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打雀運動」始末:全國捕殺超16億隻,麻雀在神州險遭滅絕
麻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
……
你真是個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
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
毒打轟掏齊進攻,最後方使烈火烘。
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
麻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
……
你真是個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
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
毒打轟掏齊進攻,最後方使烈火烘。
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
上面這首詩歌,是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1958年4月1日發表在《北京晚報》上的作品,題目就叫《咒麻雀》。
在這首詩歌發表的同時,一場全國各地齊出動圍剿麻雀的運動,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
這場運動不但普通老百姓紛紛參與其中,甚至連中國科學院的2000名師生,包括錢學森、華羅庚等科研巨擘也參與其中。
這場鬥爭是如何開始的?又造成了怎樣的後果呢?
轟轟烈烈「除四害」
1958年2月12日,一份名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經中央研究後通過國務院下發到全國各地。
這份指示中提出,要在十年或更短的時間內,消滅老鼠、蒼蠅、蚊蟲、麻雀這四種有害生物。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除四害」運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這場「人雀大戰」首先從四川開始掀起波瀾。
當時四川的幹部率先對消滅麻雀做出了兩條標準:一,分管區域看不到麻雀飛,聽不到麻雀叫,沒有麻雀窩;二,無論城鎮還是農村,一天之內看到兩隻麻雀及以下者,只是能算「基本無雀」,不能算合格。
在這麼嚴格的標準下,四川的基層幹部以及農民工人,為了消滅麻雀可謂絞盡了腦汁。
在工具上他們使用了各種武器,竹竿、紅旗、鞭炮、石子、彈弓、鑼鼓、喇叭筒、洗臉盆、氣槍、假人、草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
人員不分老人孩子,不論工人、農民、幹部、學生、戰士,全都投入到了打麻雀的汪洋大海之中。
一時間整個四川紅旗飄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在跟麻雀的「戰鬥」中,四川的農民群眾很快總結出來一條經驗:麻雀這種鳥雖然有翅膀,也會飛,但是它的體力卻實在不咋地,只要一直追著它們不讓它們落地,飛不了一會兒就會累的摔下來。
這個經驗是四川省郫縣的紅光農業社的農民總結出來的,被當時四川的一位高級領導在全省範圍內大力推廣。
當時四川下轄的市縣,男女老幼齊齊上陣,少則幾萬人,多則十幾萬,手裡拿著鍋碗瓢盆、響器火槍等工具齊心協力的驅趕麻雀,讓麻雀沒有落腳之地,麻雀往往飛不了幾個田埂,就累的自己掉了下來。
根據四川一些縣市遺留的資料記載,在1958年的「滅雀大戰」中,縣市出動的人力普遍在十幾二十萬人以上,他們通過採取掏、毒、套、打、煙燻、疲勞轟炸等各種戰術,對麻雀展開了滅絕性的進攻。
如《郫縣誌》中記載,當時郫縣至少發動了10萬群眾,開展了歷時三天的「滅雀大戰」。
這三天的時間裡,學校還專門放了「打雀假」,以方便學生們參與打雀運動。
而地方幹部也採取了指派專人專地分割輪換,小組責任分包的模式,以火槍配合鍋碗瓢盆人聲吆喝,開展滅雀活動。
麻雀在這種有組織、有紀律的大規模進攻中,幾乎沒有絲毫的生機,僅郫縣一個縣在三天的時間裡,就消滅了上百萬隻麻雀,至少在局部區域實現了「不見雀飛,不聞雀鳴」的指標。
全國各地打麻雀
四川省的先進經驗傳開之後,全國各地迅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類似活動。
1958年4月28日,上海市在領導的一聲令下,發動全市人民向麻雀們發起了如火如荼的進攻。
