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領域開拓發展,古玉陸續出土,出土品除以前文博、收藏界掌握的類型外,有相當部分屬還未曾面世的類型,與高古瓷一樣,對這部分器物決不能因沒見過而一否了之,那是不客觀的。
自古至今玉石作品使用的都是億萬年前形成的礦物資源,始終都是採用半手工半機械的加工方式,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古玉剖琢加工面應具舊氣特徵認真的去加以識別。本文重點介紹出土古玉的舊氣特徵,同時對古代工藝特徵也有所涉及。古玉來源及舊氣特徵如下:
1、高古玉來源:(1)傳世品;(2)出土品。出土品包括:a.古代祭祀用品(多為燔玉);b.天災人禍埋於地下;c.陪葬品;d.窖藏品。古玉傳世者比出土者要少的多。
2、古玉的剖琢面因氧化質變已由當年的玻璃光澤變為含蓄的蠟質光澤。這點與古瓷釉面的變化有不少相通之處,這種質變是一種有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的過程。古玉入土後因所處地質環境不同,外在面貌千差萬別,古舊狀態各異。
玉由多種礦物質構成,各種玉材硬度、密度的不均及可滲透性的差異,決定古玉長期被氧化侵蝕後,一般會有晶點及程度不同的蝕斑(土咬)、蟲蛀(蛀孔)等現象。
蟲蛀為口小內大的自然蝕洞,洞內有結晶體,器表有不同程度分布不均但很自然的蝕斑麻坑點。
從狹義講玉體薄弱部位易受沁,謂之「沁門」;從廣義講玉石剖琢面盡已顯露肌理通稱「沁門」,只不過各部位受沁程度不同罷了。
出土古玉曆經兩千餘載,因受地下水土雜物沁染,一般受沁質變明顯,土沁味濃重,器物厚度越小此特徵越明顯,只要經常觀察對比,準確區分新老之間的差別是不難的。玉質堅韌地質環境好者,亦有品相完好如新之器,但仔細觀察玉質已變。
3、冰茬條狀紋。
冰茬條狀紋是在自然沁蝕下玉質天然紋理顯露現象,常與蝕斑、蟲蛀並存,綹裂溝槽等玉體薄弱部位易先受沁成冰茬條狀,理同木筋。
4、冰裂紋:入土年代久遠出現的老裂紋現象,通常是玉質的內部有裂紋,器表撫之無痕,既使在放大鏡下亦不易顯現縫隙。主要由熱脹冷縮反覆作用等原因造成。
5、質變、紋路、鈣化、石化現象。
質變:玉內出現玉花(豆花)、蟎斑、粘稠狀、飯糝斑、雲翳斑、梨花斑、胡椒眼、魚子斑、芥子斑、螞蟻腳。
紋路:玉面出現竹葉狀紋、網狀紋、牛毛紋、毛細根紋、細羅紋、雞骨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梨皮、桔皮、蛤蟆皮、荔枝核、棗核、碎瓷紋等狀,此類質變以形命名,不拘一格。
鈣化:亦稱氧化白斑。鈣屬鹼土金屬元素,銀白色輕金屬,化學性質活潑,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在氧化反覆分解和地下潮濕、酸、鹼長期作用下,玉面鈣化成點、斑、片等狀。
石化:玉器在氧化分解及水土等腐蝕物長期沁蝕作用下,因質變玉質鬆軟,土漿沁入,玉石不再透明,逐漸石化成點、斑、片塊等狀。
6、次生結晶現象:古玉在地下潮濕環境的長期作用下,次生結晶體經毛細管組織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有顆粒狀、粉末狀、針狀、石榴子、冰花、雪花、冰糖塊等形態各異的晶體組織,玉器加工面出現次生結晶體這是很重要的古舊特徵之一。用顯微鏡觀察結晶體多細小星光閃爍。
7、古玉玉面多呈油脂性,有的如年糕或果凍狀,比當年的光澤油潤更富油脂感,玉面油膩滋潤是出土古玉應備的特徵之一;古玉光澤也已由玻璃光變為臘質光,柔光幽幽,美而不艷。
