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史書、小說或者影視故事裡,有一個相同的敘事模式,就是皇帝寵愛奸臣,以致奸臣當道,忠良蒙冤,百姓受苦,有才的人懷才不遇。這既是文人的敘事傳統,也是大眾的思維習慣。糊塗蟲帶著糊塗蟲永遠走不進真相,奸臣和忠臣一起攜手迷糊了他們的智商。
還是那個經典的老問題,就是中國人總喜歡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從小孩子,到成年人,到知識分子,到中國的大思想家孔孟先賢,都是如此。滿腦子好人壞人觀念,導致人們既不認識好人,也不認識壞人。上帝早就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吃了,中國人也吃了,只是吃得更多,不但必定死,而且把腦子也吃壞掉了。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忠臣什麼是奸臣?在學校班級里,都爭取好成績、爭取第一名,誰是好人壞人;在工作單位里,都在領導面前積極表現、積極獻殷勤,誰是好人壞人;何況在皇帝身邊,人的生死成敗天堂地獄的命運就決定於皇帝玩一剎那的念頭,哪一個不戰戰兢兢、邀寵獻媚,那麼誰是好人壞人?
把人分為好人壞人,本質是不了解人,不了解人性,而不了解人性,就不了解社會的一切。「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這是聖經中的常識。認識並承認沒有義人,是中國人難以接受的,因為這似乎讓人絕望,而承認有好人、追求做好人,社會才有希望才有光明,這是性善論俘獲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只有承認沒有好人,認識到自己就是壞人,才可能讓自己不那麼壞,才有變好的可能,而掩蓋問題迴避問題,只能讓問題變得更糟、讓人變得更壞。
在領導和皇帝身邊,只是有成功者和不成功者,沒有好人壞人、沒有忠臣奸臣。所謂奸臣就是成功者,所謂忠臣就是未成功者。你只看到忠臣的好,沒看到忠臣正暗暗地追求「成功」。所謂奸臣當道,就是奸臣「得道」,而「得道」就是"得到"。君子求道、君子憂道,實質就是為了「得到",不成功就是懷才不遇,成功了就懷財而榮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