這場「滅雀大戰」從早晨5時開始,戰鬥總指揮發動了上海幾乎每一個市民。
由於上海是大都市,出於安全考慮禁用了槍枝,全靠人力和麻雀戰鬥。上海不愧是商業之都,在這場戰鬥中充分展示了什麼叫做「鬥智不鬥力」。
市民們在總指揮的部署下,手持紅旗、響器等工具,預先埋伏在屋頂、樹下等麻雀經常出沒的區域。
待總指揮一聲令下,頓時伏兵盡出,紅旗招展、鑼鼓齊鳴,人聲鼎沸,麻雀們哪裡見過這樣的陣勢?頓時被嚇得到處倉皇飛竄。
但這些麻雀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總指揮算無遺策,早就預判到了它們所有的反應,不但在地上安放了不計其數的草人、假人,還按照地形排兵布陣,平均每10米就安排一個驅趕麻雀的崗哨。
這些可憐的麻雀們飛起來之後,很快就發現它們再也沒有了落腳之地,下邊的人群壓根兒不給它們一點喘息的機會,它們只能飛到用盡所有的力氣從天上掉下來。
人群手持紅旗和工具密切地注視著麻雀們的方位,一旦有麻雀累的飛不起來,就一擁而上把它們抓住,大聲歡呼勝利。
除了對付成年麻雀,上海市還鼓勵群眾從源頭抓起,上房上樹搗毀麻雀窩,掏麻雀蛋。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僅上海某鋼鐵廠的先進工人魯姓父子四人,就在一天之內搗毀麻雀窩600多個,掏到麻雀蛋750隻,並且還生擒了膽敢負隅頑抗,保護麻雀蛋的母麻雀3隻,極大地打擊了麻雀們的囂張氣焰。
在總指揮的英明領導下,上海在一天之內單麻雀蛋就掏了25萬顆,捕殺成年麻雀超百萬隻,取得了「打雀戰爭」的輝煌勝利。
作為首都的北京,在「打雀戰爭」中也不甘落後,由當時的高級領導人親自帶隊,發動了300萬群眾參與行動。
首都的「打雀戰爭」比之上海謀劃更加周祥嚴密,分工部署也更加周全。
為了打贏打好這場「滅雀大戰」,北京不但發動了群眾,還調來了大量的神槍手、摩托兵、船隻等,多兵種配合,軍民一體聯合行動。
1958年4月19日凌晨,首都上百萬群眾、學生、士兵蓄勢待發,準備向麻雀們發起總攻。
凌晨5點整,高級領導一聲令下,百萬雄師全軍出動!
一時間北京城內紅旗招展,鑼鼓齊鳴,人聲鼎沸中夾雜著大呼小叫的喊聲。
人們按照事先的規劃,沖向自己的戰鬥崗位,向麻雀們發起總攻。
這一天「圍剿麻雀總指揮部」不但在北京城內830多個地區撒上了毒餌,還在麻雀出沒較多200多個區域埋伏了大量神槍手,30輛摩托車在替總指揮部傳達命令的同時,還兼職偵查敵情。
總指揮部下屬的各區總指揮、副指揮,乘坐轎車親赴一線督戰。
在領導們的鼓舞之下,8700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城紅旗招展,殺聲一片,各個地區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果。
在天壇,30多名神槍手齊齊出動,一天之內就打死了966隻麻雀。
在陶然亭公園,2000多名居民老少齊上陣,連趕帶毒大半天就消滅麻雀400多隻。
海淀區的玉淵潭一帶地形複雜,麻雀們仗著自己有翅膀,在湖中心的小島和陸地之間來回飛。
為了殲滅這些狡猾的麻雀,海淀區發動3000多名群眾,借來了小船和神槍手水陸並進,把麻雀們堵在湖面上落不下來,死於槍擊和累到落水淹死的麻雀不計其數。
北京的這場「打雀戰爭」不僅群眾廣泛參與其中,就連高校的廣大師生們也紛紛加入。
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數學家華羅庚、生物學家鄭作新等科研專家,也加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鬥」當中。
只不過科研人員雖然智商很高,但對剿滅麻雀卻也沒有什麼好的手段和辦法,只能和普通群眾們一樣,只能用普通工具參戰。
比如錢學森和華羅庚這兩位科研大才,也只是拿著響竿跟群眾一起驅趕麻雀罷了。
北京的「滅雀大戰」從4月19日凌晨5點開始,到4月22日天黑結束,如火如荼的持續了3天時間。
在這3天的時間內,300萬北京群眾共剿滅麻雀40多萬隻,搗毀麻雀窩、麻雀蛋不計其數,取得了空前絕後的偉大勝利。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滅雀大戰」也都在轟轟烈烈的進行當中,剿滅的麻雀總數多達16億隻以上,搗毀的麻雀窩、麻雀蛋同樣不計其數。
天下無雀的「後遺症」
1958年轟轟烈烈的「打雀運動」過後,全中國的麻雀被一掃而空。
根據一些老年人回憶,當時的華北地區別說麻雀了,有時候走幾個村子都看不到一隻鳥。
因為當時打麻雀、掏鳥窩的時候是大規模出動,根本沒有辦法分辨哪些是麻雀窩、麻雀蛋,很多人看到鳥蛋、鳥窩都通通搗毀了。
