資中,微軟、Reid Hoffman自己的基金、比爾•蓋茨、谷歌前董事長Eric Schmidt,以及英偉達都是投資人。

在軟體上,Inflection AI推出了語言模型Inflection-1,參數大小差不多是GPT3.5的水平,並且也推出了名為Pi的AI聊天機器人。但跟ChatGPT在在搜索、知識方面的生產力工具定位不同,Pi定位於為個人服務的人工智慧,主打一個「陪伴」。

在Inflection主頁上寫著:We are an AI studio creating a personal AI for everyone. 翻譯過來就是「為每個人創造個人人工智慧」,強調陪伴的特性,包括對話的內容富有同情心、簡明扼要、幽默創新,不與人類在法律、財務、醫療等領域展開競爭。可以直接想像一下,電影《Her》如果成為現實,那麼很可能就是Inflection的產品。

而這個團隊更牛的是在硬體上。InflectionAI目前在與英偉達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AI集群之一:用2.2萬個英偉達H100晶片建成了一個超級計算機,來支持自己AI大模型的訓練和部署,直接碾壓了Meta今年5月公布的1.6萬個A100打造的超算集群。

說到這裡,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一部分大模型的創業生態:一開始很多人說,大模型是科技巨頭才能玩得起的遊戲,現在看來也不盡然,但是前提是創始人要有足夠的技術和業界認可度以及融資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大模型初創公司雖然有直面競爭的部分,但無論是2B還是2C的市場賽道和產品形態上,也形成了差異化打法。當然,科技巨頭們的大模型也在不斷疊代,包括谷歌,臉書等等,蘋果最近也被曝光在做自己的大模型,所以大模型市場的激烈競爭還會繼續。但是,要注意的是,大模型賽道雖然因為融資額高而受到媒體和外界的廣泛關注,但AI其他賽道在過去半年,已經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生態。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賽道,生成式AI作圖和視頻領域。

生成式AI多模態公司發展

6. Mid-jouney:AI作畫佼佼者

首先來說說Mid-journey,這家公司無疑是生成式AI作畫中的佼佼者

最驚艷的是,這家公司在沒有融資的情況下,憑藉著超強的社區運營,僅有11個員工,積累超過1千萬用戶、用訂閱制將年收入做到了1億美元。

雖然Mid-journey目前看似沒有融資壓力,但生成式AI作畫賽道的另外一家公司最近在矽谷倒是掀起了很多的八卦和擔憂,這就是Stability AI。

7. Stability AI:最有爭議的AI獨角獸

這家公司成立於2020年,目標培育開源AI研究社區,其中在Stable Diffusion這個最重要之一的圖像生成擴散模型的背後,Stability AI功不可沒。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Stable Diffusion和Stabiligy.AI並不是一家公司。

Stable Diffusion這個內容生成模如今是Mid-journey的競爭對手,也是文生圖市場中最被看好的玩家,但這是一個開源的模型,簡單來說,這個模型的技術來源是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High-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Latent Diffusion Models》翻譯過來是《基於潛在擴散模型的高解析度圖像合成》,署名作者一共五位,分別來自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和 AI視頻剪輯技術創業公司Runway。而Stability AI提供了算力,一起開源做出了Stable Diffusion。

然而,Stability AI對Stable Diffusion沒有任何所有權。但有爭議的是,Stability AI的宣傳非常激進,把自己說成是「Stability AI背後的公司」, 讓很多人以為這家公司就是 Stable Diffusion 的所有者。而Stability AI這樣的做法,也引發了行業中很多人的不滿。

很快,Stability AI就爆出了接連的醜聞。

首先,不久前《福布斯》就爆料說,公司CEO Emad Mostaque面臨學歷造假,挪用公款,在融資的時候誇大或造假公司情況,拖欠大量員工工資,甚至不交工資稅。我自己在矽谷聽到不少人對CEO的評價是非常浮誇,不懂技術,非常喜歡誇大事實。

這還不算啥,就在最近幾天,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yrus Hodes還把CEO告了,在給法院遞交的訴訟書中寫到說:「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期間,Mostaque以100美元的價格從Hodes手中「連蒙帶騙」的買走其持有的15% Stability AI股份。」

怎麼騙走的呢?當時Hodes以為公司要做不下去了,做好了公司倒閉的心理建設,同時不想敗壞自己的名聲準備撤了,所以聽了CEO Mostaque的建議,把股份很便宜價格的轉給了他。