8、古玉多有通透立體現象者。因玉體凈化質變油膩滋潤而出現玉質通透的立體狀態,此為出土古玉的特有徵狀之一;此現象與古瓷釉面的「糠玻透晰」現象極相似;這種通透立體狀甚至有水晶般質感,內中雜質及質變結晶可歷歷在目。
立體通透謂古玉,糠玻透晰瓷中求,今人難獲千載物,珍稀只為緣者留。
9、古玉吐灰、淚漿及排渣特性。
吐灰(出灰):有的僅限於陰線內,有的局部呈斑塊狀,有的整體吐灰,一般為銀白、黃白色。
淚漿:玉面有高濃度液體流淌過的痕跡,面積大小不一,質地較為鬆散,有凸起感,顏色一般為黃白、灰白等色。
排渣:玉久埋地下有凈化排渣功能,能把內部雜質逐漸排出,變的玉體通透。
10、生坑古玉是帶稜角的,熟坑古玉工藝稜角有相當圓滑過渡。現代贗品採用球磨震盪設備製造表面氧化質感,工藝稜角圓滑,氧化層均勻浮淺。
11、部分古玉因年代久遠而老化萎縮,有明顯的縮身、老裂或橘皮紋現象,理同老年紋。下述梨皮、桔皮、象皮等既屬老化萎縮形成,而魚腦凍、冰糖塊等應屬質變結晶現象。
12、燔玉。古代祭祀(山河、祖先、鬼神)多用美玉,儀式亦多用火燒掩埋;燔玉都有火燒紋。部分火燒古玉是由火災及地下煤自燃殃及葬玉形成,燔玉同具老化質變現象。
13、出土古玉所附土質含鐵量高,這是土壤中鐵質沉積親和所致,有濃重的土沁味久而不退,多有程度不同的土沁痕。高古玉的土沁痕是深入肌理的,水洗不掉,做舊者土沁不牢,一洗就凈;這種沁痕用透視法一望便知,與古瓷鑑別同理。此法為重要的鑑別方法之一。部分生坑古玉凝結物牢固,有的是礦物質凝結,有的透明,顯微鏡下斑駁陸離。
14、古玉受沁類形主要有:土沁、石灰沁、金屬沁、硃砂沁、染料沁、酸鹼鹽沁、漆類沁及其它雜物沁;有沁點、沁紋、沁脈、沁片等。土沁有沁成老土紅(褐紅)者,年代要早於鐵鏽紅;鐵鏽紅為受鐵沁或土沁所致,色黃紅,重者棕紅、赭紅。部分古玉因受沁帶有明顯的灰皮、鐵鏽紅、白水沁、水銀沁、朱沙沁、綹裂沁、根須沁、花臉沁(多色沁)、全色沁等狀。有的沁蓋沁(沁色上蓋以不同沁色),有的沁色蓋以鈣化或結晶體,沁色都已沁入肌理。
古玉在濕熱酸鹼度高,多腐蝕物的環境中受沁快;在乾冷中和少腐蝕物的環境中受沁慢。
真品經盤玩雲霧狀白斑、鐵鏽紅及灰皮退的很快,有先後層次感,色沁有隔紋隔斑沁者真。
色沁有深淺,深處不透光。一般水銀沁盤玩後也不會透光,只能象黑漆古越盤越亮,清光襲人。古玉即使無沁色,細看玉理也已產生變化,會有程度不同的魚籽狀、飯糝狀或爆米花等狀的質變或鈣化斑點。
古玉放入盛有酒或其它液體的青銅器皿中,會因銅氧化物而沁紅玉器,受鐵沁亦然。
有的古玉帶磷沁(密封環境易生成)、松香沁、蜜臘沁,呈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油膩透明、半透明或果凍斑塊狀;磷沁光澤如新,能發出玻璃般的光澤。
15、各種沁色:
古玉沁色屬次生色,是玉體原色基礎上因外因作用沁染上的色彩,沁色多少不一,有的受多色沁,斑斕多姿,以受五色沁者為貴。凡受沁者以多沁色正、雅而有序為美。
沁色可以說五花八門,名目繁多。
縱觀前人金石著述,古玉沁色以清末民初劉大同的〈古玉辨〉中提及的最多,其意如下:受黃色滲透,色如甘栗的叫甘黃;受松香滲透色如蜜蠟的叫老甘黃;受靛青滲透色如天青的叫甘青;色澤如青衣滲透到玉質內,色深如藍寶石的叫老甘青;受石灰輕度滲透紅顏如碧桃的叫孩兒面,盤出後尤如碧霞璽;受水銀滲透呈黑色的叫純漆黑,此黑不是地下水銀造成,而是殮屍坑中水銀滲透而成;呈紅色的叫棗皮紅,色深的叫醬紫斑,原說人血沁染不實;受銅器沁染的色澤翠綠叫鸚哥羽,比翠石更嬌潤,用熱水燙洗會有臭氣發散。
此外,玉受沁的雜色特多:
