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幫助漢武帝創造了巨額財富,卻為何慘遭滅族?

2023-12-08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桑弘羊幫助漢武帝創造了巨額財富,卻為何慘遭滅族?

深挖歷史,解讀文字背後的真人真事

大家好,我是葩姐。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人物背後的故事。

在如今的社會裡,只要你肯努力,一步步地打拚之後,大概是能獲得成功的,要是再加上那麼一點點的天賦,並且在生活中不違法犯罪,那你基本就可以衣食無憂了。社會競爭雖然殘酷,但只要肯努力並找對方向,總能獲得立身之處,更不必為自己的性命擔憂。

可是,在封建王權統治里的古代,你就沒那麼好命了,即便是文韜武略才智過人,或者身居高位位高權重,你也避免不了有隨時掉腦袋的危險。

桑弘羊就是一個這樣不幸的人。他與漢武帝關係非同一般,不但是幕僚,更是財政智囊,放在今天,相當於財政部長,可以算得上是財富巨鱷了,他為漢武帝創造了傾國財富,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慘遭滅族。

那麼,桑弘羊到底做了什麼,為何能落得如此悲慘的境地呢?

富商之子,自幼精於心算,卻心存高遠

(桑)弘羊,洛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

這是《史記.平淮書》、《漢書.食貨志》中關於桑弘羊的記載。

桑弘羊是西漢時期的金融巨鱷,是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一把好手,而他這種能力的養成,與家庭和童年所處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的出生地是洛陽。西漢時期的洛陽是國家的第一大商業都會,這裡商賈雲集,自古就有深厚的商業傳統。桑弘羊的父親,就是行商的一把好手,也是當時有名的一個富商。生長在這樣的氛圍中,桑弘羊從小就被家風民風浸潤著,更常常幫助父親算帳理財,成了一把好手。

13歲的時候,桑弘羊因為精於心算而遠近聞名。不過,終日裡和錢財打交道,並未腐蝕了他的心智,讓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只講利益的商人。相反,他的潛意識裡卻是心存高遠,志在拜官封侯,以一技之長去報效國家,為百姓謀福祉。

成為漢武帝的心腹智囊

很快,這個機會就到來了。桑弘羊精算的名聲傳到了朝廷中,當朝天子一紙詔書就把他宣進了宮廷,就這樣,他成了漢宮中的一名侍中,接近了權力的中心,完成了實現偉大志向的第一步。

此後的60多年間,桑弘羊一直陪伴在漢武帝身邊。先是直接做了漢武帝的侍讀,長期接觸下來之後,兩人交情愈發親密,桑弘羊也開始一步步成為漢武帝的心腹智囊。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是一位野心很大的君主,他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一方面是為了開疆拓土,擴展漢朝的版圖,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成就自己的功業,讓自己的名字亘古長存。不過,這樣做既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弊端:打仗必然要消耗國庫巨額錢財,所造成的巨大虧空是一個難以填補的財政漏洞,如何去修補這個漏洞呢?這可需要理財高人施展種種計謀才能獲得結果的麻煩事。

當時,漢武帝的第一人選並不是桑弘羊,而是另外一位大臣鄭當時。他聽從了鄭當時的建議,把鹽和鐵的經營權收歸中央,由官方來壟斷經營。鹽和鐵在當時的利潤相當於如今的石油。掌握了其經營權,就等於把握了經濟命脈,從此源源不斷的黃金開始嘩啦啦流進國庫。

桑弘羊也參與了這套鹽鐵官營計劃。雖然只是助手和配角,但無論怎樣,他還是邁出了接近經濟中心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路就要好走許多了。

5年之後,桑弘羊開始步步高升,從原本的侍中慢慢做上大司丞,再做到大司農,儘管有一次被犯了法的大弟子牽連遭到了貶官,但並未影響他的仕途之路。就這樣,桑弘羊漸漸推舉屬於自己的鹽鐵治理之法,一點點地補上了漢朝經濟的漏洞。

