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種新書 | 9月新書發布

2023-09-08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32種新書 | 9月新書發布

秋意漸濃好讀書

商務印書館9月新書發布會

時 間:2023年9月8日(周五)19:30-21:30

直播平台:噹噹自營、京東自營、天貓旗艦店、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微博等

主講嘉賓:陳潔

主持嘉賓:高媛

特邀嘉賓:楊曉明、孫禕萌、蘇嫻

1.日新文庫第二輯

《說服之道——亞里士多德<修辭術>的哲學研究》

《文書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江河行地: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直覺與理由——實驗語言哲學的批判性研究》

《耶路撒冷以東——一部巴以邊界的民族志》

何博超《說服之道——亞里士多德<修辭術>的哲學研究》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是唯一具有語言的動物。《修辭術》體現了他對語言和公共演說活動的研究與洞察。因內容廣博,思辨精深,《修辭術》受到許多哲學名家的重視,由此開啟了一條獨特又隱秘的「哲學史」。

本書通過澄清說服法、論位、情感、德性和想像等概念來探明這部作品在邏輯學、靈魂論、倫理學和美學等方面的哲學價值,進而揭示《修辭術》如何建立了一門哲學性和理論性的演說技藝。

梅劍華《直覺與理由——實驗語言哲學的批判性研究》

哲學理論為真的根據是什麼?哲學理論是否需要科學方法、科學證據來為之提供辯護?實驗哲學作為21世紀興起的一種哲學科學化的思潮,對上述問題給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本書深入該領域,條理清晰地介紹了相關背景、方法論及挑戰,對重要的語言哲學問題(如指稱問題、翻譯不確定、信念之謎,等等)展開了批判性研究,在實驗哲學家普遍針對人類「直覺」展開考察的基礎上引入「理由」維度,系統建立了實驗哲學的「四重證據法」,突顯了實驗哲學的跨學科特色。

陳瑤《江河行地: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本書聚焦木帆船航運業自18世紀以迄20世紀中葉在長江中游流域的發展,綜合利用新發現的船民歷史文獻和民船業檔案,與官方記載、中外調查等史料交相印證,系統考察木帆船航運業在近代跨區域商貿往來中的複雜角色,並重新評價其在戰時交通運輸中成就的非凡貢獻,藉此充實與深化中國近代航運業史和經濟史的研究。

郭桂坤《文書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文書,中國古代各王朝維繫統治的要件之一,至遲在秦漢時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論衡》即有言曰:「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在唐代文書體系中,奏敕——臣民上報的奏事文書與皇帝頒下的命令文書,居於核心地位。

《文書之力:唐代奏敕研究》從公文形態與政務運作聯動關係的角度入手,對唐代奏敕體系的變化與中樞政務運作機制的演進加以研究,既豐富了唐代文書運作與制度變遷的若干面相,也可以為認識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系提供參考。

趙萱《耶路撒冷以東——一部巴以邊界的民族志》

本書是中國學者在中東世界進行田野作業而完成的民族志發軔之作,全面描述和討論了「在邊界上」的耶路撒冷社會。沿著地緣-生命政治的理論路徑,本書兼顧不同邏輯、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表述方式,將巴以衝突放回到真實的日常生活世界去考察,描述並揭示出家族、國家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本來面貌以及持續經歷治理化的複雜過程,力圖清晰詳實地呈現歷史敘事、權力關係與治理效果在地化的多樣性與復合性,最終還原出一個客觀、真實、飽滿的耶路撒冷與巴以邊界。

2.《盧丹城的中魔》

[法]米歇爾·德·塞爾托 著

申華明 譯

17世紀30年代,法國外省小城盧丹發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盧丹城內聖於爾敘勒會的修女,而本堂神父於爾班•格朗迪耶則逐漸被指為施魔者——他最終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於社會之中,或許揭示的是更深刻的整體變化。盧丹城的中魔事件體現了中世紀價值觀與當時已開始露頭角的啟蒙運動思想的衝突、科學與宗教的對抗。

在中魔事件前後,盧丹城像是成為了一個舞台,中魔者/驅魔者、醫生/官員、被指控者/審判者等各種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抱著各種目的,使用各種話語,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3.《自然象徵——宇宙論的探索》

[英]瑪麗·道格拉斯 著;趙玉燕 譯

本書是瑪麗•道格拉斯的代表作,也是現代人類學的經典著作。「自然象徵」即利用人的身體作為象徵符號,表達社會結構和人們的宇宙論。本書採取結構主義的方法,反對寫作時興起的輕視儀式和象徵的思潮,強調儀式的象徵意義對於理解人類社會的重要性。本書的一大貢獻是應用「格群」(grid-group)分析框架對社會進行類型學上的劃分。作者認為,不同的社會類型對應不同的宇宙論,宇宙論在根本上是由社會結構決定的,社會結構也決定了人們對身體的象徵性應用。