紅色有—鶴頂紅、人參朵、硃砂片、燕脂斑、雞血紅;
黑色有—烏雲片、淡墨光、黑漆古、多貂須、美人髻;
紫色有—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靈芝紫;青色有—鐵蓮青、竹葉青、蝦子青、熊膽青;
綠色有—松花綠、蘋果綠、蕉牙綠、瓜皮綠、鸚鵡綠;黃色有蜜蠟黃、米色黃、雞蛋黃、秋葵黃、栗色黃、老酒黃、黃花黃、黃楊黃;
白色有—雞骨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魚肚白、梨花白、雪花白;
還有—梨皮、桔皮、象皮、駱駝皮、黑蚓跡、魚子斑、魚腦凍、螞蟻腳、鵝眉黛、牛毛紋、灑珠點、古銅色、細羅紋、銀灰色、瓦灰色、冰糖塊,雨過天晴、梅花數點、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腰、紅日東升、秋葵西向、孤雁宿灘、蒼龍浴海、桃花流水、銀灣浮萍等名目。
沁色名目繁多,其實就是紅、黑、白、綠、黃等幾種基本色調,其它都屬過渡色,某些色調形成的機理眾說紛紜,至今也不甚明了。名目雖多附會,卻也詩情畫意,充斥著玉文化優雅恬淡的閒情逸趣;茶前飯後,閒暇之餘,聚氣凝神,觀摩審視,對陶冶情操,充實人文生活大有裨益。
16、「千年古玉爛如泥」說法不確,事實是器物在地質環境中因所處位置深淺、酸鹼度、溫度、乾濕度不同,其狀態也會千差萬別,這點與古瓷同理;地質環境是由地理方位、氣侯條件、墓道等不同地下狀態決定的,出土時形態各異,不一而足。
有的玉器在地下因氧化、沁蝕、質變而變軟,出土後見風才能慢慢恢復硬度,如果不注意操作方式,第一時間提取或擦拭此類器物時,就有可能程度不同的對器物造成損壞或留下印痕。
明器有的有異味,如玉衣類(腥臭墓葬味),異味侵入肌理,洗刷亦難驅除。
17、古玉系工匠用砣具手工製做,砣痕為小麻坑狀;典型的砣輪啄刻痕跡轉彎處跳刀明顯;採用游離沙式的研磨方式,解玉沙拋光痕跡為粗細不等雜亂無章的沙劃痕,拋光面下凹。
因古代設備簡陋穩定性差,器物從解料、紋飾、鑽孔、研磨都會留下製做痕跡;孔多為喇叭狀,中間細兩頭大,兩面鑽孔者見斜坡、絲台,孔壁光滑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
戰國鐵器發明後,鑽孔已較為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達不到細密均勻的水平。
現代設備穩定性好,高速鑽孔直圓有崩茬,孔壁螺旋紋細密均勻等;固定磨削式工藝平面一般凸起,拋光痕均勻規整,作品與古代工藝相比有明顯差別。
古老的琢玉機(亦稱木凳)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前。
高古玉受時代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各代又有其特殊的工藝特徵:如商代的「折鐵角」,周代的「一面坡」,春秋的「隱起紋」,戰國的「透雕」「平雕」「淺浮雕」,西漢的「遊絲毛刀」及陪葬品的「漢八刀」等工藝,這是具時代風格的典型技法,都屬古玉收藏愛好者的研究重點。
18、 真正的高古玉由於年代久遠,因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硬度變化、色差變化、滲透過渡等現象,要在實踐中不斷認真觀察、反覆領悟,才能掌握真品在自然環境中氧化質變腐蝕受沁的變化規律及體徵形態。
19、所有古玉都有包漿特徵,狀態不一。
