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成為僅次於秦始皇的權勢人物。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他提出的「焚書」之議,則直接終結了儒家乃至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
李斯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時已經進入戰國後期。對於春秋時期,孔子的評價是,已經「禮崩樂壞」。李斯就是那個時代造就出來的典型人物。李斯在年輕的時候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雖然地位卑微,心中常懷大志。後到齊國求學,拜荀子為師,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公元前247年,已經而立之年的李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開老師到秦國去。臨走那天,老師荀子問李斯:「你為什麼要到秦國去呢?」李斯回答說:「現在各國都在爭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裡可以大幹一場。」 他的這番話毫不掩飾自己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
對於秦國,荀子並不陌生。十九年前,同樣是經不住強秦的吸引,荀子一掃「儒者不入秦」的傳統,主動跑到秦國遊學。在秦國,荀子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上了。當他提出以儒家之「王道」補秦國「霸道」之不足時,秦昭王嘴上連連稱善,卻始終不肯用荀子。
荀子的擔憂不無道理,初入秦國的李斯再一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李斯先走的是呂不韋的門路,當上了呂不韋的舍人。李斯也因此接近了秦王,做到了長史。李斯在前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秦王在後派將用兵。李斯因功做到了客卿。但是在這個過程他也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時刻,秦王的逐客令要將李斯驅逐,在秦的客卿都噤若寒蟬,他卻寫了著名的《諫逐客令》,不僅挽救了自己的仕途,保住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勢。
李斯是入世求功利的人,學以致用,參政入仕,博取高位富貴才是他的人生終極目標;學問書法,技藝文論,都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在以後長達三十餘年的秦國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機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入秦三十餘年來,官至丞相,爵封列侯,大富大貴,豈是倉中鼠所能比況。然而,所有這一切,根基都在於皇上的信任和賞識,高處感寒,愈是高位愈是不安定的危機感,李斯是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李斯是一個合格的丞相。然而,一切的功勞,都在秦始皇三十七年那一場「沙丘政變」中化為泡影、付諸東流。嬴政的長子扶蘇自殺而死,而嬴政的幼子胡亥得以繼位。趙高早年即是胡亥的師傅,深得胡亥信任,大秦帝國上下幾乎一切權利都掌握在了趙高手中。
對於李斯,趙高從心眼裡想除掉他。因為李斯占著丞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寶座。將秦二世送到深宮之後趙高便著手了除掉李斯的計劃。李斯雖然是以帝王之術出道的,但是,在權謀這方面他根本比不了宦官趙高。最後趙高終於達成所願,除掉了李斯,自己登上了丞相的寶座,而他在臨終之前高喊一句「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於朝也。」這是李斯對大秦帝國未來的預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SFKJXUBd8y1i3sJ2-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