4.《黃金與美元危機》

[美]羅伯特·特里芬 著;陳尚霖 雷達 譯

「特里芬難題」告誡我們:依靠主權國家貨幣來充當國際清償能力的貨幣體系必然會陷入「特里芬難題」而走向崩潰。不論這種貨幣能否兌換黃金,不論是哪一國貨幣,也不論是以一國貨幣為主還是平均的幾國貨幣,這對於我們分析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5.《自由競爭的經濟政策》

[美]亨利·西蒙斯 著;武黃崗 譯

本書為芝加哥學派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亨利•西蒙斯的論文集,著重研究了貨幣-財政政策。本書前六篇文章包含了西蒙斯的整體觀點,接下來的四篇文章著重強調貨幣與金融結構的問題,最後三篇文章討論商業政策。貨幣—財政結構是本書最重要的內容,體現了西蒙斯思想的獨創性。西蒙斯長期關注貨幣—財政政策,主要是因為他非常重視貨幣不穩定性,認為這可以解釋總產量與就業中的變化。

6.漢譯世界文學名著叢書(第四輯)

7.《暗影之城:一個女人的喀布爾漫步》

自2001年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阿富汗有一段難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進入阿富汗。印度女記者塔蘭在這段和平期內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用漫步的方式反覆探索這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體察它的過往與當下、社會與民生,進而思考衝突與和平如何塑造這座城市,如何讓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

這是一座隨著每場新戰爭的席捲而被殘酷地抹去和重新繪製的城市,塔蘭藉由深入的探訪和細膩的文筆帶領讀者挖掘出喀布爾幽靈般疊代的過去和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在急劇變化的政治現實中捕捉那些相對穩定的文化與社會連接,在遺忘中打撈記憶,在斷裂中發現連續,在暗影中尋覓光亮。

8.《雪豹:走向喜馬拉雅的心靈之旅》

1973年,彼得•馬西森和著名動物學家喬治•夏勒一道,深入喜馬拉雅腹地探險。在神秘的夏爾巴人的幫助下,他們艱難跋涉兩個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跡罕至的多爾帕高地,尋訪神秘的水晶寺,調查喜馬拉雅岩羊,還想一窺稀有而美麗的雪豹。在當年,這趟旅程可謂危險重重,對體力和精神都是極大的考驗。而對於剛剛經歷喪妻之痛的馬西森而言,這也是一場非凡的「心靈之旅」——雪域高原的壯麗風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禪修的啟悟,也在慢慢撫平他內心的傷痛……

9.《普魯斯特:音樂人生

[法] 安娜-莉澤·加斯塔爾迪 等編

塗衛群 譯

普魯斯特的作品中有太陽,有光,有細節,有生活之樂。

——博爾赫斯

為紀念法國小說家、《追尋逝去的時光》的作者普魯斯特一百五十周年誕辰,本書集結多位法國著名音樂家、學者、哲學家、文學家、演員等,用文字展現普魯斯特的「音樂人生」:普魯斯特的音樂趣味和他作品中出現的作曲家與音樂作品、他生活中的音樂愛好者與作曲家、他所處時代的音樂形式與人們賞樂的方式、圍繞音樂展開的各種論辯和普魯斯特的立場,以及他作品的重要主題——音樂與人生的關係。

10.《千島語錄》

[印]斯瓦米•辨喜 著

聞中 江小敏 譯

辨喜典型代表作首出中文單行本,堪稱印度版《論語》。

1895年夏季,印度哲學家辨喜於美國紐約州的千島公園別墅內休養期間,面對十來位學生,就各種宗教和哲學主題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演講。內容由他甚為信任的美國弟子沃爾多女士全程記錄下來,而後成書。他用活潑親切的語言,講述了深藏在《奧義書》《薄伽梵歌》《瑜伽經》等印度哲學典籍中的精髓,闡述了對各大宗教的個人理解。其中許多觀點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仍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

11.《虛與實——中國繪畫語言研究

[法]程抱一 著

塗衛群 譯

在《虛與實——中國繪畫語言研究》中,程抱一認為,繪畫行為與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關相通的,而中國繪畫的目標,在於創造一個完整的小宇宙……作者圍繞「虛」這一中國宇宙論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個層次:筆墨、陰陽、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層的第五維度——它代表著繪畫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意境和神韻。以上諸層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沖虛之氣則從一個中心出發,遵循著一種螺旋形的運動,流布於一個又一個層次。

