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我們也拍出了這樣的片子

2022-08-10     電影鋪子

原標題:豆瓣9.3,我們也拍出了這樣的片子

提起自然紀錄片,不少朋友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是BBC。

《綠色星球》、《藍色星球》、《地球動脈》……展現地球之美、聚焦萬物生靈,部部封神。

最近一部國產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我國本土的山河湖海與珍奇動物,同樣備受好評。

由曾拍出豆瓣評分高達9.3、9.4的《極地》、《第三極》的團隊製作。

攝影,文案,剪輯,音樂,故事線都是一流。

綿延的雪原,碧藍的山海,以及天地間遨遊躍然的生靈。

踏足四種「神獸」的棲息之所,也就如同置身於——

《眾神之地》

四集紀錄片,分別以「森林之王」東北虎、「海上精靈」白海豚、「雨林霸主」亞洲象和「雪山使者」野氂牛作為主角。

探尋他們的生活習性與環境,同時探討他們與周邊人類的共存關係。兼具自然與人文關懷,同時不失趣味性。

西藏高原。

夏天,一年一度的賣牛季開始了。賣牛是牧民智達一年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智達將牛群趕到山下,套牛、裝車,即將完成賣牛的最後一步。

可就在這時,智達察覺到了一絲異樣。遠處,一雙眼睛正默默注視著他——

崑崙現身了。

崑崙是一頭野氂牛,相比家養氂牛,它的體型要龐大得多,毛髮更濃密,肌肉更健碩。

它此次前來,意在物色交配對象。

駐足觀望,伺機而動,衝進牛群,然後……

(牛片 慎看)

這已經不是它第一次下山搶親了。

夏天的氣溫和光照,加速了野氂牛荷爾蒙的分泌,求偶的慾望驅使著崑崙走向人類的領地。

「搶親」只是開始,接下來它會把牛群帶到更遠的山上,享受著對牛群的支配權,留下自己的血脈。

野氂牛的入侵,使智達束手無策,頭疼不已。

他只能暫時默認崑崙成為牛群的新主人。

在冬天來臨,崑崙離開之前,他都不能再去擠牛奶,無法製作每餐必備的酥油。

不只是智達,幾乎所有牧民都會在夏天遇到野氂牛。

有時野氂牛會偷偷混進家養牛群,襲擊人類;有時他們的血脈會使家養氂牛野性難馴……這為他們的畜牧帶來了極大困擾。

無獨有偶,廣受大眾喜愛的白海豚也是讓當地漁民十分頭痛的存在。

中華白海豚,因最早被發現於我國東南近海而得名。

幼體呈灰色,成年後通體雪白,到了老年時期,皮下血管持續充血,讓它們看起來像是粉色的精靈。

由於數量日漸稀少,中華白海豚又有「海上大熊貓」之稱。

每年八月,中國東南沿海西南季風盛行為漁民帶來一年中最大的漁獲量。

過去漁民都知道,哪裡有白海豚,哪裡就有魚群。

現在反過來,白海豚也懂得,有船撒網的地方,就會有魚吃。

十幾艘船圍著中心點,當第一個漁民灑下漁網時,潛伏在周圍的白海豚便開始伺機而動。

一開始,它們只是吃一些漁船邊的漏網之魚。

後來,它們的膽子逐漸大起來,直接咬破漁網,大快朵頤。

香港大澳的漁民老虎哥對白海豚深惡痛絕,因為它們讓每天的魚獲肉眼可見的減少。

常常是網撒下去,滿心期待地靜待收穫,結果再撈上來,只剩半張破網——不僅一個上午白忙活,還搭上了吃飯的傢伙。

於是,老虎哥不客氣地管白海豚叫偷魚賊,甚至詛咒它們絕種。

白海豚的活動,似乎嚴重影響了當地漁民的生計。

但緊接著,紀錄片調換視角——或許,人類才是這片領域最大的入侵者。

不同於BBC的自然紀錄片,常以旁觀者或以動植物視角來展現萬物生靈,《眾神之地》不止於展露自然界的美好與殘酷,更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片中的四種生靈曾被人類視為文明的圖騰,被賦予了神性

比如在藏族傳說中有這樣的說法,當世界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野氂牛。

岡仁波齊的山褶,就是氂牛的背脊。氂牛,是山神的家畜。

而白海豚被認為是媽祖的化身,傳說有它守護的海灣會非常安全。

亞洲象被傣族人視為吉祥與力量的化身。

東北虎則在三千多年前就被人類刻在岩石上,被認為具有往來天地,溝通萬物的能力,並被奉為山神……

千萬年間,它們受到人類的膜拜;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些生靈身上的「神性」也被一點點抹去,只留下艱難求生的掙扎狼狽。

