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說「騰訊從來沒有to B的基因」,微信支付笑了

2019-08-08   字母榜

有人說「騰訊從來沒有to B的基因」,這個結論恐怕忽略了微信支付的存在。

自從2013年8月推出以來,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了支付領域的基礎設施之一,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微信支付的用戶規模高達8.6億,滲透率為84.3%。

艾瑞諮詢的數據則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財付通(含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為39.9%,位列第二。

擅長做C端的企業離B端比較遠——這個刻板印象,在微信支付的驕人業績前不值一曬。對於B端的大小商家來說,微信毫無疑問是接近消費者最高效的渠道之一。根據後台檢測,使用微信支付的商家數量有5000萬,「每16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人是老闆」,這個數據讓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都有點意外。

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

微信通常習慣後發先至。2019年初,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演講里,分享了微信剛推出時的故事。最初的5個月里,微信基本沒有主動去做推廣,「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一個自然的增長曲線,就不應該去推廣它」。

即將到來的看臉時代也是如此。一場圍繞刷臉支付展開的軍備競賽已經上演,微信還能後發先至嗎?

2019年8月,微信支付的刷臉支付設備「青蛙Pro」即將面市,支付寶早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推出了「蜻蜓二代」。這兩款設備分外小巧,能直接放置於收銀台,顧客甚至不用拿出手機,對準攝像頭即可完成掃描付款。

而這距離支付雙雄推出的第一代刷臉支付設備,才過去5個月之久。

之所以更新疊代如此之快,可能是上一次支付革命記憶猶新。

二維碼支付取代現金、銀行卡的過程堪稱降維打擊:前螞蟻金服副總裁袁雷鳴曾表示,掃碼支付上線後,不到3年的時間,日均交易數據已經突破了一億筆,是銀行卡發展25年累計成果的兩倍以上。

儘管無從得知下一次支付革命發生在哪裡,但任何苗頭都需要重視,比如刷臉支付。

事實上,早在2017年12月微信支付就與綾致時裝合作,在全國首次推出人臉智慧時裝店,幫助傑克瓊斯上線刷臉會員,實現門店智慧化經營管理。

不過,刷臉支付取代二維碼支付看起來尚需時日。

刷臉支付在線下鋪開之後,微信支付行業應用副總經理郭潤增和團隊在線下蹲點調研發現,在一些快餐店,高峰期人流量大,往往排著長隊,採取刷臉支付,效率反而會降低。小型的奶茶店也有類似的情況,服務員既要收銀,也要製作飲品,如果顧客使用刷臉支付的設備,服務員就要再抽出時間指導顧客使用設備,效率降低了,顧客體驗也一般。

微信支付團隊坦承,如果只把刷臉支付當作一種支付手段,目前來看,剛需場景十分有限,用戶的使用習慣也沒有形成。論方便程度,刷臉支付還不如現在的主流支付方式二維碼。

雖然短期不如二維碼支付方便,但郭潤增們發現,刷臉支付另有價值所在。

這個有價值的功能是會員運營。在調研中,團隊發現,商家雖然不熱衷於支付方式的革新,在會員拉新和運營方面卻有急迫的需求。

隨著智慧零售的深入發展,來自傳統行業們的商戶越來越看重用戶資產,希望把顧客的數據沉澱在自己的流量池裡,從而進行更精細化的運營。

以往,微信的會員運營需要藉助「卡包」功能或者小程序會員,但會員入口藏的比較深,不僅開通操作冗長,顧客成為會員後,也常常忽略各種優惠。到店後使用,也需多次操作才能激活。

雖然公眾號、卡包、小程序提供了一系列高效的會員運營工具,實際使用中,用戶體驗依然割裂,需要一款產品將上述工具連接打通。

刷臉支付設備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刷臉後,會員身份自動激活,相關的會員權益也會直接顯示在刷臉支付設備的螢幕里,顧客可以直接使用各種權益。