12.《雲南大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資料叢刊》

13.《中國糧食生產轉型與鄉村振興》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疊加,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糧食生產轉型過程是鄉村人地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決定了鄉村振興的未來趨勢。深入探討糧食生產轉型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其互動作用機制,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14.《數字世界的共同願景

——全球智庫論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本文集針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系統闡述,強調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順應世界和平發展大勢與科技變革潮流,有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信息化與數字經濟時代獲得新發展,有利於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收錄了各國作者對於此理念的思考和倡議,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展現了國際社會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訴求和願景。具特色的是,本書從網絡合作出發,側面反應了當今世界的國際格局和國家關係,是國際問題關注者不可不讀的一部文集。

15.《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

本書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歷史重大氣象災例復原研究」及後續多項研究成果寫成。作者從浩繁的氣象史料中遴選出典型的歷史極端氣候事件,陳述其復原之實況並精心繪成實況復原圖顯示,推演復原其天氣過程,定量推算其氣候特徵值,書中陳述的44個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乾旱、雨澇、異寒、異暖各類,它們分別發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氣候背景下。作者進行了歷史氣候特徵值的定量推斷的新探索,又將復原的歷史實況與現代氣象記錄進行對比,並運用現代天氣學、氣候學理論酌予詮釋,還述及這些事件之社會影響(飢、蝗、疫等)和自然條件背景(太陽活動、火山、海溫)諸方面。本書旨在增進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認識,將人們對極端氣候事件的了解擴展到距今千百年的歷史時期。全書引用的史料翔實,分析推演之處嚴謹科學、匠心獨運,行文中又不乏作者研讀、分析、寫作中的真情流露,是作者傾二十多年心血的一部力作。

16.《地理學思想經典解讀》

《地理學思想經典解讀》於2011年初版,自出版以來在國內地理學界影響頗深,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迅速抓住經典論著原作的精華。這樣的解讀不僅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普通讀者也可以據此了解地理學,學者們也可以從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可謂一舉三得。2021年該書被列為「地理科學十大經典讀本」。本次再版推出精裝本,將增加該書的價值,進一步擴大其影響,惠及更多讀者。

17.《大學國際化的歷程》

本書討論大學國際化的概念與範疇、大學國際招生、國際化大學的制度建設、國際化大學的學生髮展、國際化大學的質量保障等中國高校目前較為關心的話題。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海外教育研究和管理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海外大學的一個窗口,也為我們了解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窗口,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可讀性,是討論大學國際化的精彩著作。

18.《大學學科評價與治理》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對學科的認識不一致,導致評價的不準確性與排名的非可比性;對學科組織的忽視,導致評價結果的效用大大降低;對學科在本科階段的功能認識不到位,導致學科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上的缺失或偏差;(二)以評促建意味著學科評價的著眼點不在於評價而在於建設,其目的在於為大學的學科建設現狀把脈問診,為大學構建良好學科生態體系、提升學科知識生產能力、 參與學術市場良性競爭提供決策依據;(三)以評價為導向,建設好學科不僅是學科組織的責任,也不僅是大學或者政府的責任,而應該由政府、社會、市場以及學術界形成有效的治理共同體。大學學科從建設走向治理,是未來「雙一流」建設進程中的基本趨勢。

19.《怎樣辨別真偽》

《怎樣辨別真偽》是已故著名佛學家、因明學家虞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按照佛教量論因明立宗辯論的程式,探討了辨別真偽的標準問題。

事物的真偽不易辨,有關真偽的學說更不易辨,古有本能、風俗、傳說、普遍同意之說,今有情緒、感覺、直覺、符合、效用之爭,虞愚先生旁徵博引,「取徑立宗,不舍博知,先由歷史演進批評各種標準所以難於成立之故」,後「參酌群書融以己見」,以「現」「比」二量為依歸,提出可靠且完備的辨別真偽之標準——融貫論。

20.《道德觀念的起源與發展(全兩卷)》

《道德觀念的起源與發展(套裝全兩卷)》被認為是韋斯特馬克非常重要的著作,其經驗材料基礎既有作者在摩洛哥的四年實地研究素材,也有豐富多樣、翔實可靠的民族志和歷史學、人類學成果。

