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第1,《長空之王》首波口碑出爐,我斷言:這片一上映就會爆

2023-04-25   青石電影

原標題:預售第1,《長空之王》首波口碑出爐,我斷言:這片一上映就會爆

最近,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讓不少觀眾「坐不住了」。

在該片多次路演和首映禮後,不少人的心弦被劇情所牽動,隨之迸發出別樣情感,甚至揪心到不敢看。

有的人,因這部影片哭到紙巾不夠用:

「哭到頭疼緩不過來,看到最後都是帶著滿臉淚」

有的人,因為這部影片而不自覺地看向天空。

觸發燃點的他們,還認為該片是2023年最燃影片:

「緊張到攥著拳頭,真的很燃。」

「看完為電影激動,結尾燃到我了」

甚至於,連導演郭帆、演員沈騰、金晨在內的圈內名人,看完電影,也瘋狂為影片點贊。

這樣一部引發廣泛關注的電影,究竟是何方神聖?

不賣關子了,它就是即將登陸五一檔的電影《長空之王》,而上面那些就是看《長空之王》的正確姿勢。

口碑發酵之下,其預售票房更是突破7000萬,各項數據均領跑同檔期。

而社交平台上,足足80次熱搜榜單第一的表現,更顯示著該片的超高討論度。

那麼,五一檔即將到來,毫無疑問,這部《長空之王》勢必會成為檔期領頭羊。

下面,就讓青石來跟各位聊聊它的亮點。

01「刀尖上的舞者」——試飛員

從立意角度看,這部《長空之王》打了一張很新的牌。

這一次,它為我們科普了航空領域一個專有名詞——試飛員

試飛員,即專門執行飛機試飛任務的飛行員。

在新型飛機研發試驗階段,這類飛行員扮演的是極重要的角色。

每一架新型飛機推出前,往往是他們一次次先行駕駛檢驗,不斷冒著生命危險摸索飛機性能問題。

由於任務的特殊性,這要求試飛員不僅要兼備出色的駕駛技術和強大心理素質,更要直面各式極限挑戰。

正如電影里所說,「想要試出飛機的新極限,首先要突破你們(試飛員)的極限。」

為了取得新戰機的極限數據,試飛員往往需要突破個人極限,直面不少難以預估的危險,他們也因此被視為行業里的「刀尖舞者」。

電影里,導演就以試飛員視角,呈現出一個個高空驚險畫面,讓我們直觀感受試飛英雄們的奉獻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長空之王》並非虛構,而是大量取材於真實原型。

藉由影片上映,導演組也以花絮的形式帶我們延伸戲外,探訪現實中一個個試飛英雄的偉大。

比如完成殲-20首飛任務的試飛員李剛;

2011年,李剛成功完成殲-20的首飛試飛任務,成為第一位將我國隱身戰機飛上藍天的試飛員。

但首飛卻不代表任務結束,而只是個開始。

在隨後7年里,李剛與團隊累計進行1000多架次殲-20飛行,直至2017年才正式交付部隊。

談到這7年來的種種艱辛,英雄李剛本人也只是淡然回應,試飛員群體更像是磨刀者,他們的出現,是為了給真正的飛行員提供保障。

而更令青石觸動的,還有不少試飛英雄對航空事業的捨命奉獻。

面對著鏡頭,一位位前輩細數著自己的試飛次數,笑談著生涯里的各式危險。

談到潛在的風險,老前輩們那不約而同的無悔回應,也讓我們感受著一番慨然姿態。

顯然,正是有了這一代又一代的試飛員奮不顧身試飛,我國航空事業才會一路蓬勃發展,才有了如今殲-20翱翔天際的盛景。

中國航空的長足發展,這些航空英雄功不可沒。

就沖還原英雄事跡這一點,這部《長空之王》立意格局就很贊!

02 試飛員,側面映射出了中國的航空史詩

《長空之王》主題更具深層含義的,還在於通過試飛員事跡,折射一出中國航空發展史。

自1949年以來,中國航空事業走出了一條從0到1、從1到無限可能的路。

幕後花絮里,劇組就請來中國航空人為我們介紹那段艱辛過往。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僅有17架飛機,且無一是中國製造。

與美國、蘇聯等國家相比,當時我國的空軍力量與他們差距極大。

對此專家直言,當時的中國航空相當於在一張白紙上由一代代人「傳承書寫」。

而在老前輩們通力為中國航空打地基的過程中,試飛員則在中間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用一次次犧牲與奉獻為航空事業開拓視野。