但據Hodes說,就在股權交易發生三個月後,2022年10月,Mostaque就牽頭進行了一輪規模1億美元的融資,估值10億美元,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等風投機構投資。而Hodes壓根就不知道Mostaque在外面搞融資的事兒,而且融資的方向和之前公司的計劃完全不同,Hodes覺得自己完全被蒙在鼓裡,被自己的合伙人給騙了。

目前,Stability AI在上一輪融資之後估值10億,那麼Hodes被「騙走」的價值100美元的股票,如今值1.5億美元。

你說人氣不氣。

但是,有一說一,Stability AI還是有技術和用戶積累的,包括公司提供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也就是人工智慧AI繪畫工具DreamStudio, 目前擁有來100萬名註冊用戶,公司也剛發布了Stable Doodle,這是一款將簡單草圖轉化為動態圖像的工具。感覺還是蠻多好產品的。

接下來,Stability AI如今面臨這麼多醜聞,還在以40億美元的估值在進行新的一筆融資。而下一輪融資能否正常進行,我們還將拭目以待,但確定的是,目前各種醜聞和公司內鬥的傳言,讓Stability AI的前景被蒙上一層陰影。

但是,我們剛才提到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背後的另外一個貢獻者,Runway,倒是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新融資。

8. Runway ML:《瞬息全宇宙》背後的AI視頻公司

Runway是一家AI生成視頻的初創公司,在2023年中旬宣布完成1.41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達到15億美元,融資總額達到2.37億美元。本輪投資者包括谷歌,英偉達和Salesforce等等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紫瓊主演的電影《瞬息全宇宙》中的一些視覺效果就是由Runway公司的AI技術達到的,包括那個黑bagel。隨著這部電影一舉斬獲奧斯克最佳影片多個大獎,Runway公司也因此火出了圈。

公司的創始人Cristóbal Valenzuela在6月矽谷的一次小型分享會中就跟我們說,身為智利移民,來美國最開始都是被挑選,如今來找他投資的人太多了,現在該他挑選最好的機構和投資人,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公司現在出了兩代產品,分別是將現有視頻轉換為新視頻的「video to video」 Gen-1,以及文字生視頻「text to video」 Gen-2。

我們之後會出一期視頻,詳細講講Runway的模型,以及使用體驗,再次號召大家關注我們的帳號,不要錯過更新哦,在新視頻中我們也會提到這個團隊創始人非常有趣的故事,在矽谷分享會中我對他們的提問,以及和《瞬息全宇宙》合作的背後細節。

9. Tavus:為特定觀眾量身定製視頻

Tavus是一家人工智慧生成視頻技術開發商,但跟Runway用於專業電影的視頻製作上不同,Tavus的設想是,用戶可以錄製一個視頻,只需點擊幾下,就可以創建該視頻的數千個版本,為每個特定觀眾量身定製,包括他們的姓名、信息等。這樣的應用場景可以運用在營銷、銷售、招聘等多個領域,來優化和提升點擊率和轉化率等關鍵指標。感覺在短視頻和廣告領域將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方向。

Tavus在今年3月獲得紅杉領投的61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參與本輪融資的還包括Accel Partners、Index Ventures、Lightspeed Ventures和YC Continuity等一大批矽谷主流投資機構。

在生成圖片和視頻AI領域,因為對於prompt的技能要求,出現了一個新平台,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PromptBase。

10. PromptBase:買賣Prompt平台

除了生成視頻或圖片之外,目前已經有平台可以買賣給AI的prompt了。

Prompt就是你寫給AI的指令,AI能不能生成好的圖,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prompt寫得如何。

PromptBase就是一個針對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和 GPT-3 等模型打造的Prompt交易市場。你可以將來自這些平台的promp以及相關生成的圖像上傳到PromptBase上,並且給對應的prompt 設定出售價格。商業模式也很簡單:賣家獲得售價的 80%,剩餘部分分成給平台。甚至呢已經出現了以賣prompt為生的職業,給自己取名「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師)。

目前我沒有找到promptbase的融資資料和收入情況的公開信息,但我可以想像如果這個賽道真的起來,promptbase這樣的交易平台可能就是新一代的Ebay,但prompt買賣是否是硬需求,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大模型工具系列

為什麼大模型工具賽道這麼火爆呢?原因也很簡單,人工智慧大模型LLM就像一塊潛力無限的大油田,但一般人是直接用不了石油的,你得把它開採出來,通過煉油廠來提取各種柴油,汽油這樣的產品,運送到加油站才能服務於你我這樣的普通消費者對吧。