《道德觀念的起源與發展(套裝全兩卷)》涉獵和論述的主題十分廣泛,包括但不限於:長幼男女親疏關係、財產、傷害、慈善、慷慨、好客、尊重他人與自尊、利他主義、愛國情操、自律、忍耐和疏忽、對動物的尊重、對真與信的尊重、對諸神的義務、對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作為道德守護者的諸神,等等。盎格魯-撒克遜人、安達曼人、布須曼人、易洛魁人、摩爾人、納瓦霍人、土庫曼人、通古斯人等世界各地的民族在上述領域中的觀念、行為、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均被深入翔實地描述、分析和討論。

21.《算法社會:技術、權力和知識》

算法不但在塑造當前的社會,更在塑造我們的未來。算法不僅是一項將數學原理應用于海量數據的最新技術創新,它還是一種新型權力,並在影響我們社會的重要領域,如行政、衛生、教育、工作、刑事司法和城市建設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它既促進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大發展,又塑造我們的主觀意識,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不自由。而這一切都是借知識之名而生,算法以「非意識形態」形式出現,帶有客觀性和合理性「氣質」,其對人類的治理看似合情合理,卻又讓人細思極恐。如果說算法社會已經有「疾」,那麼,提升人類代理在算法社會的地位,以人的福祉為名對算法決策進行適時和恰當干預或許是一劑良藥。

22.《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從何而來?我們如何擺脫虛無主義?

尼采宣稱是「上帝之死」和人的衰弱導致「虛無主義就站在門口」。因此,只有加強人的意志,把人改造成「超人」才能擺脫虛無主義。吉萊斯皮則認為,尼采誤解了虛無主義,並誤導了後來關於虛無主義的幾乎所有思想。所以,本書沿著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發展路徑,追根探源,直至揭示出一個與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虛無主義起源和意義。本書指出,解決虛無主義問題的方法,不在於肯定意志,而在於少一些意願。

23.《選擇的共和國:法律、權威與文化》

《選擇的共和國》是美國當代著名法學家勞倫斯·弗里德曼的重要著作。作者從法律社會學視角對當代美國法文化進行了系統和深度的描述,考察其形成和發展的社會背景和觀念基礎,論述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闡釋人們對這種法文化的不同理解和爭論,並指出了它的未來走向。作者特別關注生活中的法,眼光敏銳,想像豐富,持論中肯,頗多創見。

24.《法理學:理論與語境(第八版) 》

本書是對法理學——這門在任何國家的法學課堂里都難免讓學生感到迷茫、枯燥,甚至有點無意義(卻大機率是必修)的課程——中的各種理論進行一次儘可能清晰的解釋與廓清的嘗試。作者試圖在本書中以更一般讀者都能理解的語言說清楚那些著名前輩法理學家的理論究竟所言何事,他們究竟在爭論什麼(抑或是在各說各話),以及他們進行工作時所面對的學術思潮、假想的言說對象、暗含的政治話題等語境是什麼,同時又避免過度的簡單化甚或歪曲。在市面上大多數法理學教科書難免哈特所說的「主要是講述其他著作講述了什麼」的情況下,本書不失為一本極適合苦於理解法理學理論的內涵與意義的讀者的入門指引。

25.《葡萄酒的世界史——自然惠賜與人類智慧》

從葡萄酒發展分布圖就可知,埃及、猶太、希臘、羅馬等文明在形成歐洲文化底色的「兩希文明」(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的同時,作為其中一環葡萄酒文化也逐漸發育起來。那麼,葡萄酒是如何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起源,並在埃及、希臘、羅馬、歐洲、世界範圍內傳播的?舊約與新約中對葡萄酒的描述有何不同?葡萄酒如何在羅馬形成了平民化與貴族化的差異?葡萄酒在歐洲中世紀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又如何?本書對葡萄酒的歷史及其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影響做了詳盡的敘述。

26.《美國建國時期政治文化的主流(全二冊)》

本書旨在梳理美國革命時期從「建國之父」到普通民眾諸多層面的思想特徵和言辭辯論,以歷史的經驗表明:現代民主既非出自於理論家的構想,也不取決於精英領導人的英明決斷,而主要是擁有自治願望和自治能力的民眾積極爭取的結果,是一系列沒有事先規劃的事態演化的產物。美國革命既非一場經過事先周密謀劃的事變,也就不存在指引整個過程的全盤計劃,更沒有任何人預先發布為革命者所一致遵從的「建國方略」。因此,美國的現代民主的形成是一個比通常的想像要複雜得多的故事。

