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片為什麼多是以清朝官員形象為主?可能是現代人的主觀臆想

2023-01-03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殭屍片為什麼多是以清朝官員形象為主?可能是現代人的主觀臆想

「天明風啟門,殭屍掛荒屋。」

對於「殭屍」一詞,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在曾經輝煌的港片時代,殭屍片占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著名的「殭屍道長」林正英更是深受無數人喜愛,他塑造的經典形象也讓許多人頗受感染,曾經看著有些恐懼的殭屍形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淡然,畢竟這也只是人們的熒幕刻畫。

昔日,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就在考慮,為什麼看到的殭屍都是以清朝官員的形象為主,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的朝代,為何單單就選中了清朝呢?其實這與社會現實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中國歷史上的「殭屍」

殭屍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黃帝和蚩尤的時代,相傳當時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處於不利的境地,便派下自己的女兒「魃」來助戰。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破了蚩尤的妖力,黃帝也終於打敗了蚩尤。但是,魃的神力卻消失了,不能回到天上,只能留居北方,之後鬱郁而死,變成了殭屍。相傳,她走到了哪裡,哪裡就會發生大旱災,被人們詛咒驅逐,也就是人們說的「旱魃」。此一說法應該有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至於是否存在,或許當時到底是怎樣的狀況,我們目前並不清楚。

殭屍代表的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死亡。按照中國傳統多地的喪葬習俗,多是以土葬為主,因而也會為這些所謂的故事打開一定的現實基礎。至今,我們依然能夠在民間故事中聽到所謂的「死而復生」的傳說,或許這些沒有所謂的科學依據,但是是在那個時代里人們對於這個世界懵懂無知的認知。

而對於「殭屍」之說,最盛行的應該就是明清時期了。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許多提及殭屍的記載,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有的人稱這兩本書做「殭屍大全」。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

當然,因為這些都是所謂怪力亂神的想像,因為當時的明清時期,各種小說開始盛行,一些人也開始了自己的主觀臆想,將這些故事映射到了生活之中。而故事的取材又多來自於生活之中,殭屍的「清朝官服」形象自然也會形成一定的主流。

為何殭屍片多是以清朝官員形象為主?

首先,要考慮在港片盛行的年代裡,投資成本其實是很低的。劇組沒有錢,但是又要去刻畫人物形象,而當時的清朝戲服又比較多,這反而為他們提供了機會,沒有錢去弄大製作的衣服,這些清朝戲服,再加上一些化妝手段以及情景刻畫,同樣也能渲染出需要的那個環境,因而便讓當時的「殭屍」演員們換上了清朝戲服。而這也形成了人們的主觀印象,讓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就是歷史中的殭屍。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超過了500年又會成為魔頭。所以只有死亡超過100—500年的屍體才能成為殭屍。按照這樣的說法,殭屍的年代應該是1500年—1900年之間,而這之間剛好主要是清朝為主的時代,因此也便有了這樣的說法。而且當時的清朝人下葬,也多會備一身所謂的官服,當然肯定不會像真正當官的那樣,而是一些有資產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當官的願望,才有了這樣的裝備。這就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壽衣,因此當看到清朝殭屍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生前是個當官的,說不定就是做死後夢的。

同時,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也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的官服是比較直的,沒有寬鬆的感覺,顏色也是比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與漢服的感覺有很大的區別,給人一種沉悶、壓抑的感覺。尤其是清朝的官服多是暗色,如果按照明朝或者之前王朝的官服,冷不丁弄一身紅色,則就沒有什麼恐懼性,反而是充滿了戲劇性。因此,對於清朝官服的選用也是考慮到了這一含義。

至於香港的影視片為什麼會將清朝官員作為殭屍形象,這與時代背景也有著很大的關係。近代時期,因為清朝政府的軟弱,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進而導致了香港的割讓。因此,反清復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也都同情反清復明的志士,貶低滿人,這些屍體也都被安上了滿人的角色,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割據,因此香港人心裡有怨恨,於是就拿清朝調侃,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便以清朝官員來作為殭屍形象。可見,這一形象的塑造,背後也有諸多的歷史背景。

至於殭屍為何出現於晚上,這種現象與中國古代的趕屍匠有著很大的關係。客死他鄉的遠客,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鄉,沒有什麼有效的快速辦法,只能將希望寄託於這些趕屍匠們。而白天這樣的行為又太引人注目,因而大多數是在晚上行進。而且趕屍匠一般都是兩人協作,將屍體架起來,這樣看來反而有種在跳躍的感覺,因而才有了殭屍是跳著走的說法。

香港的殭屍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著輝煌的影響力,雖然說有著一定的恐怖元素的存在,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題材的影視劇反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這樣題材的影視劇能夠收穫諸多的關注度,有著諸多的時代背景的摻雜。

結語

林正英開創了一個經典殭屍片的美好時代,林正英對香港電影殭屍片的貢獻永不磨滅。他的殭屍道長形象深入民心,但遺憾的是他在1997年因患肝癌晚期病逝,他的離去也標誌著香港電影一個經典黃金殭屍片絢爛時代的終結。此後的香港電影也逐漸少了殭屍片的元素,因為沒有人再能將其刻畫的那樣神似。

如今,依然有不少的鬼怪影視劇的出現,雖然說有了更好的動畫效果以及更逼真的殭屍形象,但常常讓人提不起興趣,因為在這些所謂外部條件的加持下,反而讓故事缺少了最引人矚目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