AI大模型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看到整個大模型基建的上下游,出現了很多的創業機會。

首先比如說,算力上的優化,代表性的公司就是CoreWeave。

11. CoreWeave:算力優化「比傳統雲提供商便宜80%」

CoreWeave公司在今年完成2.21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20億美元,由Magnetar Capital領投,英偉達也有參與投資。

CoreWeave這個公司還蠻有意思的,它是一個算力提供商,主打Cloud-based GPU的概念,也就是用戶不用自己買GPU,直接在CoreWeave的雲算力上訓練各種AI模型就可以。這對中小型的AI公司,沒有預算或者排不上隊買英偉達GPU的公司們,無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雖然英偉達現在有對中小企業的數據中心服務,谷歌雲和亞馬遜雲也有算力服務,但我們聽到的業內看法是,還是挺貴的。CoreWeave號稱可以提供「比傳統雲提供商便宜80%」的算力,如果真的能優化算力成本到這樣的程度,市場的需求肯定還是非常大。

而CoreWeave除了綁定和英偉達的合作與投資之外,也抱緊了微軟的大腿。在今年6月初,微軟就和CoreWeave簽署AI算力協議,同意在未來數年內向CoreWeave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

12. LangChain/LlamaIndex:結合外部數據,大模型開發必備

在2023年上半年,還有一個讓資本追逐的公司叫做LangChain,在2023年的3月獲得Benchmark Capital投資的1000萬美元種子輪之後的僅僅一周,又宣布由紅衫領投的超過2000萬美元融資。

這個公司很有意思,LangChain本來是一位機器學習工程師Harrison Chase在2022年10月作為開源項目推出的,沒想到項目在開源社區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熱度,當時在GitHub 上數百名貢獻者參與改進、開發者們在Twitter 上熱門討論、在Discord社區各種活躍、在YouTube上紛紛推出教程,甚至舊金山和倫敦大家自發組織線下聚會。為什麼LangChain的社群和生態能做得這麼好呢?

因為這可以說是大模型開發的必備。

簡單來說,LangChain可以讓AI開發人員把像GPT-4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和外部數據結合起來。比如說,ChatGPT的模型參數訓練只到2021年,你要問它一點實時的事情它沒辦法回答你,因此,將大模型連接到自定義的數據和計算,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這就是LangChain做的事情:讓大模型訪問最新的數據,包括報告、文檔和網站信息等等。

在2023年3月OpenAI發布GPT-4之後,Langchain的市場熱度飆漲。

和LangChain相似的項目還有叫做LlamaIndex的公司,由前Uber研究科學家Jerry Liu創立,為開發者提供框架,使得大語言模型來和各種數據源合作。

目前LlamaIndex拿到了85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參與投資的包括Greylock,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的弟弟Jack Altman等一眾矽谷大佬和機構。

說明這個方向確實也是大模型基建的重要方向。同時,我們看到,在如此早起的大模型AI創業浪潮中,大企業的收購動作已經開始。

13. MosaicML:企業模型部署及優化

今年6月底,美國大數據巨頭Databricks宣布將以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位於舊金山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MosaicML。要知道,這家公司2021年才成立於舊金山,之前只披露過一輪的融資,員工也才62人。上一輪估值也才2.2億美元,這次收購價的估值直接翻了5倍。

而這筆交易也是目前為止生成式AI領域最大額度的收購案。

MosaicML主要提供生成式AI的平台和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開源的一系列對商用友好的大模型,推理和訓練支持,讓用戶能夠在自己的數據和安全環境中訓練和部署生成式AI模型。很多企業反映,用OpenAI的GPT模型有個問題就是,很多數據是我公司的內部機密,不可能直接拿去給OpenAI訓練,因此,很多企業需要定製AI模型,不需要GPT那麼大的通用模型,但需要更垂直精確一些的,比如說工程,健康醫療,法律,金融,安全甚至政府領域這樣對於數據有著嚴格的合規和控制的模型尋求。而這些市場需求是暫時OpenAI這樣的通用大模型無法服務的。

同時,MosaicML還號稱自己的訓練成本更低,比如說在推理產品上,MosaicML比OpenAI的GPT模型成本低4倍,圖像生成的成本比使用OpenAI的DALL-E 2便宜15倍。因此,更小更垂直更數據隱私的大模型,加上更低的成本,這是MosaicML的殺手鐧。如今在Databricks收購之後,MosaicML整個團隊和技術都將納入Databricks旗下。

