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低教育」和「捧場教育」養出來的孩子,未來人生差距一目了然
上周讀到一本書《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裡面傳遞了一個哲理:成熟的父母,要做孩子的心靈守護神。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可能因為父母一句鼓勵的話而奮發向上,也可能因為父母一個厭煩的眼神而黯然神傷,喪失信心。」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地想來分享給大家。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往往他們最信任、最依賴的人,你們的言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自我的價值判斷。
「貶低教育」,死活也養不出自信的孩子
談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及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貶低教育和捧場教育。從這兩種教育模式中,父母就能發現一句貶低或鼓勵的話,對孩子的影響之大。
1、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使勁貶低他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堂前教子」的古訓,很多父母把它理解為人前教子,當眾給孩子難堪,才能讓他們長記性,下次不敢再犯。
我家三叔公性子固執古板,凡事總認死理,如果家裡的孩子犯了什麼錯,他不分場合就會把孩子拉過來訓斥一頓。
印象最深的某一次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大家子都回老家過年,三叔公家小孩在玩煙花的時候不小心把屋外的草垛點著了,所幸被大嬸嬸看見及時滅了火。
大事雖然沒出,可三叔公的脾氣一下子上來了,當著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還一直責怪他是「飯桶,沒事吃飽了撐的」,甚至懲罰小孩去祠堂那跪著。
大人們都在一旁勸三叔公大過年的別動氣,還給孩子解圍說「這是好兆頭,說明今年要紅紅火火」,可三叔公依舊不肯饒過小孩。
那個才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本身就因為做錯事嚇得不敢說話,還要忍受父親在一堆親戚面前「貶低」自己,自然是內心委屈不已。
看著他的眼眶飽含淚水,渾身瑟瑟發抖的樣子,我頓時異常難受。
這件事已經過去十幾年,聽說小孩已經長大,可性子極其內斂,在人群中壓根不敢開口講話,而且見到自己的爸爸就躲,父子關係一度僵硬。
像三叔公這樣的貶低教育,是很多父母慣用的手段,表面上看,似乎是能鎮壓住孩子,實際上對其打擊之大,往往是父母想像不到的。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表示:
「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又困難的過程。」
2、貶低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父母的言語打擊,往往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自信,在做事情前總會自我懷疑,進而變得畏手畏腳,不敢輕易放手去嘗試;
再嚴重一點可能會讓孩子出現「退縮型人格」,未來不敢與別人交流,個性變得封閉又壓抑,社交能力較差;
部分極端的小孩,可能還會形成「攻擊性人格」,在遭受到父母的語言暴力以後,性格充滿著仇恨,為了發泄不滿,開始變得叛逆乖張,甚至採用過激行為報復父母。
而無論是哪種結局,對孩子未來人生的發展都會造成阻礙。
「捧場教育」,是孩子一生之幸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過「補強法則」,認為被父母掌聲鼓勵的孩子,內心會滋生出一種力量,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勇往直前,自信地對自己說: 「我是最棒的,我可以!」
奧運冠軍谷愛凌取得優異的成績,除了自身的天賦加努力以外,與母親的教育也脫離不了干係。
谷媽媽是一個特別尊重孩子選擇的母親,即使孩子出錯,她也會根據情況來鼓勵和表揚。在訓練過程中,谷愛凌沒能順利完成動作,媽媽在一旁一直鼓勵女兒「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你感到驕傲!」
面對採訪時,谷媽媽也經常表示:人無完人,她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我不需要她做得有多麼完美。
正是母親的一次次鼓勵和讚美,才讓女兒每次跌倒以後能再站起來,而且越挫越勇,最終贏得勝利。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多給他們積極正向的鼓勵,往往更有助於她們樹立自信,獲得無窮的能量。
【總結】
「貶低教育」和「捧場教育」養出來的孩子,人生截然不同,未來的差距一目了然。
從小在父母貶低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失去自我,他們無法正視自我的價值,總是試圖在別人的眼裡找到自己,人生往往過得比較累;
而從小在父母的捧場聲中成長的孩子,未來往往不設限,他們總有迎難而上的膽量和超越自我的能量,能更好地活出自我。
通過上面的描述,父母們知道該怎麼做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