找到了刷臉支付設備跟商戶、用戶兩端的需求契合點,微信支付並沒有立刻大規模投放產品。

團隊以前並沒有做過硬體,如果一下在全國鋪幾百萬台,微信支付團隊表示,「很擔心設備像共享單車一樣被亂扔」。

郭潤增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青蛙」在試推廣階段時,會優先找一些願意嘗鮮的商家,最早上線的包括連鎖超市步步高。

當時,步步高的傳統POS收銀系統功能疊代受限於第三方研發,功能複雜,附件繁多,收銀員培訓上崗周期長且收銀效率低。數據顯示,Top門店自助機單台設備收單量是人工收銀台收單量的1.9倍;自助設備收單筆數占所有支付方式收單總筆數的22%;刷臉支付滲透率超50%。

「當用戶聽說有這個東西,或者使用之後,產生『我也想要』的強烈想法,這才是好的產品」,郭潤增補充道。

面對能輕鬆以C端優勢撬動B端的微信支付,焦慮的通常是對手。一位友商公司的前高管因為成天研究微信支付,困擾於微信因關係鏈而擁有的巨大優勢,差點得了抑鬱症。

不過,在2014年的夏天,微信紅包這個爆款產品出現之前,微信支付團隊也沒少吃閉門羹。

2014年8月,微信支付發布了可以面對面收錢和轉帳給朋友的「收款碼」,微信支付團隊專門在微信總部,廣州的TIT創意園區附近進行推廣,但買帳的商戶並不多。

收款碼鋪到了園區附近的烙餅攤,結果使用掃碼支付的,只有騰訊自己人。服務商告訴微信運營中心副總經理雷茂鋒,商家覺得微信支付沒什麼人用,還得給開發費,「給不起」。

藉助春節紅包完成第一次大規模市場破冰之後,微信也加快了B端產品的開發。

2015年4月,微信支付開放了「企業付款」功能,商戶可以直接打錢給用戶,例如保險理賠、商品退款、抽獎互動等,該功能擴展了微信支付的使用場景。

C端和B端的雙重發力,在2016年初顯成效,年初有2億多用戶在微信支付綁定銀行卡,4月,綁卡用戶數量超過了3億,超過30萬家線下門店接入了微信支付。同一時間,微信支付推出了星火計劃,投入1億元營銷經費,全力扶持平台服務商。

2017年以來,隨著線上流量紅利見頂,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聚焦線下流量,傳統商場和超市,各類連鎖餐飲和路邊小店,都積聚著大規模的流量。長期以來,這些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的交集甚少。

相比阿里、蘇寧、京東等擁有大體量電商業務的公司,騰訊切入傳統行業數字化,微信是排頭兵。

2017年12月,微信支付與綾致時裝集團合作推出了傑克瓊斯人臉智慧時尚店。通過綾致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可以成為人臉識別會員,並且享受包括個性化搭配推薦等多種服務。數據顯示,改造之後,門店銷售額提升了20%,其中微信支付提升150%,免密支付占比80%。

變化還體現在人員配置層面,2017年,微信支付內部,用行業運營崗位代替了BD崗位,這意味著,線下市場已經從拓荒階段進入深耕行業、產出解決方案的階段。

2018年,掃碼購業務全面鋪開。顧客可以使用手機掃描商品二維碼,查看商品信息、邊走邊買,通過微信支付自助結帳,省去收銀台排隊結帳的時間。商家也可以通過小程序的發券功能,跟顧客建立更深度的連接。

最新數據顯示,沃爾瑪是掃碼購業務商戶占比最高的商家,訂單平均占比20%,部分門店可達到30%-40%,小程序的用戶數量突破3000萬。

傳統行業數字化的進程仍然在逐步推進,與此同時,微信支付也開始逐步在民生、政務等領域深耕。從創新角度來看,移動支付的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

微信支付大交通負責人徐曼麗表示,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移動支付發展比較成熟的行業,已經基本改造完成,下一個重心是交通、醫療、教育等「深水區」。「這些行業不是像非常成熟的純商業環境。每個行業裡面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產業鏈里有很多事情要做」,她解釋道。

