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灰狼就爬樹躲避,來不及就裝死,是對猞猁的嚴重汙衊

2022-02-12     動物速遞

原標題:看到灰狼就爬樹躲避,來不及就裝死,是對猞猁的嚴重汙衊

在許多自媒體文章和地攤文學裡面,常常會將猞猁在與狼的這段關係中,將其描繪成「弱者」的形象,比如典型的就是說猞猁在遇見灰狼的時候,會通過爬樹來躲避危險,如果來不及的話就原地裝死,因為灰狼不吃猞猁屍體,以此來躲過一劫。

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十分不靠譜的,首先是物種演化至今,包括老虎、豹子、灰狼、猞猁等在內的絕大多數捕食者,都進化出了機會主義,它們並不拒絕腐肉;其次就是猞猁並沒有那麼弱,在一些科學家的調查研究裡面,甚至發現猞猁在與狼的種間競爭關係中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灰狼反而深受其害。

猞猁不弱,已有成為森林之王的趨勢

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泛的稱呼,貓亞科猞猁屬下面的所有物種都可以稱之為猞猁,而我們常說的猞猁一般代指歐亞猞猁,是猞猁屬4種動物裡面體型最大,實力最強的。

成年之後的歐亞猞猁體重能達到18-30千克,屬於中型的貓科動物。貓科動物全都是食肉的,它們是高超的獵手,擁有很強的狩獵和戰鬥能力,猞猁也不例外,歐亞猞猁甚至可以稱為中型貓科動物的戰力天花板,其實力不言而喻。

我國民間素來把老虎稱為「山大王」,豹子稱為「二大王」,意思很明顯,就是在森林生態系統下,虎豹是當之無愧的獸王。曾經我國的多數森林都生存著大量的虎豹,但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後,由於遭到了人們的大量獵殺,以及棲息地喪失等因素的影響下,虎豹已經大量消失了。

比如曾經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華南虎,野外消失了,豹子的狀態雖然好一點,但也不樂觀,僅剩在一些人跡罕見的區域裡面才有存在。在多數森林都普遍缺乏虎豹的前提下,歐亞猞猁儼然有了成為森林之王的趨勢。

森林是猞猁的主場,狼群難以發揮優勢

灰狼在分布範圍上來說,是很成功的一種捕食者,它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從歐亞大陸到北美地區,均有大量存在。灰狼對地形的適應能力較強,無論是平原、高原還是森林地區,它們都能長時間生存下去。

而猞猁是典型的林棲型物種,它們幾乎很少離開森林,所以灰狼與猞猁的交鋒,基本上都是在森林環境下進行的,而森林是猞猁的主場,對於狼群來說,難以發揮優勢。

我們觀察下北美地區的灰狼,與歐亞地區的森林狼,二者的生存狀態,會發現明顯的區別。在北美一馬平川的環境下,灰狼呈大型群居,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可以說它們就是北美大陸的獸王。而歐亞森林裡面的灰狼,多呈小型群居狀態,甚至有不少獨狼的存在,團隊的優勢蕩然無存。

在基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多項科學研究中,均發現了當地灰狼受東北虎抑制嚴重,在虎的數量較多時,灰狼種群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難以發展,絲毫沒有「猛虎架不住群狼」的跡象。

成年雄性猞猁會積極清除生境內的狼

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們,長期在納利波基森林進行生態研究,而這片森林裡,就生存著歐亞猞猁和灰狼。動物學家們發現,這裡的灰狼似乎深受猞猁「荼毒」,不僅狼幼崽遭猞猁殺死,甚至有不少成年狼也會被猞猁殺死。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為何小小的猞猁,卻能殺狼呢?原來這裡的歐洲森林狼雖然也屬於灰狼種,但體型卻遠遠不及北美灰狼,大多數成年狼,體型並不比雄性猞猁大多少。

除了這裡的狼體型比較小之外,猞猁能殺狼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狼經常會獨居。每年的4-9月份,是林中的溫暖季,小型哺乳動物的數量豐富,獨狼的覓食效率要高於群居狼,所以在這個時候,林中獨狼的數量往往會超過群居狼的數量。

而溫暖季又是猞猁的育幼季節,為了保護幼崽,雄性猞猁會積極捕殺省境內的灰狼,包括不限於狼幼崽、懷孕的母狼、獨狼等等。比如在1997-2015年間,動物學家們就在納利博基森林和帕齊爾森林記錄下8隻幼狼、2隻懷孕的母狼被猞猁殺死。猞猁是高超的伏擊型獵手,靠伏擊殺死獨狼並不是什麼難事。

狼群發展受猞猁嚴重抑制

種間競爭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猞猁會殺死狼幼崽,灰狼也會殺死猞猁幼崽,但是在這段競爭關係中,動物學家們觀察到,似乎是猞猁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受猞猁殺幼狼影響,導致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幼崽,死亡率達到了40%-60%,局部地區甚至高達90%。反觀猞猁方面,冬季幼崽的存活率普遍高於80%,即便到了5月份,也不低於60%,遠遠高於當地灰狼。

受猞猁屠戮的影響,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種群發展受限,甚至一度停滯不前,為此不少灰狼做出了策略性調整,比如不在使用露天的狼穴、搬遷至森林外面產仔、青年狼繼續在原生家庭生活以照料幼崽等等,事實證明,這些策略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猞猁之所以能在與狼的競爭中獲得較大的優勢,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當地的環境。納利博基森林擁有較多的倒木,植被覆蓋茂密,利於猞猁隱蔽和行動,但對狼群來說,卻是不利的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ddd4728882a72e71145169ddeb246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