另外的一個特別火的創業方向,就是縮小模型,誒,這就要提到一個被英偉達在今年收購的公司了,OmniML。

14. OmniML:AI邊緣計算/縮小模型

在算力優化這個領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在今年2月低調收購的OmniML。具體收購數額沒有披露。

這個團隊是三名華人創立的初創公司,在2021年創立,非常年輕的團隊,之前種子輪融了1000萬美元,沒想到這麼快就被英偉達下手了。

其中一位聯合創始人還是我們矽谷101團隊一位研究志願者的同學,他這次拒絕了採訪,但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跟他們團隊具體聊聊邊緣計算和縮小模型,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技術。

OmniML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讓AI訓練變得更簡單更快速、將機器學習模型「縮小」到邊緣設備上運行、而不再依賴雲端的公司。公司表示,能使機器學習任務在不同邊緣設備上的速度提高10倍,而工程工作量僅為1/10。同時,OmniML推出了一款名為Omnimizer的平台,可以將計算密集型的AI模型適應於低功耗的硬體,得到更小、更快、更適合所運行硬體的模型。也就是說,公司之後可以將模型運行在比如說無人機、智能照相機和汽車等設備上,這將有效地使模型擺脫對雲的依賴,使得運行機器學習模型的能力更加快速和容易。

這將在未來幾年的算力市場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英偉達這麼早就搶買也能說得通啦。

這個賽道如今其實非常的熱鬧了,我們也只是舉了其中的幾個例子,但大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算力優化,大模型簡化,開發簡化以及更加垂直的應用是整個AI賽道創業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風險投資資金如今瘋狂湧入的方向。

然而,AI如今的創業生態不僅如此,還有更好玩的一些應用,和垂直領域的發展,在最後一部分我們來講講。

多領域垂直應用系列

15. Casetext,Harvey:AI律師

首先的一個垂直應用來講講法律方向的AI進展。說實話,當ChatGPT出現的時候,律師,特別是初級律師是大家覺得最會被取代的職業之一。

在6月27日,湯森路透宣布將以6.5億美元現金收購 AI法律技術初創公司Casetext。

Casetext這個公司成立於2013年,在被收購之前,從Union Square Ventures等機構融資了超過6400萬美元。這個公司的一款旗艦產品名為「CoCounsel」,旨在利用 AI 來審查文件,幫助處理法律研究備忘錄,準備取證和分析合同。Casetext也是最早被授權使用GPT-4模型的公司之一,也就是說,Casetext是和OpenAI合作,用GPT-4作為CoCounsel的基礎設施後端。

在法律垂直賽道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司叫做Harvey,這家公司在去年12月獲得了OpenAI等機構500萬美元的投資,自己打造了垂直的大模型,可以協助進行合同分析、 盡職調查、訴訟和監管合規性等 ,並可以幫助根據數據生成見解、建議和預測。

而就在12月的融資之後,今年4月,Harvey宣布獲得紅衫等基金投資的2100萬美元的A 輪融資,有一些頭部律所,比如說全球第七大律師事務所Allen&Overy,普華永道等已經成為Harvey的客戶。可見,AI也許會很快改變律師事務所的人才資源配置。

除了法律之外,醫療行業是絕對的AI熱門賽道。

16.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AI與藥物發現結合

在大玩家中,資本布局已經開始。這包括7月第二周,英偉達宣布向生物技術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投資5000萬美元,用來加快這家公司用於藥物發現的人工智慧模型的開發。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消息公布之後股價直接接近翻倍。另外在一級市場中,有很多早期的醫藥初創企業都在押注與AI的結合,多家公司在種子輪都有著不錯的融資。

但同時也有業內認識告訴我們,對於初創企業來說,AI與醫療行業的結合以及產品可能會需要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而FDA可能在這方面行動緩慢,這可能會是創業公司不利的方向,但AI大模型對於藥物研發甚至後期的醫患問診、交流上都有著巨大的機會。

再來說一下遊戲。本輪AI模型對於遊戲行業的影響將是非常大的,主要體現在兩點:遊戲的內容生成,以及新的AI交互遊戲。

17. Unity,Luma AI:AI賦能遊戲

先說一家上市公司Unity Technologies,在6月底,Unity昨日推出兩款AI工具,分別是「Unity Sentis「和「Unity Muse」。

其中,Unity Sentis可以在Unity運行時提供AI驅動的實時體驗,支持用AI驅動動畫角色並實現智能交互。簡單來說,就是想要打造一個將AI模型嵌入到實時3D引擎中的跨平台解決方案。