統一貨幣,創造傾國財富

在秦朝時,國家流通的是半兩錢,到了漢朝,國家沒有對錢幣實行統一管理,造成了民間私自鑄錢之風盛行。漢文帝在位時,更是放開了私人鑄錢的禁令,這直接導致了整個國家貨幣混亂,尤其是許多地方諸侯,憑藉財力開始與朝廷抗衡。

在這種狀況下,漢武帝採納了桑弘羊等人的進諫,收回了民間造幣的權力,並廢除了當時流通的所有貨幣,統一使用官方鑄造的五銖錢作為唯一的流通貨幣。

此番改革成為中國有史以來首次由官方統一造幣的創意之舉,在此後的700多年裡,歷朝歷代一直沿用這套方案。可以說,桑弘羊的理念深深地影響整個中國經濟歷史。

此外,桑弘羊還完善了鹽鐵官營制度,並改革了原本的諸侯納貢制度。此前,各地諸侯要定期向朝廷納貢,貢品通過運輸送到漢宮。一路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漢宮處理這批量的貢品也要耗費同樣的人力物力。經桑弘羊改革後,諸侯們按照須納貢金額,兌換成當地的土特產,統一交給官方負責人,由負責人把這些特產運送到異地去賣高價,所得利潤返交給朝廷。這樣,既節省了漢宮和諸侯們大量的運輸支出,又給朝廷創造了巨額財富。

另外,如今的酒類專賣,也是桑弘羊首先提出的創意。通過以上種種策略,桑弘羊既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又讓自己成為了國家不可或缺的財政智囊,終於做了自己當初真正想做的事。

逐漸偏離漢武帝的意願

作為一名經濟推手,桑弘羊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忽略了皇帝的思想轉變。要知道,一個經濟學家要有最為敏銳的洞察力,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資產。而一個朝夕陪伴皇帝的財政要員,第一個要關注的目標,就是皇帝。

晚年的漢武帝,已經不像當初那樣心懷天下,志向高遠了。他不但倦政,甚至還開始肆無忌憚地收攬老百姓的錢財。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腦袋裡想的,只有如何讓劉氏江山長久延續下去。

不過,漢武帝不愧是一代帝王,無論如何老朽,他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想要江山穩固,首先就要安撫民心,於是,他頒布了《罪己詔》,承認自己以前的苛政,表達了悔過的意思,還推舉一些有利於群眾的經濟舉措。

此舉達到了目的,即將走向極端對抗的民眾恢復了昔日的平和,劉氏江山也固若金湯。可是,桑弘羊卻沒有很好地領會漢武帝的意思,他依然沉浸在自己政策的成功里,繼續推行從前的那一套。

慘遭滅族

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重,他頒布遺詔,由8歲的兒子劉弗陵繼位,並託孤給幾位顧命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

漢昭帝劉弗陵時期,霍光成了首席權臣。桑弘羊的資歷、功績遠遠高於霍光,並且他原本推行的財政政策也依然在實施,甚至貫徹得更加徹底了。此時,已經老邁的桑弘羊常常居功自傲,甚至還為他人謀官。此舉遭到了霍光的拒絕。兩人之間矛盾越來越激化。

後來,桑弘羊聯手上官桀共同對付霍光。他們密奏昭帝,假稱霍光謀反。不料,卻被昭帝識破了真相。一計不成,上官桀等人又實施了另一計。他們密謀準備殺掉霍光,並廢除漢昭帝,扶燕王劉旦上位。可是,這一次,又失敗了。

冬十月,詔曰:「左將軍安陽侯桀、票騎將軍桑樂侯安、御史大夫弘羊皆數以邪枉干輔政,大將軍不聽,而懷怨望,與燕王通謀......伏兵殺大將軍光,征立燕王為天子,大逆毋道......皆已伏誅

這是《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

謀反集團骨幹的結局自然是誅連九族。就這樣,曾經幫助漢武帝創造了傾國財富的桑弘羊以慘遭滅族結束了自己風光的一生。

有天賦有謀略是尋常人所無法企及的先天優勢,可是,它也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它會福蔭後代;用不好,它會斬殺一切。

參考資料

《漢書》

《史記》

《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95a62df4a757e96f6f9769b9cdd72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