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的咸陽,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始遷都於此,中間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至秦末,咸陽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達144年。從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一直為長安門戶、京畿要地。
今日的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這裡不僅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還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中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衝。咸陽地區盛產小麥,因此小麥麵粉自遠古以來就是這個地區人們的主食。熱愛生活的古今咸陽人在麵食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和創造力。他們以小麥面為食材,幻化出了無數形態的麵條,盈盈織出一碗面的江湖。
三原疙瘩面
此面的特色是一面三吃:面上桌時共三團煮好的犁面,另肉臊子一碗、酸湯一碗、油潑辣子一碟、空碗一個。第一吃肉臊子干拌面,第二吃過橋面(也叫擺湯麵)第三吃臊子酸湯麵。三吃融匯陝西麵食精華 。
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相傳因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後經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武功旗花面講究薄、筋、光,湯講究酸、辣、香,配菜非常豐富。
漿水面
平時比較喜歡吃麵食的朋友們,有機會去咸陽的話,一定要記得試試當地的漿水面,不僅湯汁十分濃郁,而且它的味道也是很鮮美,尤其是麵條,口感特別好。
驢蹄子面
因面的筋道勁感覺和犟驢的脾氣一樣而得名,也有說懶媳婦擀不出薄細長的面,只能做出短厚粗的面,反而做出一種特色麵食。面煮好之後撒上辣子面用油一潑潑、加上雞蛋、肉、素臊子一起拌了,辣子香、臊子爛,麵筋道勁嚼得腮幫子累,真任性,一碗吃完一天都不餓。
御面
乍一看其實你看會覺得御面跟涼皮有點相似,但是其實這兩者是不太一樣的,御面是在吃的時候才將它切成薄片的,是咸陽一個比較傳統的美食,它的口感比較軟糯,而且味道十分香濃。
匯通面
它是臊子麵和干拌面的混合,起初是一些下崗的職工給附近彩虹廠晚上下夜班的工人還有計程車司機賣的夜宵,彩虹夜班的工人多,一家不夠開兩家,慢慢的越開越多,就形成了現在咸陽最大的麵食夜市。
油潑麵
在咸陽小吃中,首先推油潑麵,光聽名字就能夠知道,這是將油直接潑在面上的,所以吃起來味道十分香辣可口,麵條也是很有筋道。
蘸水面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嘗此面,讚不絕口,賜書「蘸水褲帶面」,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並已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吃蘸水面的妙處,其實是圖個清爽。白白的一根麵條,幾束青菜,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與水的意境。
烙面
禮泉的烙面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麵,蕎面和白面烙成薄餅,晾乾之後切成絲。吃的時候用熱水一焯,然後再用高湯直接澆到切好的烙面上,加上肉沫、韭菜、油辣子,就可以吃了。
箸頭面
箸頭面是咸陽又一大忒色,面的粗細跟筷子頭差不多,所以就叫箸頭面。煮熟的麵條加入調料後潑上沸熱的菜籽油,別有特色。做好後的麵條粗細均勻,光滑筋道。配菜雖說只有黃豆芽,但箸頭面的味道那是嘹的太!
大秦故都咸陽的悠久歷史造就了其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飲食背後有故事、有歷史,如脫胎於唐代「見風消」的泡泡油糕、修乾陵時留下的乾州鍋盔等等。又或者是點上一碗biangbiang面。
看窗口廚師不斷的揉面扯麵,當一勺熱滾滾的油「滋啦」一聲澆下,辣沫泛起,香味風起雲湧就撲面而來,酸咸香辣一齊刺激著味蕾,親切的敦實感叫人滿足,親切的敦實感叫人滿足,簡直是好吃得無以言表。相傳biangbiang面是秦始皇「御用」的食物,還給它賜了一個超級複雜難寫的名字,而且「biang」字也是專為這種面而造,號稱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實在是華夏文字中大佬級別的存在。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EwOWXIBd4Bm1__YjA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