另外一個工具Unity Muse是一個用於內容創建的AI功能平台,輸入文本就可以創建角色動畫,最終目標是讓創作者能夠迅速使用文本提示和草圖等在Unity編輯器中創建幾乎任何內容。

如果這兩個功能做得很順滑,可想而知對遊戲行業的成本能帶來非常快速的下降。所以Unity這家公司今年股價也是非常利好,YTD上漲了超過65%。

另外,在做類似技術的初創公司還包括Luma AI,在AI的驅動下,允許用戶使用文字或者視頻生成3D內容,降低3D內容的成本以及使用門檻,目前公司A輪融資2000萬美元。

目前為止,AI對於遊戲行業的幫助,可能更多還是在Unity這樣的美術、設計等部分研發環節的降本提效方面。雖然,大家認為,AI其實可以在新的交互遊戲上有無窮的潛力,但目前為止,玩法創新和體驗都非常有限。在真正的AI遊戲領域,如今最吸金的項目就是Character.AI了。

18. Character.ai:最火角色扮演AI遊戲

這個項目是的創始人背景是如今VC爭先恐後投資的背景:分別是谷歌Brain大模型LaMDA的前負責人Daniel De Freitas,另外一個是Transformer的八位作者之一Noam Shazeer。

是不是覺得,怎麼又是Transformer的作者,谷歌叛逃出來創業的AI項目獨角獸率也太高了吧!

回到Character.AI上,這個公司也非常年輕,成立大概就20個月,員工就30來人。四個月前,Character.AI宣布完成1.5億美元融資,領投方是Andreessen Horowitz,估值為10億美元,穩穩擠入獨角獸行列。

這是個基於大語言模型的聊天機器人文字角色扮演遊戲,可以讓用戶自由創建AI角色,並與它們聊天。你可以讓它扮演任意角色,包括名人,遊戲角色,動漫角色等等,甚至還可以自定義AI角色,有人設,有記憶,有個性,可以定製化你的AI聊天角色。

這款聊天遊戲一開始非常火爆,網站每月的訪問量一度超過2億次,用戶平均每次訪問花費28分鐘。並且Character.AI表示,截止2023年年中,用戶已經創建了超過1000萬個自定義AI角色。

但我身邊好幾個朋友玩了之後還是覺得很快就沒了興趣,只是聊天遊戲交互依然太單調,所以Character.AI的後續如何更新、如何設計還要拭目以待。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將影響程式設計師們的AI初創企業們。編程行業確實在過去幾個月,已經被AI攪動得天翻地覆了。初創企業Repli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9. Replit:AI代碼生成器

Replit成立於2016年,在今年4月宣布以11.6億美元的投後估值籌集了近1億美元的B+輪,也妥妥進入獨角獸行業。

最近Replit在風投界火出圈也是因為結合AI開發的名為「Ghostwriter」的代碼生成器。投資的VC也是矽谷最頭部的機構,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Y Combinator等等。

Ghostwriter是一套由公開可用代碼訓練的人工智慧模型,類似於GitHub和OpenAI合作的Copilot,這樣的人工智慧輔助編碼模型能用開發人員熟悉的程式語言來編寫代碼、提供建議、解釋代碼。簡單來說就是:讓編程更快更簡單更快樂。

目前Replit也抱緊了谷歌大腿,和谷歌達成合作關係,來抱團對抗微軟旗下的GitHub Copilot,而之後我們會看到這兩大陣歡的持續競爭,而編程行業也會出現更多的AI應用。

最後一家公司,我們接著剛才聊到的在線軟體原始碼託管服務平台GitHub往下說,,如今AI業界也有了被稱為是「機器學習界的GitHub」,就是Hugging Face。

20. Hugging Face:「創造力中心」AI開源社區

這家公司的logo特別好玩,就是emoji中的笑臉表情,而如今可以說是目前AI領域的創造力中心之一。

在5月初,Hugging Face 宣布融資1 億美元的新資金,由 Lux Capital 領投,估值達到了20億美元。而剛融資完沒多久,《福布斯》雜誌報道,Hugging Face 還是繼續融資,新估值會到40-50億美元。

HuggingFace成立於2016年,到如今,它已經擁有非常強大並且活躍的人工智慧資源和功能社區。其中,有超過5000多家機構都在Hugging Face的社區發布內容,大到Google AI、Facebook AI、微軟等科技巨頭,小到各種創業公司,發布內容包括不同的模型、數據集等等。

泡沫正在形成嗎?