27.《內亞史》

內亞地區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央,在古代是眾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歐亞周邊地區擴張征服的大本營,同時也是古希臘、波斯、中國、印度等東、西方文明相互溝通交流的媒介和紐帶,多種宗教文化爭奇鬥豔之地,因此倍受眾多學者的青睞,他們以不同的專業背景和視野從事內亞研究。由此,這一片區域亟需人們解讀。美國著名內亞學和伊斯蘭學者斯瓦特·蘇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這本著作,側重於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對於帕米爾高原以西地區的歷史提供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28.《絕對的資產階級:1848至1851年法國的藝術家與政治》

一幅畫可以告訴我們的是關於社會性或是象徵性方面的線索,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這些線索就構成了「政治」。1848至1851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時期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在這一時期,政治現實影響到了藝術領域,並侵入個別資產階級藝術家努力去維護的審美範圍。這讓我們意識到,藝術在某些特定的時刻也可以是政治性的。與此同時,儘管藝術家們在很大程度上被流行的政治或社會事件牽連,並展現出他們在戰時的困惑與逃避,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將之處理成一種流行的風尚。

29.《兵家學派研究》

本書系「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書目之一,重點考察了中國古代兵家學派的發展情況,也是系列叢書當中唯一一部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朝代的流派研究專著。作者團隊皆系中國古代軍事史的資深研究學者,合力為讀者呈現了一段跨越三千年的兵學文化發展史。

30.《漢譯漢化十三講》

漢譯指從外語譯成漢語的產物。因受制於原文而有別於純粹的漢語,漢譯存在種種問題,對漢語產生了影響,其規範化問題是一個有待系統關注的領域,尤其是有助於一線從譯者和翻譯學習者提升漢譯水平。

31.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

《明清來華西人與辭書編纂》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頻密,一代復一代的來華西人投身漢—外、外—漢辭書的編纂和漢語詞彙的集釋,為剖析中西交往與文明互通、語言接觸與嬗變留下了「另一個敦煌寶藏」。《明清來華西人與辭書編纂》正是對這一「敦煌寶藏」的考古再發掘。本書從語言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全方位地闡釋:1.明清時代的西人如何看待漢語材料?其看法與中國士大夫有無異同?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異同?2.彼時西人對漢語材料的認識,與今日之西人有無不同?這些不同是源自材料的變化,還是人的變化?可謂「從今日看歷史,從世界看中國」,為當下中西文化進一步接軌貢獻力量。

《漢語詞彙核心義》

漢字是象形文字,但它表達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形象,更多的是內在關係。詞義有理可循、井然有序,多義詞的大多數義項由一種抽象意義貫穿和統攝,即核心義。核心義影響著用詞之法,統攝著眾多詞義,並始終存在於詞義演進過程中。核心義研究探討用字之法以及詞義演變的基本規律,能夠闡釋諸多義項產生的脈絡關係,揭示同源詞詞義演變的諸多關聯。本書作為「中國語言學前沿叢書」所列書目,梳理了漢語詞彙核心義理論的歷史脈絡和研究現狀,收錄了具前沿性、權威性、引領性的語言學研究成果。一方面回顧核心義理論的發展歷史;另一方面展現當前的研究動態和趨勢。通過對大量字詞的實例分析,由淺入深地介紹核心義的分析方法,幫助讀者更系統地把握研究現狀。

《隱喻認知》

本書收錄24篇論文,在隱喻尤其是漢語隱喻的認知機制、邏輯表征和認知計算等問題上嘗試有所突破。從內容上分為四大板塊:第一板塊為多學科交融的隱喻綜觀研究;第二板塊為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解讀;第三板塊為邏輯學視角下的隱喻語義理解;第四板塊面向現實應用,包含機器自然語言處理、語言教學、兒童教育和翻譯等多個領域。

32.《黃懺華文集(全十卷)》

《黃懺華文集》為近現代著名學者、作家黃懺華先生作品首次結集出版,所收作品涵蓋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多領域,其中部分文稿乃首次整理出版,為讀者全面了解、研究黃懺華先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黃懺華文集》凡十卷,收錄迄今能找到的黃懺華先生的學術論著、詩文等作品,按主題、文類分卷。卷一、卷二為「哲學卷」,收錄作者在哲學方面的論著五部。卷三為「政治學卷」,收錄作者編寫的政治學概論一部。卷四為「文藝卷」,收錄作者在文學、美學、美術方面的論著四部。卷五、卷六為「詩文卷」,收錄作者創作的詩歌、隨筆、書簡等。卷七為「史地卷」,系作者對《水經注》選篇的注釋作品。卷八、卷九、卷十為「佛學卷」,收錄作者在佛學研究領域的論著。卷十末載《黃懺華先生學術年表》。

每日一書

《甜與權力》

每日一詞

《新華成語大詞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0fa9a0476366035822a6ae5588ca16a.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