類似於《愛死機》第一季中狐妖篇「機械魔法」對「自然魔法」的祛魅。

比如白海豚,它們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往來船隻繁忙的區域。

港口建設、水產養殖等等人類活動,都有可能讓它們的捕食變得艱難。

尤其是海上抽沙,會破壞海床,導致一整條食物鏈的斷裂和消失。

有時為了吃一口魚,白海豚不得不潛入人類飼養生蚝的區域,在迷宮般的蚝排之中覓食,一不小心就被擱淺在陸地。

有時人們在海邊撿到白海豚的屍體,上面可以明顯看到被螺旋槳劃傷或是尾部被漁網勒住的痕跡。

一次,人們發現一條死去的白海豚,整條尾部斷裂,切口很整齊,大機率是被螺旋槳割斷的。

打開它的腹腔,所有人都沉默了,裡面安詳地蜷縮著一隻小白海豚,它閉著眼,保持著在媽媽肚子裡的狀態,還有三四個月它就該出生了……

除了喚起觀眾對萬物生靈的敬畏,《眾神之地》的可貴之處,也在於摒棄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將大自然在人類影響下哭泣的一面赤裸地暴露出來。

即便如此,大自然仍慷慨地接納著、包容著、饋贈著人類——

當大多數牧民為下山搶親的野氂牛頭疼不已時,崑崙山的另一側,牧民江才與野氂牛斷角的緣分徐徐展開。

斷角,是一頭常年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獨自流浪的野氂牛。

兩歲時與江才相遇,如今它已經十七歲了。

每年夏天,斷角都會「如約」來到江才的牧場。

它能夠一眼認出江才,卸下防備,熟練地翻過柵欄,大搖大擺地進入牛群,然後反客為主。

而江才也不會趕它走,因為斷角是他賣牛的活招牌——

家氂牛賣七千元,野氂牛與家母氂牛交配後,混血一代則能賣到2至3萬。

因為家養氂牛已經嚴重退化,個子矮小,體質弱,有時甚至無法撐過高原上的一個冬天。

性格溫和的斷角,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牛的衰退,讓它們長得更加健碩。

江才每年將牛群的支配權出讓給斷角,換來更多的混血氂牛。各地牧民也都來引進江才家的牛,來改善自己家牛群的體質。

就這樣,江才罕見地成為了能與野氂牛做交易的牧人。

另一邊,香港大澳的老虎哥怎麼也沒想到,曾經忌諱的偷魚賊有一天成了大澳的明星。人們突然間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看一眼白海豚。

他更沒想到,自己就這麼有了一個新職業,帶客觀豚。

鬥智斗勇你來我往的半生經驗,讓他對於找白海豚這件事相當在行。

乘船出海一趟,遊客飽了眼福,老虎哥也賺到了錢,大家都心滿意足。

而當人類接受著自然界的饋贈,一部分人開始「醒悟」,盡微薄之力,將這份溫暖再傳遞迴去。

當一頭老年海豚擱淺,

村民們半個身子泡在泥里,徒手挖出一條水道,把它送回海灣。

當小野氂牛被家族隊伍拋下,保護站的巡護員將它收養。

在極寒的生命禁區里,這個荒原孤兒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健康長到六個月大,它成了巡護員的小跟班,和他們一起晨跑,甚至打雪仗。

早晨守在門前,等待它的早餐牛奶,像寵物一般乖巧;

外出散步時,歡脫地領路,再停下回頭等「主人」跟上。

1998年曾被判定絕跡於長白山脈的東北虎,

在科學家與山民們翹首以盼了十二年後,再度探頭探腦地出現在紅外線相機鏡頭前……

除了作為主角的四種「神獸」,片中也時不時穿插著其他小動物的鏡頭:

站在礁石上腳底打滑、滑稽可愛的岩鷺;

忘記自己將松果藏在哪個地洞,因而不小心栽出松林的花栗鼠;

初春從水下現身,完成繁育後即刻隱居森林的遠古生物東北小鯢……

萬物生靈,都有最精妙的設計。

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文明強大卻也渺小。

當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主宰地球的同時,大自然早已開始尋找、摸索與我們和諧共處之道,用博大的胸懷接納著並饋贈著我們。

在治癒人心的同時,《眾神之地》也在用溫柔的方式提醒著我們: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別忘了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保持對同類的自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d7dd0d7971d15972ecf603700a799a.html