而這部《長空之王》也藉由主人公試飛殲-20的過程,展現中國航空的新時代發展路,讓我們感受航空人傳承而來的民族情懷。

從電影中的很多鏡頭裡,那份觸動人心的民族情懷也是處處可見。

伴隨著一個個驚險試飛過程,畫面中的試飛員卻依舊是那副堅定的姿態。

角色的堅定獨白「我要試出最好的飛機,讓前線的戰鬥員安全回家,陪他們的孩子一起長大。」更讓人聽來觸動不已。

而在西方軍機頻頻侵擾的背景下,試飛員那句「以前失去的,我們這代人要拿回來」,更讓我們看到航空人那股硬氣。

仿若一場跨越數十年的歲月史書,《長空之王》里的一個個角色將現實中一位位航空前輩們的家國夢還原了出來。

這一出中國航空夢的致敬,也讓影片格局再次提升。

03 故事真好,當代先進戰鬥機試飛員的本貌被它拍出來了

聊完主題,下面我們將視角切回劇情主線,看看《長空之王》實際講了什麼。

《長空之王》故事背景發生在新時代,取材自多個殲-20試飛員的故事。

劇情里,主人公雷宇(王一博 飾)等青年飛行員經過各種嚴苛選拔,正式成為一名試飛員。

在西方戰機利用裝備優勢屢屢侵擾的背景下,殲-20的開發早已迫在眉睫。

在隊長張挺(胡軍 飾)的帶領下,這群奮不顧身的試飛員們也投入到一次次兇險的試飛中。

而為了中國航空夢的拓展,他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試飛員面臨的各式壓力。

先是各式繁重訓練對身體的考驗;

角色們的各種試飛考核中,歷經耐受性測試等各種極端狀態訓練。

如此累積重複的訓練考核,不僅需要極強的身體體魄,更需要他們保持極強的韌性。

再有,則是外部力量施加的緊迫壓力;

西方戰機闖入我軍空域,一句充滿氣勢的「我們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讓我們聽著很氣憤,也讓我們感受著升級空軍力量的迫切性。

而後,航空領導的那句台詞,更是字字如箭擊打心間:

「西方四代機對抗我們三代機,就像世界拳王泰森打一個高中生,那是毫不費力,我們必須儘快交出殺手鐧!」

而後,則是試飛員為完成使命而被迫做出的犧牲;

胡軍飾演的隊長就曾出現在昔日戰友墓碑前。

那句動容的「我想你了」不僅讓人觸動,更暗示了試飛之路里,有人付出了生命代價。

而王一博飾演的試飛員雷宇面對父母勸阻,那句「兒子不孝,但我不能不飛」,更讓我們感受著試飛員為了大家而犧牲小家的精神。

這場殲-20的試飛路,是中國比肩西方大國的必經路,但背後,試飛員們的付出卻也讓我們看了淚目。

04 好看!高燃炫目,製作呈現出大片的質感

除了劇情外,《長空之王》還有一個大亮點不得不提。

那就是極具大片質感的場面營造。

對此,青石想用三個詞形容影片的質感。

第一個詞,叫做高燃;

電影里,一架架殲-20試飛戰機穿梭於雲間,飛速疾馳的畫面令人目不暇接。

而殲-20的直觀全景展現,也讓我們感受這架新時代戰機的炫彩奪目。

而那幕夕陽下殲-20齊飛的壯觀畫面,更讓我們直觀感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崛起,燃起對祖國日漸強大的自豪。

第二個詞,叫做爽感;

影片開場,導演就為整部片子定下爽感十足的基調。

伴隨著一場5分鐘激烈空戰拉開序幕,一架架戰機穿梭雲間的轟鳴疾馳為我們帶來暢爽無比的視聽體驗。

而後,令人不捨得眨眼的炫目場景更是一個接一個來。

包括殲-20各種花式翱翔天際,都令我們看著頗為暢爽。

而大仰角視角呈現的戰機飛馳,更讓我們直觀感受著殲-20的強大性能。

這動感十足的畫面,怎一個爽字了得?

第三個詞,則叫做揪心;

劇情里,伴隨著試飛過程一次次挑戰極限的操作,我們也感受著試飛過程的各種兇險。

殲20戰機高空試飛過程中,一個個拔升、失速、重啟的鏡頭,讓我們如身臨其境一樣,不由得為角色命運揪心起來。其中胡軍飾演的張挺隊長,最讓人揪心和感動淚目。

在導演的細緻刻畫下,「失速尾旋」「空中停車」等專業名詞也畫風鮮明地出現。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場景,讓我們直觀領悟「刀尖上的舞者」這幾個字的定義。

當然了,《長空之王》的大場面質感營造,更離不開一位特殊「大咖」的助陣。

沒錯,那就是萬眾期待的殲-20。

這次,片方「請到了」殲20真機出鏡,這也是這架頂尖戰機首次亮相大銀幕。

不得不說,我們這次有眼福了。

總的來說,以上這些劇情層面的亮點,都是《長空之王》吸引我們去看的理由。

而從影片製作角度,幕後班底更提升我對影片專業性的期待。

導演劉曉世自畢業後一直工作於航空工業集團,與試飛員群體接觸頗多,他的執導讓人對作品的專業性放心。

拍攝過程中,劉曉世還請到不少試飛員參與顧問,在每場戲幾乎都有試飛英雄把關下,影片專業性也進一步上了鎖。

橫看豎看,無論哪個角度看,這部《長空之王》的優點都藏不住了。

整部影片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演技派們在線秀演技,還能直擊殲20翱翔天際的爽感畫面。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藉由「試飛員」視角體會著變大變強的中國航空夢,感受著令人淚目的家國情懷。

有演技、有畫面、有情懷,《長空之王》的質感實在是太足了。

五一檔即將到來,青石也相信,這部《長空之王》絕對要在五一假期里「起飛」,有希望成為檔期的「院線之王」。

青石電影 | 樂樂德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