包漿是一層皮殼,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護層。人類撫摸玩賞也能形成包漿,但同自然包漿有本質上的不同。人為包漿是油漬等雜物凝聚而成,再經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包漿。自然包漿是一種物質經氧化作用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蛻變現象,是自然質變層,是歲月留下的跡象,是不可仿造的歲痕。
人類撫摸玩賞也能形成包漿,但同自然包漿有本質上的不同。人為包漿是油漬等雜物凝聚而成,再經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包漿。自然包漿是一種物質經氧化作用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蛻變現象,是自然質變層,是歲月留下的跡象,是不可仿造的歲痕。
凡古玉一般都有為抵禦氧化沁蝕而形成的一層包漿,包括雞骨白類也不例外,盤玩脫胎後有種自然熟透、滋潤幼滑、光澤柔和、熠熠生輝之感,絕無生澀之象;凡經盤玩仍現乾枯生澀之象者定有贗品之嫌。包漿厚而完好者多帶有蛤蜊光彩,但不及瓷器明顯。
北方乾冷地段出土的古玉有完好如新者,但玉質已變,玉面因氧化受沁等作用已鬆動,上手盤玩油脂汗漬易沁入,能較快形成較厚的包漿層,而新玉卻不能。
古玉有水坑多斑點,火坑多裂紋,干坑多土沁之說;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
干坑出佳玉,上手易脫胎,脫胎歷輪迴,珍稀價無比。
高檔玉若經入土-出土脫胎-再入土-再脫胎,曆數輪迴,那會珍稀無比的。據說史載一小塊數番脫胎的羊脂玉可染紅一大缸水,不知確否?但脫胎美玉備受世人珍愛卻是無人質疑的。
新品經拋光上蠟過油後亮而滑,光外泄且淺薄。古玉的瑩透質感是怎麼也仿不出的。
凡贗品皆用劣質原料,用現代物理化學手段製作的,器表已永久性損害再難脫胎;用火燒油炸暴曬等方式處理過的,質地粗劣,發色一至,乾澀混濁、似是而非,毫無自然神韻可言。
玉石不管新老,斷茬都起毛,斷茬亮而光滑者決非玉石。
20、水晶瑪瑙的硬度高於玉石,自然條件下的變化慢的多,其高古作品亦可參照上述標準靈活掌握,此類高古作品,目前價位遠遠偏低,升值空間很大。
以上所述為出土古玉應具備的基本特徵,凡舊氣特徵開門者必為古物,若同時具備幾種開門特徵,那更是鐵案如山勿容置疑了。鑑賞古玉,最好有自己的標準器,多看實物,要多查閱資料。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對照舊氣特徵反覆驗證,才能提高鑑賞水平。但資料、實物再充分,不可能包羅萬象。
自人類玉文化產生以來,經確認掌握的東西是相對有限的,所謂經驗、理論僅是對已知事物的總結,但包括不了未涉範疇,也就是說現在學術界的經驗、理論實際在不斷充實發展,萬不可被原有觀點所束縛,要用發展的眼光,有所發現,有所提高,尊重別人的意見而不盲目順從;不能別人說什麼信什麼,要多動腦筋、勤學善思悟出更深層的東西!
事實上鑑別本身並不神秘,神秘的是故弄玄虛的各類心態,把事情弄的複雜化了,筆者也常遇到撲娑迷茫的事,只要肯下工夫、有悟性,慢慢都能理清。自古天下無難事,只因代有恆心人,勤奮磨礪方為上,藝成報國志凌雲!
若從舊氣真實特徵著眼,包容會更博大一些,社會效果亦應會更貼近事實。
古玉鑑別用傳統目測法與微痕觀察法相結合可收到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