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中師教育如何崛起?又緣何衰落?一文了解

2023-07-11     校長傳媒

原標題:王建平:中師教育如何崛起?又緣何衰落?一文了解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王建平(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百年中師是一段濃墨重彩的教育歷史,更是一曲餘音裊裊的驪歌佳話。

但中師教育真正為大家熟悉與情感認同,甚至贏得廣泛的社會讚譽,則是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便又戛然而止了。

隨之而來的是中師教育迅速走向萎縮、走向終結,中師教育成為過去,衍化成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

在這不長的十幾年時間裡,中師教育成就輝煌,而後趨於衰落,本文進行簡要的梳理與闡釋。

Part.1

1983年:中師教育發展的「新起點」

1983年2月10日,教育部發出《關於1983年中等師範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對中師的招生工作進行了一些改革,要求各地普通師範學校招收「政治思想進步、品德良好、學習成績優秀、身體健康、志願獻身小學教育事業的初中畢業生」。

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為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極個別的重點師範學校招收少量初中畢業生外,一般中師學校都是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2年。

是年伊始,中師學校招生對象全部變為初中畢業生,學制3—4年(大部分是3年),畢業後定向分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

可以說,1983年中師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征程。生源的變化為中師教育辦學揭開了新的一頁,中師教育進入了發展的「新起點」。

以初中畢業生為主體的生源構成也給中師學校帶來了新的氣韻與景象,孕育了新的發展生機。

「中師生」這一頗具時代特色的稱謂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優質師範教育的一個符號,同時成為農村義務教育師資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推動了農村教育的積極健康發展。

Part.2

1983年以來中師教育的崛起與衰落

粗略來看,1983—1998年是中師教育的崛起時期,1999年則被視為中師教育衰落的開始。

中師教育的崛起表現在蓬勃的發展規模、優秀的生源素質與卓越的教育質量等多方面。

1985年11月,國家教委召開全國中小學師資工作會議,萬里同志在部分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我建議每縣辦好一所師範或進修學校。人口多的縣要辦好師範學校,寧可少辦一所高中也要辦好師範。」

據統計,全國中等師範學校1983年有861所,1984年有1008所,到1988年共有1065所,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峰值。隨後的幾年,經過調整和合併,到1995年全國仍有中師學校897所。

全國中師學校擁有的學生數,1983年為45.4萬人,1984年為51.1萬人,1992年為66.5萬人,1995年高達84.9萬人,一直處於穩定的增長之中,顯示了中師教育蓬勃的發展生機。

中師教育招生方式是指標計劃分配到各個縣市,按照考生分數從高到低統一錄取。

中師教育雖然辦學層次不高,但由於實行免費上學並發放基本生活費,而且有工作保障,成為「吃國家糧」的「公家人」,於是對一部分優秀考生尤其是農村考生構成了強烈的吸引力。

一般來說,考上中師的錄取分數線比當地的重點高中高出30—50分左右,足見考生的優秀程度,有的中師生甚至就是縣裡的前幾名。

中師教育不分專業,實行的是全科式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藝體素養、教師技能方面的訓練,注重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為了使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學校從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幾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能力培養目標及其規格要求,極大地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實行的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在奔赴農村小學後,他們以「素質全面、多才多藝」的能力特質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他們以「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支撐起農村教育的一片藍天。

1995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社會的互動交融以及高考升學率的逐漸提升,中師教育的「黃金時代」開始褪色,但仍然為眾多學子尤其是貧困家庭子弟的青睞選擇。

1999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關於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要求所有的「三級師範」逐步過渡到「二級師範」,是年之後很多中師開始停招、改制、合併或升格,中師教育無可避免地走向終結。

Part.3

回不去的中師教育

中師教育的崛起有其歷史與現實的原因。

一是20世紀80年代小學教育面臨師資落後的嚴峻現實。據統計,1980年全國有小學教師549.3萬人,其中275萬多人不能達標,而農村小學教師的實際狀況更為糟糕。中等師範學校主要負責為農村小學教育輸送合格師資,從而使我國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得到合理保障和穩定發展,中師教育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

二是「鯉魚跳農門」的普遍社會心理趨向。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當上「公家人」、端上「鐵飯碗」、擁有「幹部身份」成為眾多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普遍希冀,中師教育是初中生實現「跳農門」目標的最快路徑。

三是農村中學質量競爭的核心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村中學無不以升上中專的學生人數作為提高辦學質量的突破口,學校也將最好的學生推送參加中專考試,這是學校之間質量競爭的核心關鍵,也造就了中師教育優秀生源的神話。

同時,中師教育衰落也在所難免。

一是師範教育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三級師範」向「二級師範」甚至向「一級師範」過渡是其基本規律,中師教育衰亡則難以避免。

二是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的引發效應。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行列,上大學不再「高不可攀」,因為高等教育擴招使更多人有了獲取更高學歷文憑的機會,中師教育學歷文憑偏低自然失去競爭力。

三是教師教育改革引致的生存危機。20世紀末,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定向的師範教育體系開始向開放、非定向的教師教育體系轉變,開放、非定向的教師教育體系不僅意味著培養主體多樣化的加入,更包含培養性質、就業方式的改變,這一切將中師教育擠向了邊緣,中師教育原來享有的「包分配」的優勢也不復存在,中師辦學自然走向消亡。

21世紀以來,在教師教育轉型的大趨勢下,中師學校在「升停並轉」中自謀生路、探尋出路,中師教育在整體意義上已經消亡,但中師教育的輝煌與經驗仍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轉自 |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資助課題「1983—1999湖南中師教育管理特色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9YBA106

延伸閱讀:

一代中師生: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

顧明遠曆數師範教育改革犯下的錯

教師子女:我為什麼不報師範?

中師學校全國名錄:1979-2000年 (有你的母校嗎?)

中師,一個最悲情的詞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20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中師生,成了學歷鄙視鏈的最底層:一代中師生的夢想和憂傷

一代中師生的芳華!當年最優秀的學生當了教師

老師,請您做一名「中師」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b97b98522e27eb3d2ddb2465e1cef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