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簡單動作,讓你更健康

2024-10-17   搜狐愛運動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健康成了我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但有時候,保持健康並不需要大張旗鼓,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找到那些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休息和恢復的瞬間。

我們常常聽說,運動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運動的方式和強度,卻大有講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破解那些常見的運動誤區,找到真正適合我們的運動方式。

誤區一:走得多。我們總以為走得越多越好,但實際上,劇烈運動時體內產生的激素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反而不利於健康。

誤區二:走得快。快速的運動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可能會對關節和腰部造成損傷,選擇適合自己的速度,才是明智之舉。

誤區三:早起猛跑。早晨血液較為黏稠,特別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劇烈運動風險更大。

誤區四:寒暑無阻。極端的溫度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我們要根據天氣變化,合理安排運動。

誤區五:超負荷運動。人體一天中攝入的熱量有限,如果再進行超負荷的運動,會增加器官的負擔,加速器官衰老。

那麼,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休息和養生的平衡點呢?其實,適時的休息,就像是給身體一個溫柔的擁抱,讓它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找到片刻的寧靜。

喝杯熱茶,讓大腦動起來。水,這個最簡單的元素,卻能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敏捷,思維更加清晰。

伸個懶腰,讓肺動起來。這個簡單的動作,不僅能增加全身的供氧,還能讓肌肉得到放鬆,讓大腦血流充足,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

吃健康零食,讓腸胃動起來。在兩餐之間,選擇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不僅能放鬆身心,還能補充營養。

簡單運動,讓身體動起來。拉筋、扭腰、深蹲,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是工作之餘的「運動加餐」,讓身體保持活力。

曬太陽,讓免疫力動起來。選擇一天中陽光最柔和的時刻,讓陽光灑在身上,不僅能幫助鈣的吸收,還能提高免疫力。

發獃5分鐘,讓精神動起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偶爾放空自己,讓大腦得到休息,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

健康,有時候並不需要大動作,而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找到那些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休息和恢復的時刻。讓我們一起在忙碌中找到平衡,在運動中找到健康,在休息中找到養生的智慧。

搭配7個簡單動作,助人長壽

1、拍手

大家都知道,我們會用拍手表示歡迎、喜悅,拍手是一種至剛至陽的養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補氣。

手穴共有39個,拍手可以震動陽氣,推動全身氣的運行。長期堅持拍手,可促進氣血通暢,增加機體熱度,預防多種慢性病,延緩衰老,對於預防老年痴呆也很有效。

2、叩齒

叩齒可以使牙齒堅固,《修齒要旨》中說:「每晨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可使人長壽。」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經常叩齒還有補腎的作用,叩齒還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起到保養皮膚,延緩衰老的作用。

3、握拳

握拳時,中指接觸處是勞宮穴,按壓此穴可以起到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有研究認為,手的握力越大越長壽,生命力越強,經常握拳,可以起到強肝、養肝的作用,握拳可以有效促進機體的運作,預防血液滯留帶來肌肉或是器官的壞死。

經常握拳可以有效保護血管健康,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延緩衰老。

4、勾腳

勾腳與踮腳的動作類似,但勾腳是在躺或臥的時候進行,腳背上不僅縱向由腳外側到腳內側順序排列著膽、胃、肝、脾四條經絡均至足趾端,而且有膽經的耳部支脈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勾腳可以運動肝、膽、脾、胃等多條經絡,起到疏泄肝膽、調養脾胃的作用。

勾拉動作我們平時坐著、躺著都能做,簡簡單單就能疏通絡,是長壽不可少的一個方法。

5、搓耳

很多長壽的老人都喜歡搓耳。

中醫認為,耳朵是全身經絡彙集之處,「耳為宗脈之所聚」「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人體各個部位都與耳郭通過經絡形成密切的聯繫。

按摩耳郭就能打通全身經絡,活躍機體臟腑,特別是腎臟。

6、伸懶腰

伸懶腰能增加對心、肺的擠壓,增加全身的供氧,還有利於全身肌肉的收縮和呼吸的加深。大腦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

7、踮腳

八段錦中第八式——背後七顛百病消,就是運用了踮腳的方式來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背後七顛百病消」動作要領為:兩腳並步站立,兩臂自然垂於體側,身體中正,目視前方。首先頭向上頂起,隨之兩腳跟提起,略停;足跟提起,同時上下一起一落顛七次,注意足跟是在懸空狀態下輕顛7次,接著兩腳跟下落,輕震地面。

這段動作是八段錦的收功,其作用相當於引氣歸元,主要用到的動作便是提踵顛足。

腳趾部位為足之陰經與足之陽經的交會處,兩腳十趾抓地,可刺激腳趾部位的陰陽經脈,調節相應臟腑的氣血活動並改善其功能。

如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隱白穴開始上行,入腹屬於脾,絡於胃。脾為全身氣機升降、水液代謝的樞紐。水液代謝均靠脾的傳輸作用。若脾虛失運,則水液難於傳輸排泄,導致水濕內停,產生多種病症。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而「背後七顛百病消」的兩腳大趾抓地,通過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隱白穴等,可激活脾陽之氣,使其氣旺盛,增強水液運化的功能。長期堅持鍛鍊此勢,可調節相應臟腑的氣血功能,發揮其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調平衡作用。

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陰、足三陽等有關經脈,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顛足可刺激脊柱與督脈,使有關經絡氣血通暢、陰陽平衡。

同時做顛足運動,可震動人體的五臟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所謂「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調水道和元氣。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僅有利於水液的正常運行,而且也有利於脾、肺、腎等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

而「背後七顛百病消」的反覆顛足,使人體在放鬆情形下,五臟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規律地上下震動,使之氣血得以充分的宣導,改善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