這種激進的做法對當時的鳥類種群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造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天空無鳥飛的情況。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麻雀其實是雜食性鳥類,它們除了吃糧食之外,同時也吃昆蟲和野草的種子,把它們全部殺光其實弊大於利。
況且鳥類是昆蟲的天敵,在那種「一掃而光」的形勢之下,很多無辜的鳥類也受到了衝擊。
而一個完整的食物鏈當中,如果沒有了鳥類壓制,結果必須會是各種農業和林業的害蟲層出不窮。
1959年春天,包括上海、廣州等一些城市爆發蟲害,城市中綠化樹上的葉子竟然被害蟲全部吃光。
同年全國各地的農田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蟲害;豆青蟲、黃粉蟲、桃小食心蟲、天牛等害蟲不但吃莊稼,還造成了樹木大面積的死亡,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
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所所長朱洗,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馮德培、張香桐,生物學家張作新等科學家注意到這種情況之後,當時就明白麻雀不能再打了,不然會引發更多無法預測的損失。
於是他們便聯合起來,頂著壓力寫材料為麻雀「平反」,試圖通過向高層進言的方式,把麻雀從「四害」之中剔除。
當時擔任中科院黨組書記的張勁夫在看了科學家們的材料之後,心裡的觸動非常大。
1959年11月27日,張勁夫專門就麻雀問題寫了一份報告呈送給高層。
他在這份報告里說:「科學家一般都認為,由於地點、時間的不同,麻雀的益處和害處也不同;有些生物學家傾向於提消滅雀害,而不是消滅麻雀。」
張勁夫的這份報告和科學家們整理出來的材料,由胡喬木轉交到了毛主席手裡,毛主席看後親筆批示:「張勁夫的報告印發各同志。」
1960年3月,毛主席為中共中央起草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時提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蟲,口號是『除掉老鼠、臭蟲、蒼蠅、蚊蟲』。」
至此被窮追能打一年多的麻雀,終於被「平反」,重新獲得了一線生機。
「滅雀運動」的背後
在現在的很多人看來,當年的「打雀運動」似乎很可笑。但這場運動的起源,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
首先就是生活條件的問題。
1958年前後,我國的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很多地方根本就吃不飽飯。在那樣的情況下,糧食自然是能省則省。
麻雀作為一種雜食性鳥類,確實有偷吃糧食和果物的習慣。
現在大家豐衣足食了,覺得它們吃一點沒什麼,可是在當時那種食不果腹還比較常見的情況下,吃那「一點點」就足以判它們「死刑」了。
其次就是社會環境的問題。
主席在1955的農業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麻雀是「四害」之一。可是在隨後的幾年裡,關於麻雀是不是「害鳥」在生物學家之間,其實還有過一些爭議。
1957年1月18日,當時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建人,在《北京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麻雀是害鳥無須懷疑》的文章,指出「麻雀是害鳥,害鳥應當撲滅,不必猶豫」。
周建人不但是魯迅先生的弟弟,同時也是一名生物學家,他下的定義毫無疑問還是有一定權威性的。
關於麻雀是不是「害鳥」本來是一個學術問題,只是在某段時間裡,被別有用心的人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導致很多人心裡有意見也不敢說出口。
而當時的高層們忙於解決糧荒等國家大事,根本無暇深究麻雀是不是「害鳥」這種瑣碎而又專業的問題,所以才造成了後來浩浩蕩蕩的鬧劇。
回望過去,我們當以史為鑑,在保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也要對別用心的人,時刻保持警惕!千萬不能再給他們機會欺上瞞下,攪風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