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都要上市了,它真不只是個開驛站送快遞的。

2023-09-29     差評

原標題:菜鳥都要上市了,它真不只是個開驛站送快遞的。

半年前,阿里調整組織架構為 「1+6+N」 。

把六個孩子獨立出去不說,還官宣了盒馬、阿里雲和菜鳥的上市計劃。

其中,消息傳的也都是盒馬和阿里雲的進度比較快,預計在 6-12 個月內完成上市計劃,排最後的,才是菜鳥。

一時間,大伙兒都在猜,是阿里雲還是盒馬先上市。

可誰也沒想到,竟然是 「 菜鳥先飛 」 了。

就在昨天,菜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成為了阿里分拆之後旗下第一個進入 IPO 進程的業務集團。

要知道差評君前腳剛去參加菜鳥的全球五日達發布會,當場是啥消息都沒打聽到,結果第二天 「 啪 」 一個公告甩臉上,告訴我們阿里要把它分拆上市了。。。

不過仔細想想,今年幾個月以來,從半日達、菜鳥速遞再到全球五日達,菜鳥著實出了不少招。

如今奔赴港股上市,倒也合情合理。

成立至今已過 10 年的菜鳥,可以說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

2013 年左右,當時在電商領域混得風生水起的阿里,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當時的物流體系,明顯支撐不起來淘寶的電商體量。

快遞積壓、爆倉的情況時有發生。

各種大促用戶們怨聲載道,媒體上也是負面報道不斷。

而反觀 2007 年就已經自建物流體系的京東,早早給電商業務鋪好了路,物流服務把淘寶打得找不著北,用戶體驗、口碑也是相應地此消彼長。

阿里如果再不行動,後果不敢想哦。

所以在 2013 年的時候,阿里聯合順豐、三通一達還有銀泰、復星等集團共同成立了菜鳥,立志要好好地補上最大的物流短板。

不過有意思的是,菜鳥走得並不是送送快遞那種傳統物流公司的路子。

可能一提起菜鳥,大伙兒的第一印象就是家樓下的菜鳥驛站,又或者是個送快遞的?

但實際上,早些年的菜鳥本身並不做快遞,它只是快遞的 「 搬運工 」 。

簡單說就是菜鳥跟第三方快遞公司合作,把各家的快遞服務集中到自家平台上,然後菜鳥統一運籌帷幄,給這些快遞公司提供技術、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此來提高整個淘寶系的物流效率。

就拿毫不起眼的電子面單來說,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在 2014 年菜鳥推出標準化電子面單系統之前,整個物流行業收發包裹都是手寫,錯發誤發簡直不要太多。

而當菜鳥推出統一的標準化電子面單後,大程度減少了錯發機率

就憑著這個小紙條,菜鳥還獲得了郵政行業的諾貝爾獎——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而在有了統一的菜鳥後,三通一達們和淘寶們之間的關係,也日益緊密。

一方面,快遞公司們背靠阿里的菜鳥,獲得了淘寶、天貓的海量訂單。

另一方面,阿里也一直在通過收購通達系的股份,來鞏固合作。

截至 2023 年上半年,阿里在通達系所占的股份分別為圓通 20.1% 、中通 8.7% 、韻達 1.99% ,申通 25% 的股份也已經轉到了菜鳥名下。

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菜鳥驛站數量超過 17 萬個,平均每天處理超過 8000 萬個快遞。

雖然菜鳥驛站是菜鳥最出名的部分,但菜鳥的發家故事,又不只有菜鳥驛站。

從 2016 年開始,我國的快遞業務量基本上每年增長 100 億件,去年已經達到了恐怖的 1105.8 億件。

快遞業務量成倍的暴增不得不讓菜鳥思考一些問題,以往輕資產模式所提供的運力和服務,足夠應付當下的需求嗎?

還有,國內的市場總有飽和的一天,菜鳥是不是應該往外面飛飛呢?

