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我遲遲不寫申氏。
實在是我更喜歡電視劇里的申氏,她是那樣優秀的女子,我多希望她是電視劇里那般美好的結局。
可惜,原著里,她是整本書里最悲的女子。
她比沈國舅的原配夫人大鄒氏,還要悲。沈國舅雖然沒那麼深情,但是也沒那麼涼薄。他是愛過大鄒氏,記得大鄒氏,想要對得起大鄒氏的。
可申氏。
她和她的一雙兒女俱殞命,齊衡卻轉身娶了慶寧大長公主的嫡孫女。
齊衡,不記得她。
齊衡的晚年,想得依舊是盛明蘭。
而申氏,不過是齊衡生命里的曇花一現。盛開過,那般悽慘地凋零了,也被忽悠忽悠地遺忘了。
申氏,晉南申氏大族的嫡女,家中屢出大員。
申氏出自高門,她的祖父被顧廷燁稱為「老狐狸」。
一朝天子一朝臣。
嘉成縣主死後,齊家在朝中處在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他們跟新皇無甚交情,卻跟舊王沾親帶故。
局面萬難展開之時,申氏的祖父相中了齊衡,而平寧郡主也想要攀上申家大族。
於是,齊衡娶了申氏。
申氏給齊家帶來了多大的助力呢?
申氏生了雙胞胎,皇帝賜了金鎖片,頒賞賜之時,口諭中特意提了申老狐狸過去所做的「卓越貢獻」。
當時的英國公夫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還是申家有面子。」
皇帝賞賜齊家,不是因為齊家的功勞,而是因為申家的功勞。
英國公夫人何其高貴精明,她的婆家娘家俱是頂尖的高門,但是對於申家的面子卻也是認可的。
可以這樣說,齊衡,甚至是整個齊家在仕途上的前進,都跟申家脫不了關係。
齊衡娶了的就這樣一位高門貴女。
申氏,宛如江南煙雨,被盛明蘭稱為「高手」。
申氏,雖然長得沒有盛明蘭好看,但是卻有江南煙雨的雅致,說話緩慢,自有一種清貴的氣派。
在我的感覺里,申氏很像盛長柏的妻子海氏,出自大族,自身有很好的教養,即使是跟盛明蘭過招,都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是她還成功算計了盛明蘭。
盛明蘭就曾經感慨,申氏是個高手,說話水平不低。
如此有家世,品貌端正的女子,按說該是齊衡的良配。可惜,這樣人人誇讚的「賢妻」卻並不得齊衡喜歡。
申氏自歸齊家後,生育了一對龍鳳胎。齊家大房無子,而齊家二房的申氏一下子就生了兩個孩子,還是兒女俱全,再加上申氏祖父的功勳,齊家二房徹底打壓住了齊家的大房。
可給齊家帶來這些榮耀的申氏,卻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她始終不知道丈夫的心在哪裡。
她只知道丈夫的心不在她身上。
因為這「無愛」婚姻,申氏做了最傻的三個選擇。
其一,追究往事,去找所謂的「前女友」。
申氏抱著女子最美好的願望嫁給了齊衡。
她以為自己會幸福一生,卻不想齊衡雖待她甚好,卻總是神遊天外,不知道在想誰。她越發好奇齊衡心裡的女子到底是誰。
於是,她把齊衡相處過的女子看了一個遍,發現只有盛明蘭的品貌最為出眾。
於是,申氏便開始試探盛明蘭。
她第一次見盛明蘭就說:「常聽說舅母自小愛說愛笑,叫人聽了,如沐春風,喜不自勝。」
那年春日,那個素錦青袍的少年送了盛明蘭一本滇家的食譜,盛明蘭回屋翻開,從書頁中掉出一朵壓成書籤的桃花,淺粉色的花瓣,只如拇指大小,上面用蠅頭小楷寫了八個字:如沐春風,喜不自勝。
盛明蘭強自鎮定,咬牙說了這樣的話:「大丈夫志在四方,衡哥兒正是報效上進之時,我雖女流之輩,也知如今朝堂上諸事繁忙。衡哥兒憂心朝政,正是上進之舉,難不成要日日斗蝶畫眉才算夫妻和睦?你們夫妻互敬,闔家昌順,便是最大的正道。」
可申氏就是想不開。
其二,因為一個「缺愛」,只想要四十五度明媚憂傷。
其實,申氏的命是極好的。
她出自名門,還是嫡女,從小備受父母疼愛,不需要在閨閣里勾心鬥角。嫁人的時候,嫁給了齊衡,少年俊美,要家世有家世,要才華有才華。更難得的是,平寧郡主經過嘉成縣主的調教,對兒媳婦的要求已經很低了。
甚至於,平寧郡主見兒子不喜歡兒媳婦,還對著找不到門路討好兒子的兒媳婦說:「你太過端莊自尊了,少了些情趣,不防開朗疏懶些」。
盛明蘭第一次與申氏對話,面對申氏的糾結和想不開,也勸她:「天造九補必有一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想得開,才能過得好。」
可申氏就是想不開,即使她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她依舊是放不開的,因為放不開,於是不好過,因為自己心裡不好過,她便也不想讓盛明蘭好過。