好了,以上我們列舉了接近20家公司,因為時間關係實在是放不下了,但其實還沒有過到我最開始準備的公司名單的一半,包括企業級AI搜索,AI教育等等賽道都還沒有講到,只能說,矽谷的AI創業現在真的風口太強了,真的是講不完的故事,追不上的進展。如果有我說漏了的熱門項目,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幫我補充。我大概總結一下今年上半年矽谷的AI趨勢吧。

第一:矽谷的風投資本全體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怕趕不上、瘋狂擠進頭部項目。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好幾個項目都是融資沒幾個月又宣布下一輪融資,很多都是幾千萬美元上億美元的額度。

Hugging face的投資方在最近一次矽谷的線下分享會中就說,在所有的投資類別中,基本上都是投資經理挑選投資標的,二級市場股市投資是這樣的,私募也大機率是這樣的,就只有風險投資其實是好的項目挑選投資人,VC們要使出渾身解術拿到頭部項目的份額,這樣的情況在目前的AI浪潮中尤其明顯。

我問他現在AI創始人們怎麼選投資人呢,對方開玩笑說,如果你能幫創始公司搞到GPU,他們就會選你。這當然是開玩笑,不過也反映出,最好的、被資金追逐的AI創業團隊在選擇投資機構時不僅看估值,更看VC帶來的資源,這也難怪,上面我們說到的好幾家公司都和谷歌,甲骨文這些科技巨頭合作、抱緊大腿,同時英偉達的名字出現在好幾個項目的投資和收併購名單上。只能說,GPU就是這個時代的硬通貨。

第二:AI獨角獸正在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被捧出來。

大家可以回看一下我剛才提到的多個公司,都是創業不到是幾個月,就拿上億的融資,估值超過十億,躋身獨角獸行業。要知道,在這輪AI浪潮之前,大多數獨角獸企業從成立到成為獨角獸,平均用時在3-8年。但AI初創企業們真是長得太快了,稍微的讓人有些擔心,如果變現或者商業模式沒有被驗證,後來的進一步融資很有可能會遇到困難。

第三:如今投資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AI創業,你的護城河是什麼?

在我們上面講的公司中,大模型本身,大模型的基建和工具項目可能是有護城河的,但在應用層,特別是創業公司直接接入大模型提供商的API,然後在之上進行UI/UX的產品設計,你的護城河可能真的非常淺。Jasper.ai就是最好的例子。

Jasper這家公司在去年一度是風頭無兩的存在,它瞄準AI營銷領域,主打文案和個性化郵件生成,可提供60多個適合各種用例的文案模板,支持超過25種語言。去年10月,公司宣布完成1.25億美元的巨額融資,投後估值15億美元,營收7500萬美元。從誕生到成為獨角獸,Jasper僅用了18個月,當時各種新聞頭版鋪天蓋地。然後不久之後,ChatGPT被推出,Jasper的用戶發現,Jasper讓大家付費能得到的,ChatGPT免費也能做。之後ChatGPT開始收費也比Jasper的收費低很多,而更致命的是,Jasper是基於GPT-3構建的。這也就是說,Jasper並沒有自己的技術護城河,產品容易被複製,無法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無論在價格還是在功能上,都被OpenAI吊打。

而在今年7月,Jasper開啟裁員模式,可以說Jasper是「成」也OpenAI,「落」也OpenAI。因此,AI創業,護城河要想清楚,估值也要辯證的看待。

第四:第一個泡沫破滅/大醜聞即將出現

這是從一位非常頭部的風投機構投資人嘴裡說出來的,當時的分享會是off the record的,所以我不方便路透他的名字,但可以轉述一下他的原話,他說,每一輪科技投資都會出現泡沫,這一次也不例外,而我們可能很快會看到AI大模型浪潮中第一個大醜聞的出現,這也許是讓大家冷靜下來的契機。他沒有提具體公司的名字,雖然場下的觀眾已經喊出了好幾個公司名字。

而泡沫什麼時候推擠起來,什麼時候醜聞被觸發,什麼時候市場被澆冷水,什麼時候泡沫破滅呢?AI大模型創業周期似乎才剛剛開始,ChatGPT推出也才超過半年,業界的進展已經這麼快了,而在今年下半年,我們肯定會看到更多的玩家出場,有更多新的變化,對成本優化,更多垂直賽道的應用多出來。

文 |陳茜

編輯|陳茜

排版|肖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1e277d79326f2723843e8e1609df7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