答案似乎很明顯。

漸漸地,菜鳥不再滿足於只做平台,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包括快遞、倉配、轉運、末端配送、國際跨境物流等在內的整個物流鏈路。

又是自建倉儲,又是搭建幹線運輸和轉運網絡,今年 6 月還親自下場送起快遞,一度被網友調侃 「 真香 」 。

這幾年因為跨境電商的火熱,菜鳥的國際物流業務那是風生水起。

根據招股書, 2023 財年菜鳥的國際物流業務收入占比有 47.4% ,是菜鳥的最大收入來源。

甚至菜鳥在招股書里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說自己是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

而高調的背後,菜鳥確實在海外下了不少的血本。

在海外物流基建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菜鳥的全球網絡已經覆蓋了 200 多個國家及地區,包括兩個 e-Hub ( 智慧物流樞紐 )、 1100 多個倉庫和 380 多個分揀中心。

而且在西班牙等城市還推出本地快遞自營業務, 20 多個城市提供了 「 隔日達 」 配送服務,倉儲、攬收、分揀、區域幹線運輸、末端配送這些個服務也是一個不落。

光是在 2021-2023 財年,菜鳥的國際物流業務包裹量就分別為 13.81 億件、 16.79 億件及 15.19 億件。

要是按 2022 年的包裹量來計算,菜鳥確實在去年,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

前幾天,菜鳥還更進一步推出的全球五日達產品。

在這之前,你很難想像一個英國人可以在中國買一個東西 5 天之後就送到家門口,如果沒有菜鳥,這樣的場景不會發生。

所以總的來說,從最初的做平台,慢慢地自己搭建物流網絡,再出海大展拳腳。。。這隻菜鳥完全已經進化成 「 老鳥 」 了。

而菜鳥這些年的表現,也的確是阿里六個孩子裡比較亮眼的。

阿里巴巴財報顯示, 2023 年菜鳥實現收入 556.81 億元,同比增長約 21% ,占阿里集團營收比例約為 6% ,是今年營收增速最快的一個業務集團。

但高速的增長,卻也掩蓋不住一直以來的虧損。

2021-2023 財年,菜鳥的凈虧損分別為 20.15 億元、 22.86 億元和 28.01 億元,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受益於全球幹線運輸成本的下降,菜鳥才扭虧轉盈,小賺了 3.91 億。

長期的虧損,跟高企的成本脫不了關係。

過去三個財年,菜鳥的營業成本占收入百分比分別為 89.5% 、 89.3% 和 89.5% ,這些部分錢主要被用來採購、管理倉庫、幹線運輸、配送和其他服務還有支付勞務費用。

在招股書里菜鳥也攤牌了,如果公司無法通過以具競爭力的價格獲得充足的勞動力、運輸、設施及其他資源來有效控制成本,公司的業務、經營業績及盈利能力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所以上市,或許是菜鳥走向正向循環的解法之一。

另外,雖然國內的物流業足夠卷,但海外市場也並非荒地。

在菜鳥之前,已經有 UPS 、 FedEx 和 DHL 這三家國際物流巨頭了,順豐、極兔在海外的業務規模也不可小覷。

就拿巨頭 UPS 為例,去年營收 1003 億美元( 人民幣 7195 億元 ),規模大了菜鳥一個數量級,自有各種物流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具,物流網絡早就覆蓋了全球。

所以菜鳥出海,不可避免要跟這些公司交手。

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問題,就是菜鳥跟阿里的 「 捆綁 」 關係。

不僅僅是國內,菜鳥目前主要的國際物流業務其實也還是圍繞著像速賣通、 Lazada 這些阿里跨境電商平台展開的。

作為菜鳥最大的客戶,阿里在過去三個財年為菜鳥分別貢獻了 29.2% 、 30.8% 和 28.2% 的收入。

這樣一來,就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獨立之後,菜鳥可能也得想想,在阿里之外如何尋找增長的想像空間。

但總的來說,如今菜鳥分拆上市也是好事一樁。

對於原先的阿里而言,多元化的內部業務就像一個大雜燴,無論是阿里雲、菜鳥,還是盒馬,人們看到的更多是阿里的整體價值。

但分拆上市之後,菜鳥個體的價值就能進一步釋放出來了。

畢竟,讓鳥兒飛起來,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撰文:西西 編輯:江江 & 面線 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菜鳥官網、菜鳥招股書、部分圖源網絡

企服研究社,菜鳥 「 物流帝國 」 簡史:電商如何改變物流業?

甲子光年,拆解菜鳥上市:急需止損、走向獨立和全球化|甲子光年

連線 Insight ,上市之前,菜鳥還要努把力

定焦One ,阿里 「 動刀 」 ,菜鳥 「 先飛 」

零售前沿社,快遞江湖,三足鼎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a854bacd1fbd84566fc7bff18b0e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