於是,齊老公爺壽宴,她又誆了盛明蘭,她說自己的兩個孩子名字里都帶個「明」字。
其實這個是按照齊家的族譜取的名字,但是申氏就是不想讓盛明蘭好過。
果然盛明蘭暴怒,罵了齊衡一頓,還讓齊衡給自己的孩子改名。因為她的這份心虛,她還跟顧廷燁產生了誤會,她因此戰戰兢兢了很長時間。
其三,一刻也不離開男人。
其實,我理解申氏。
一場婚姻里,什麼都好,只是沒有愛。她越是在乎齊衡,就越在乎齊衡的愛,當她得不到,摸不著的時候,她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缺乏這安全感,於是她想要一直跟齊衡在一起,生怕自己失去了這個男人。
齊衡外放閩南,當時正好有時疫發生,所有的人都勸申氏不要跟著齊衡去。但是,申氏卻誰勸都不聽,一刻也不願意離開齊衡。於是,她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追著齊衡去了閩南,最後的結果是母子三人一齊殞命。
申家雖是大族,但是這是申氏自己的選擇,於是也沒什麼話說。而齊衡沒過多久,就又娶了新的妻子。
其實,我一直覺得小說里對齊衡娶了三個老婆這件事的詮釋並不好。
他的妻子申氏,他的一雙兒女,都去世了,他真的有心情另娶高門女子嗎?
他難道就從未想過申氏嗎?難道就真的不愛自己的那一雙兒女嗎?
他的晚年不記得第二個妻子申氏,只是記得盛明蘭,記得他那跟盛明蘭接觸的美好時光。
可若真的如此,申氏這一生多可悲。
要100萬,還是要一個不愛你的男人?
幾年前,網上曾有這樣的帖子,是要100萬還是要一個男人的陪伴。
當時熱議的是,如果我有一百萬,我還要男人做什麼。
申氏何止有一百萬,但是她沒有要十分之九的美好,而去求那十分之一的缺憾。
她要求被愛有錯嗎?
完全沒錯。她是齊衡的妻子,她要求齊衡愛她,理所應當。
任何一個女人要求丈夫愛自己都沒錯。
錯的是,當我們萬般努力也要不到丈夫的愛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選擇。
申氏的選擇是錯誤的。
我們這一生不僅有愛情,還有親情,還有父母孩子。申氏因為自己的痴戀,毀了自己,也毀了自己的孩子。齊衡會記得她嗎?
不會,齊衡會再娶。
只有她的父母會記得她,為她傷心流淚。
張氏也是無愛婚姻,英國公夫人曾經這樣敲打張氏:「女子雖弱,為母則強,你若只自己一個人,死了便死了,不過是我們兩個老的傷心一場。可如今你有了孩兒,你忍心看他窩窩囊囊地活著。因不受父親待見,看他受兄姐欺負,被下人慢待。」
張氏也是無愛婚姻,但是被自己的母親罵醒了,後半生更多的是讓自己過舒服,而不是去強求沈國舅的愛。
最後,張氏兒孫滿堂,而沈國舅也漸漸愛上了她。
過日子件事,舒服和活著,比愛情重要。
申氏也有兒女。
她明知道孩子太小,到了閩南會有危險。可是,她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在她心裡,齊衡比她的孩子,比她自己都要重要。
申氏最後為了這份不安全感,為了自己對齊衡的這份痴戀死了,兒女俱喪。
她什麼都沒留下。
而齊衡自始至終都沒愛過她。
一個女人,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搭上自己和兒女的命,真的值得嗎?
其實過日子這件事,愛情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了愛情,古代也不能離婚,現代很多女人面對無愛婚姻,也不想離婚,那怎麼辦呢?
好好活著,活得舒坦。
《知否》原著里,盛家老太太、大老太太、張氏、王若弗等九成以上的女人都沒得到丈夫的真愛,難道她們就不要過日子了嗎?
即使是在現在的現實生活里,有多少女人都是無愛婚姻,難道都要像申氏一樣。
為了得到男人的這份愛,為了填補這份缺愛,為了彌補這份安全感,不顧性命,不顧孩子,不顧父母,什麼都不顧了嗎?
最尖銳的是,那個男人不愛你。
他就是不愛你。
你何必非要為了他失去了自己。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女人都是很艱難的。女人與其為了不愛你的男人要死要活,不如好好愛自己,好好珍惜愛你的人。
真的,無愛婚姻,最怕如同申氏一樣:因為缺愛,放棄了自己。
何其可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009b78a1f86d3aa6ed0d60d0b49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