出行是繼零售之後,微信支付重點攻堅的場景。

「都難啃」,這是微信支付行業運營中心負責人楊章炳對出行場景運營的感慨。

微信支付試圖和一卡通公司合作推行掃碼乘車時,吃過不少閉門羹。一些城市的一卡通運營方認為,微信是顛覆者,一進來,他們的生存空間就變小了。這些擔憂不無道理,用戶開始使用乘車碼後往往不再儲值,一卡通公司會損失一部分儲值利息。

於是,微信通過小程序幫助一卡通公司藉助廣告等方式進行流量變現,增加收入。「左手的收益雖然變少了,但是右手有了別的收益,整體營收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微信支付團隊說。

微信支付的大交通團隊開展車主服務時,曾經列出全國人流量TOP 20城市的TOP 20停車場,試圖整理這些停車場們都使用什麼停車系統,結果發現,占比最高的停車系統,也只有10%多一點。

在出行場景,提升效率是剛需。以車主用戶為例,在微信上綁定車牌之後,就能在停車場、加油站等高頻支付場景,更快捷地完成繳費。

與此同時,用戶的使用體驗也極為重要。耿志軍認為,一個智慧場景,至少要考慮兩側的體驗。一是企業,企業希望在網際網路公司的幫助下提高生產效率,但同時也有自己的訴求。二是用戶,用戶渴望便利生活,但也有對其他體驗的需求,比如隱私保護。

這個感慨就來自微信的智慧停車業務。這個業務最初的設想是車主只要把車牌和微信完成綁定,就能通行全國的停車場,想法落地時卻受到了合作夥伴和用戶兩邊的阻礙。

合作夥伴們不想失去接觸用戶的機會,停車場背後的商場和公司都希望用戶能關注自己的公眾號,成為會員。用戶則擔心隱私問題,有個用戶的車牌綁定了妻子的微信,一停車,系統就會通知對方。

外部的這些反饋,推著智慧交通團隊完成了新版本的疊代。

出行是雙邊場景,C端和B端的需求都要顧及,面面俱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但長期以來,微信支付都保持著非常精簡的團隊,產品疊代主要依靠服務商等合作夥伴的反饋。

耿志軍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有些產品往往是企業或者服務商先做出來,比如掃碼點餐,最初只是一個服務商給一家小餐館做的個性化產品,微信支付的團隊知道後,把產品重新打磨了一遍,優化各項功能,再去推廣。「這樣的產品非常有生命力」耿志軍說。

徐曼麗認為,微信的角色只是提供產品解決方案,產品的落地則交給服務商。微信支付和萬達合作商場數字化的方案時,系統的對接與開發,甚至在停車場放置物料等工作,都是服務商做的。

「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中鋒,前鋒是整個生態里的合作夥伴。中鋒是把微信能力和工具向合作夥伴輸出」,楊章炳如此說道。

一位參與過「微ETC」(高速公路自動付費)項目落地的服務商負責人透露,與高速公路方合作,對方最在意支付兜底問題,車先過了,萬一收不到錢怎麼辦?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微信出面,因為高速方通常不相信服務商的資金兜底能力。

2018年,智慧交通也是微信在移動支付領域增速最快的團隊。目前,2億的車主用戶中,超過1.3億人在車相關的場景通過微信支付繳費。

不論是強調產品的自然增長,還是開放生態給合作夥伴,微信支付一直都以輕騎的方式介入對傳統行業的改造與賦能。

2019年以來,網際網路企業們越來越認識到,助力傳統行業任重而道遠,非朝夕之功。面對發展多年,各種環節盤根錯節的傳統行業,網際網路企業的持久戰如何打?微信支付提供了一個思路,把「重」事做「輕」,把握中樞,控制關鍵節點。這或許是一個讓網際網路企業與傳統行業「相愛而保持安全距離」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